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

太溪

太溪,又名天溪穴。出自《靈樞•本輸》,另名呂細、內崑崙。屬足少陰腎經。輸(土)、原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有脛後動、靜脈分布;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跖肌腱之間、趾長屈肌。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主治腎虛證,陰虛五官病證,肺系疾患,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內踝腫痛,消渴,小便頻數,便秘。操作方法為直刺0.5~1寸。

基本信息

簡介

①脈學名詞

太溪太溪
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為足少陰腎經動脈,即下部地,以候腎氣。

②經穴名

出《靈樞·本輸》。別名呂細。屬足少陰腎經。輸(原)穴,位於足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的中點處。主治咽喉痛,虛火牙痛,耳鳴,虛喘,咳血,消渴,失眠,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等。直刺0.5-1寸。灸5-10分鐘。

③經穴名

出《靈樞·本輸》。另名呂細、內崑崙。屬足少陰腎經。輸(土)、原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脛神經,前方有脛後動、靜脈。

主治

主治病症

太溪太溪
咽喉腫痛,齒痛齦腫,耳聾耳鳴,視力減退,咳嗽,氣喘,咯血,消渴,不寐,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小便頻數,腰背痛,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主治病症太溪穴的主治病症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手腳冰冷、穴道刺激療法治療掉發等。

主治疾病

頭痛目眩,咽喉腫痛,牙痛,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釋義

太溪太溪
(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後,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大溪名意與此穴同。

(2)呂細。呂,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也,總稱六呂,此指穴內物質為純陰之液。細,弱也、小也。呂細一名意在形容穴內流行的地部經水水面寬大而流動緩慢,故名。

(3)腎經俞。俞,輸也。本穴為腎經經水的傳輸之處,故為腎經俞穴。

(4)腎經原。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輸出的地部經水真正表現出腎經氣血的本源特性,故為腎經原穴。

(5)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流行的經水,其變化為進一步的氣化散熱,表現出土的長養特徵,故其屬土。

取穴定位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足太陰腎經的輸穴,原穴。
【取穴】正坐或仰臥位,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人體穴位之一。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測對稱,也就是兩個。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跖肌腱之間、趾長屈肌。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皮下組織內的淺靜脈向前歸流大隱靜脈,向後歸流小隱靜脈。跟腱前方及兩側脂肪組織較發達。脛神經和脛後動脈體表投影的下點則在內踝和跟腱之間,神經在動脈的後方。脛骨後肌、趾長屈肌肌腱均受脛神經支配。

配伍

配大陵、神門、太沖、志室主治失眠;
配尺澤、魚際、孔最主治咯血;
配氣海、三陰交、志室主治滑精。

論述

1.《甲乙經》: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2.《大成》: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
3.《金鑒》:消渴,房勞,婦人水蠱,胸脅脹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