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宮穴

聽宮穴

聽宮穴Tīng gōng(SI19)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之一,位於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取該穴道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仰靠姿勢,聽宮穴位於頭部側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門穴的稍下方即是,該穴能主治耳鳴、耳聾、牙痛、三叉神經痛等。聽宮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心開竅於耳,腎開竅於耳,足少陽膽經入耳,手太陽小腸經路過耳-耳朵部位可以說相當於四省通達的地方,聽宮主要用來治療耳部的各種疾患,尤其是治療火旺導致的耳中轟鳴的效果很好。〖解剖〗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三支的耳顳神經。

功能主治

①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

②齒痛。

相關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成凹陷處。

聽宮穴位於頭部側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門穴的稍下方即是。或者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聽宮穴聽宮穴

取穴方法

取該穴道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仰靠姿勢,聽宮穴位於頭部側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耳門穴的稍下方即是。(歌訣:聽宮之穴歸何處,髁後屏前陷中間)

推拿手法

心開竅於耳,腎開竅於耳,足少陽膽經入耳,手太陽小腸經路過耳-耳朵部位可以說相當於四省通達的地方,聽宮主要用來治療耳部的各種疾患,尤其是治療火旺導致的耳中轟鳴的效果很好。

堅持按摩聽宮穴,每天按摩,按摩時間和力度以自己能夠承受為度。多多益善,慢慢地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消失了。

詳細闡釋

〖名解〗

(1)聽宮。聽,聞聲也。宮,宮殿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內走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顴髎穴傳來的

聽宮穴聽宮穴

冷降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地,雨降強度比顴髎穴大,如可聞聲,而注入地之地部經水又如流入水液所處的地部宮殿,故名。

(2)多所聞、多聞。多,大也。所,修飾詞。聞,聞聲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氣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為空洞之處,產生的回聲既響又長。理同聽宮名解。

(3)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本穴中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經耳門穴地部流來的經水又有足少陽經瞳子髎穴流來的地部經水,故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基本內容

〖解剖〗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三支的耳顳神經。

〖主治疾病〗耳鳴,耳聾,聤耳,牙痛,癲狂癇。三叉神經痛、頭痛、目眩頭昏。

〖人體穴位配伍〗配翳風穴、中渚治耳鳴、耳聾。

聽宮穴聽宮穴

〖刺灸法〗張口,直刺1~1.5寸。

〖附註〗手、足少陽與手太陽經交會穴。

聽宮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別名〗多所聞,多聞。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回歸小腸經體內經脈。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回收地部經水導入體內。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