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迎穴

大迎穴

大迎穴 Dà yíng xuè(取穴方法),人體大迎穴位於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尋找此穴道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仰靠的姿勢,大迎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下頜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處。主要治療口歪,口噤,頰腫,齒痛。大迎穴的物質由地倉穴分配而來,一支是由頭面循項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頭部。本穴為胃經氣血上輸頭腦的重要通道,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清濁混雜,而腦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濁氣,故要對胃經上輸的氣血物質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對胃經上輸氣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關卡。

資料

大迎穴大迎穴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疾病〗 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頰車穴治齒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別名〗 髓孔穴。

〖穴義〗 胃經氣血中的精微物質由此上輸於頭。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由經水蒸發的氣體。

〖運行規律〗 循胃經向頰車穴傳輸。

〖功能作用〗 接受並傳送胃經向頭部輸送的氣血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功能主治

功能:祛風,利口齒。

主治:頰腫,牙痛,面腫,發熱,口噤,口歪,舌強不能言,瘰癧,癲疾,寒痙,胃中滿,喘呼逆息,口不收食,不得嚼,數欠氣,風癰面浮腫,目不得閉,唇吻強瞤動不止,牙關脫臼,蝦蟆瘟。

取穴方法

定位:面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面動脈搏動處。當頜下緣中點上方一橫指,鼓頰肘呈凹陷處。

取穴:正坐或仰臥,在下頜角前下1.3寸,當咬肌附著部的前緣,下頜骨上。簡便取法:閉口鼓腮,在下頜骨邊緣現一溝形,按之有動脈搏動處取穴。

理論基礎

出處

《靈樞·寒熱病》

穴名

大迎穴大迎穴

【別名】髓孔。

【釋名】迎,指動脈搏動處。穴當面動脈搏動之處,足陽明胃經由此前下人迎,故名。

【名解】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輸頭部。大迎穴的物質由地倉穴分配而來,一支是由頭面循項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頭部。由於頭部為君主之地,因而上輸頭部的皇糧其量也大、其質也精,運送亦有浩蕩之勢,故名大迎。2)髓孔。髓,腦為髓海,髓即頭之腦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質上輸腦部。本穴為胃經氣血上輸頭腦的重要通道,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清濁混雜,而腦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濁氣,故要對胃經上輸的氣血物質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對胃經上輸氣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關卡。

穴位

【定位】在下頜角前下方1.3寸,咬肌附著部的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降口角肌、咬肌;穴區內有頦神經,深層有面神經下頜支、下頜神經咬肌支和面動脈分布。

穴性

胃經胃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由經水蒸發的氣體。

【運行規律】循胃經向頰車穴傳輸。

【功能作用】接受並傳送胃經向頭部輸送的氣血物質。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臨床運用

現今常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流行性腮腺炎。

日常保健

雙手拇指指腹按於大迎穴,其他手指支持於面部,呼氣時用拇指指腹點按大迎穴5秒,吸氣時松離,重複按摩30次,以局部感到酸脹並向整個面部放射為好。按摩大迎穴有增進臉部血液循環和使皮膚緊縮的功能,可以消除雙下巴,預防臉部鬆弛。

臨床治療

辯證

【功能】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牙痛牙痛

【主治】牙關緊閉,口?,齒痛,頰腫,面腫,面痛,唇吻瞤動。

五官科系統疾病:齲齒痛,智齒冠周炎,面部蜂窩質炎,眼瞼痙攣,頸淋巴結核。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配穴舉例】配下關、合谷、人中治牙關緊急;配頰車、合谷、內庭治面腫、齒痛、口堝

配下關、合谷、人中,有通關開竅的作用,主治牙關緊閉。

配頰車、合谷、內庭,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腫,齒痛,口?。

配顴髎、聽會、曲池,有疏風清熱,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齒痛惡寒。

治療

【刺灸法】避開面動脈斜刺0.3~0.5寸。不灸。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