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道穴

陶道穴

陶,金玉之屬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之性的溫熱之氣。道,通行的道路也。該穴名意指督脈陽氣散熱後在此化為溫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化為溫熱之性,但仍循督脈道路向上而行,故名。

基本介紹

穴位

陶道穴陶道穴

穴位取穴法: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一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穴義:督脈陽氣散熱後在此化為溫熱之氣。
出處:《針灸甲乙經》

穴名

陶道穴:督脈足太陽之會。
穴義:督脈陽氣散熱後在此化為溫熱之氣。
名解:(1)陶道。陶,金玉之屬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之性的溫熱之氣。道,通行的道路也。該穴名意指督脈陽氣散熱後在此化為溫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化為溫熱之性,但仍循督脈道路向上而行,故名。
(2)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亦有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之氣,故為督脈膀胱經之會。

穴性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循督脈上傳大椎穴
功能作用:補益肺氣。
治法;寒則補之之,熱則瀉針出氣。

治療

主治疾病:頭痛項強,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胸痛,脊背酸痛,瘧疾,癲狂,角弓反張。
人體穴道配伍;配豐隆穴水溝穴神門穴心俞穴治癲狂癇;配大椎穴、間使穴、後溪穴治瘧疾;配合谷穴、曲池穴、風池穴治外感病;配腎俞穴、腰陽關穴、委中穴治胸背痛。頭痛,瘧疾,熱病,脊強。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