肩外俞穴

肩外俞穴

肩外俞穴屬手太陽小腸經,位於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主治肩背疼痛,頸項強急等。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肩外俞

英文名稱:jiānwàishù;SI14

定義:手太陽小腸經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兩肩胛骨間為6寸)。

所屬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 ;針灸學(二級學科) ;腧穴(三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穴義

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

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胛上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肩外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

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

卸減胸腔溫壓 ,舒筋活絡, 祛風止痛。

標準定位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取法

前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線上取穴。

肩外俞肩外俞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皮膚較厚, 由第八頸神經和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緻密, 有少量脂肪。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入該肌, 繼進至肩胛提肌。前肌由副神經支配, 後肌由肩胛背神經支配。兩肌之間有頸橫動、靜脈經過。

主治

1.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肩胛區神經痛,痙攣,麻痹,肩背疼痛,頸項強急;

2. 其它:肺炎,胸膜炎神經衰弱,低血壓等。

指壓該穴道,可以使體內血液流暢,對緩解並治療肩膀僵硬、項背拘急,肩背疼痛,上肢冷痛非常有效。

人體穴位配伍

肩中俞穴大椎穴列缺穴治肩背疼痛。

刺灸法

刺法: 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人體穴位大全(六)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