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陽穴

至陽穴

至陽穴: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7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7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主治胸脅脹痛,黃疸;脊背強痛;咳嗽,氣喘。至陽穴為督脈經陽氣隆盛之處,該穴有振奮宣發全身陽氣,疏通經血、利濕熱、寬胸膈、安和五臟、補瀉兼施之功,經過多年臨床研究證明,至陽穴埋元利針法可以起到疏通局部經絡氣血、祛邪扶正、緩解疼痛的作用,該方法起效快、療程短、無副作用,已通過臨床試驗證明其確切療效。

基本簡介

至陽穴至陽穴

定位

解剖

主治

②脊背強痛;

③咳嗽,氣喘。

操作

添加添加

配伍

配曲池穴、陽陵泉穴、脾俞穴治黃疸;配天樞穴、大腸俞穴治腹脹、腸鳴、泄瀉;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心悸、心痛。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痙攣、膽絞痛、膽囊炎、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等。配陽陵泉、日月主治脅肋痛、黃疸、嘔吐;配心俞、內關主治心律不齊、胸悶。

名解

(1)至陽。至,極也。陽,陽氣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筋縮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督脈絡脈所傳之熱而化為天部陽氣,穴內氣血為純陽之性,故名。

(2)金陽。金,肺金之氣也。陽,陽氣也。金陽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純陽之氣。理同至陽名解。

〖別名〗金陽穴。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陽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循督脈上傳靈台穴及外散於脊背各部。

〖功能作用〗壯陽益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帶狀皰疹治療方法

至陽穴至陽穴

帶狀皰疹疼痛劇烈

帶狀皰疹,俗稱“蛇盤瘡”,皮疹以水皰、疼痛為主要特點,屬於西醫學的病毒類皮膚病範疇,青年人發病,因其體質強壯,疼痛尚可以忍受,對於老年人來講,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導致血液瘀滯於局部,不通則痛,疼痛可呈燒灼樣、刀割樣、針刺樣,常持續存在,劇烈難忍,甚至徹夜難眠,一般的止痛藥沒有效果,因此,止痛成為治療的首要。

至陽穴為督脈經陽氣隆盛之處,該穴有振奮宣發全身陽氣,疏通經血、利濕熱、寬胸膈、安和五臟、補瀉兼施之功,經過多年臨床研究證明,至陽穴埋元利針法可以起到疏通局部經絡氣血、祛邪扶正、緩解疼痛的作用,該方法起效快、療程短、無副作用,已通過臨床試驗證明其確切療效。

現代醫學認為,當誘因使潛伏於神經元中的病毒被激活時,受侵的神經節發放異常電衝動,產生神經痛,至陽穴埋元利針治療帶狀皰疹疼痛研究表明,至陽穴埋針使脊髓節段有關神經及內臟產生一種獨特的剌激感後,加強了中樞神經內痛覺調節系統與痛覺衝動相互作用,對痛覺信號加以抑制,從而產生了更好的鎮痛效應,同時還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毒及消炎作用,從而使疾病得以康復。

以楊素清教授為負責人的課題組進行了“至陽穴埋針治療帶狀皰疹疼痛的療效評價” 的臨床研究,該課題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基金資助,於2004年12月獲黑龍江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5月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並製作成教學光碟,在全國作為百項中醫臨床實用技術進行推廣套用。

文獻摘錄

《素聞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

《甲乙經》:“寒熱懈懶,淫樂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至陽主之。”

現代報導摘錄

肝炎急性期(熱重濕輕型)

肝炎慢性期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