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灸

將艾炷置於腧穴或病變部位上,然後點燃進行燒灼或溫烤的一種艾灸方法。艾炷的製作和套用將艾絨用拇、食二指搓成紡錘狀,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緊置於平板上用力壓緊,即成艾炷。艾炷上尖下圓,呈圓錐形,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艾炷如蠶豆大,中艾炷如棗核大,小艾炷如麥粒大(見圖)。

艾炷灸

將艾炷置於腧穴或病變部位上,然後點燃進行燒灼或溫烤的一種艾灸方法。
艾炷的製作和套用 將艾絨用拇、食二指搓成紡錘狀,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緊置於平板上用力壓緊,即成艾炷。艾炷上尖下圓,呈圓錐形,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艾炷如蠶豆大,中艾炷如棗核大,小艾炷如麥粒大(見圖)。每燒一個炷,稱為一壯。施灸時壯數與艾炷大小,應根據病情需要、施灸部位和方法,以及病人體質情況靈活掌握。一般來說,體質強壯者,宜用大艾炷,壯數較多;體質虛弱者,宜用小炷,壯數較少。陽虛、寒證,宜大艾炷,壯數多;陰虛、熱證,宜小艾炷,壯數少。肌肉豐厚宜大、中艾炷,多灸;肌肉菲薄處宜小艾炷,少灸。頭面部宜小艾炷,灸壯較少;軀幹部宜中、大艾炷,灸壯較多。 施術方法 包括直接灸和間接灸兩大類。直接灸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點燃施灸,又稱著膚灸。臨床上可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①化膿灸。屬於燒灼灸法,用蠶豆大或棗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點燃施灸,燒灼局部組織,施灸部位往往被燒紅起泡,並囑病人服用藥物,或用桃木煎水洗燒灼處,使其產生無菌性化膿現象(灸瘡)。施灸前,要注意病人體位的平正和舒適,以及所灸穴位的準確性。局部消毒後,可塗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對皮膚的粘附力。點燃艾炷後,病人一般會因燒灼感到劇痛,為了減輕疼痛,可輕輕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來防止。灸完一壯後,用紗布蘸冷開水抹淨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灸之。灸滿所需壯數後,可在灸穴上敷貼淡膏藥,每天換一次。也可用桃木水洗數天后即現灸瘡,停灸後約3~4周灸瘡結痂脫落,留有瘢痕。本法適於虛寒證,實熱和虛熱證不宜用,頭面頸項不宜用,每次用穴不宜多。如用麥粒大的艾炷燒灼穴位,痛苦較小,可連續灸3~7壯,灸後無需膏藥敷治,稱為麥粒灸,適於氣血兩虧者。②非化膿灸。屬於溫熱灸法,點燃艾炷後,當病人感到燙時,即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或壓滅。連續灸3~7壯,局部出現紅暈為止。灸後不發灸瘡,無瘢痕,易為病人接受。
間接灸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用藥物製品襯隔,又稱隔物灸。常用的有:①隔姜灸。將生薑切成約2分厚的片,用針在其中間穿幾個孔,置於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適於風寒咳嗽、虛寒腹痛、嘔吐、泄瀉、風寒濕痹等寒濕阻滯者。②隔蒜灸。用獨頭大蒜切成1分厚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於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每穴每次可灸5~7壯,隔2~3日一次。適於癰疽未潰、瘰癧、肺癆等寒濕化熱者。如用大蒜搗成泥糊狀,均勻鋪於脊柱(大椎至腰俞)上,約2分厚、2寸寬,周圍用棉皮紙封固,然後用艾炷置其上,點燃施灸,則稱為鋪灸法,可用治虛勞頑痹。③隔鹽灸。將乾燥食鹽塊研細末,撒滿臍窩,在鹽上面置放生薑片和艾炷施灸。適於寒證吐瀉、腹痛、癃閉、四肢厥冷等塞滯氣虛者,本法有回陽救逆作用。此外,還有隔附子、隔胡椒等間接灸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