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門穴

風門穴

風門穴(BL12)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別名:熱府;又有左為風門,右為熱府之說。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出自《針灸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會元針灸學》)。”穴在第二椎下兩旁,為風邪出入之門戶,主治風疾,故名風門。是臨床驅風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基本信息

功能主治

主治傷風咳嗽,頭痛發熱,胸背徹痛,項強,癰疽發背等。

概述

風門穴風門穴

取穴時通常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風門穴位於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此兩處就是“風門穴”。

風門穴,別名熱府,背俞,熱府俞穴,屬於足膀胱經穴位,為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對於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功效,特別是哮喘患者長期按揉此穴位,能有效的減少哮喘發作。

風門穴的主治疾病為:感冒、頸椎痛、肩膀酸痛等。強力按壓此穴位,能促進組織的發達,使身心—面作用旺盛,—面控制體內鈣與磷的代謝。進而增加對濾過性病毒的抵抗力。首先,深呼吸,在氣止時用食指強力按壓穴位,緩緩吐氣。經6秒鐘後,再慢慢的放手。以此要領重複做lO次到3O次。 用這種治療法幾乎可治癒感冒,如果還未能完全復原請再試試以下的治療方法。

主治疾病

風門穴風門穴

風門穴的主治疾病為:感冒、頸椎痛、肩膀酸痛等。此穴治療感冒請參閱:“穴道指壓法治療感冒”。

風門穴(BL12)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別名:熱府;又有左為風門,右為熱府之說.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出自《針灸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會元針灸學》)。”穴在第二椎下兩旁,為風邪出入之門戶,主治風疾,故名風門。是臨床驅風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取穴標準

風門穴fēngmén

取穴方法:人體風門穴位於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深層為最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二、三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後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經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經支配,該神經由臂叢發出,由肩胛提肌前緣,經該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內側緣下降,幾達該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針經上述結構後,可深至第二肋間結構,其胸腔相參應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針刺的深度。

主治疾病: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風門穴風門穴

人體穴位配伍: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氣喘;配合谷穴治

傷風咳嗽。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及肩部。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附註: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風門穴手足太陽之會。

別名:熱府,背俞,熱府俞

穴義: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

補充內容

(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準)

風門穴 fēng mén

風門穴風門穴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深層為最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二、三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的風氣。

〖運行規律〗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且為風行之狀。

〖功能作用〗運化膀胱經氣血上達頭部。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推拿手法

按摩風門穴可以對於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很有效果,一般情況下,風門穴與大杼穴,肺俞穴三穴合用來調理呼吸系統的疾病,它們分別位於脊柱兩旁第一胸椎,第二胸椎和第三胸椎旁開1.5寸,左右兩邊各一個。

按壓這組穴位可以預防和緩解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咽炎、氣管炎、支氣管炎等。因為此三穴都屬於膀胱經,並且此三對穴位所對應的正好是肺的功能區,按壓它們可以應對呼吸道疾病。

按摩時採用點按於捏拿穴位的方法,從上自下自大杼穴至肺俞穴反覆多次,每天一次,力度適中偏大,以局部酸脹發紅為度。白天按有利於肺氣。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