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谷穴

解谷穴

解谷穴是解溪穴的別名,為中醫人體經絡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位於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或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足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指壓解溪穴(解谷穴),對於腳腕扭傷等腳部疾病非常有效。

別名

解溪穴鞋帶穴草鞋帶穴

出處

出《靈樞·本輸》

穴義

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

本穴屬火。屬火,指穴內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紐,由本穴回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解溪穴: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經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為豐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狹小,地部經水滿溢而流散經外,故名解溪。

草鞋帶穴、鞋帶穴:穴名當為意解。本穴物質為豐隆穴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如鞋帶般散解,喻意經水流行無固定的路線,故名。

胃經經穴:經,經過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從本穴經過而無大的變化,故為胃經經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十字韌帶、脛腓韌帶聯合。皮膚由腓淺神經分布。小腿深筋膜緻密,在踝關節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韌帶。該韌帶由附著於跟骨外側前部的外側束,和附著在內踝及足內側緣的內側上下支組成。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達脛、腓骨之間的脛腓韌帶聯合。

位置

位於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取穴方法

取該穴道時候患者應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伸直下肢的取穴姿勢,該穴位於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或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足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功能作用

分流胃經經水,具有舒筋活絡,清胃化痰,鎮靜安神的作用。

主治疾病

此穴為人體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古代記述:頭痛,眩暈,眼疾,頭面浮腫,腹脹便秘,足膝痛或痿痹,癲疾,霍亂,轉筋,熱病汗不出,善噫,胃熱譫語,瘧,驚悸,股膝重,筋痹,面目赤,口痛齧舌,足脛虛腫,氣逆。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精神病頭痛腓神經麻痹

運動系統疾病:踝關節周圍組織扭傷,足下垂;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腸炎

其它高血壓

現代套用

常用於治療足下垂、神經性頭痛、胃腸炎、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指壓該穴,治療手腕或腳脖子扭筋等腳部疾病非常有效。據報導:腎炎,臌脹,腸炎,足下垂,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

人體穴位配伍

1、配陽陵泉穴、懸鐘穴治下肢痿痹。

2、配崑崙太溪治療踝部痛;

3、配條口丘墟太白,有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腫痛,腳轉筋。

4、配血海商丘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脹。

5、配商丘穴、丘墟、崑崙、太溪,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刺灸法

1、直刺0.3~0.5寸;

2、平刺1.0~1.5寸;

3、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整個踝關節。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大部分為地部經水,小部分為經水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

經水散流足背各部,氣化之氣循胃經上行天部。

治法

寒則逆經而刺,熱則循經而刺。

人體穴位大全(六)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