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

灸有兩個特點:一是發熱,二是穴位,是中華民族早期使用的一種治病方法,最具有安全、方便、無副作用的特點。燒,中醫的一種醫療方法。用艾葉等製成艾炷或艾卷,燒灼或燻烤人身的穴位:針灸(針刺與艾灸的合稱)。

基本信息

簡介

灸 jiǔㄐㄧㄡˇ

艾灸:溫經散寒、舒筋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釋義】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用燃燒的艾絨燻烤一定的穴位:艾灸。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醫學入門》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黃帝內經》

人之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背,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扁鵲心書》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久火

漢字部件分解: 久火

筆順編號: 3544334

筆順讀寫: 撇折捺捺撇撇捺

漢字演變

由金文、小篆演變繁體隸書。

灸

更多釋義

灸<動>
形聲。字從火從久,久亦聲。“久”意為“長時間”。“久”與“火”聯合起來表示“長時間用火燒灼”。本義:用艾火燒灼穴位。中醫針灸術的一種療法。
同本義
灸,灼也。――《說文》
所謂不病而灸,無憂而自默。――向秀《難養生論》
又如:灸刺(艾灸和針刺);灸客(接受灸療的病人);灸眉(用艾炷燒灼眉頭以治狂疾);灸師(以灸術治病的醫師)
燒灼
拄,支撐
灸諸牆,以眡其橈之均也。――《周禮》
堵塞
灸jiǔ,灼、燒,祖國醫學的一種治病療法。用艾絨等做艾柱,燒灼或薰烤身體穴位或某一部位,或者在體表放置薄片生薑等,隔姜燒烤。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治病的效用。灸法和針刺常並用,稱“針灸療法”。
《靈樞~官能》:“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方言匯集

粵語:gau3

客家話:

[台灣四縣腔] giu3 gui3

[客語拼音字彙] giu4

[寶安腔] giu5

[客英字典] giu5

[海陸豐腔] giu3 gui3

[東莞腔] giu5

[梅縣腔] giu5

關聯詞語

針灸
艾灸 內灸 灸炷 灸眉 灸曬
灸灼 灸頞 灸足 灸療 灸發 刺灸
砭灸 天灸 灸師 灸草 灸治 灸瘡
灸詐 灸客 灸刺 灸法 注灸 關灸
法灸神針 無病自灸 灸艾分痛 急脈緩灸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超亞灸

保健技術

針灸:一項醫療保健技術。包括針法和灸法。針法是以針形工具,刺入或按壓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著的艾絨或其他可燃材料,溫烤或燒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上述兩者在臨床上經常配合使用,合稱為“針灸”。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之一。用艾炷熏炙穴位以治病。

內灸:一種中醫療法。指吞食大蒜治病。

灸炷:灸療用的艾絨,作柱狀,故稱。

灸眉:用艾炷燒灼眉頭以治狂疾。後多以言己之狂放為人所攻訐。

灸曬:用熱烤乾或烤硬。如:太陽灸曬的泥地。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舉友切《集韻》《韻會》巳有切,音九。《說文》灼也。《玉篇》也。《增韻》灼體療病也。《史記·倉公傳》形弊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飮毒藥也。

又通作久。《儀禮·士喪禮》冪用疏布久之。《注》久讀為灸。謂以蓋鬲口也。《疏》灸塞義,謂直用疏布蓋鬲口為塞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又切,音救。義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灸諸牆,以眡其橈之均也。《注》灸猶柱也。《疏》柱之兩牆,觀其體之強弱均否。

又《本草綱目》天灸,白灸,毛莨艸別名。山人截瘧采莨葉,挼貼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名。

又姓。見《姓苑》。《集韻》或書作。

拼音是ji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