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

十二經脈之一,《靈樞·經脈》稱為“小腸手太陽[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之脈”,現通稱為手太陽小腸經,簡稱小腸經。首載於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醫書。其中《帛書·經脈》甲種本,即《足臂十一脈灸經》稱為“臂泰(太)陽癬(脈)”;乙種本,即《陰陽十一脈灸經》稱為“肩脈(脈)”。《靈樞·經脈》稱為“小腸手太陽之脈”。現通稱為手太陽小腸經,簡稱小腸經。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臟腑三部分組成。手太陽小腸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小腸,陽氣較盛的經脈。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之間的聯繫,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經脈循行

手太陽小腸經自手小指尺側端(少澤)起始,沿手掌尺側緣上行,出尺骨莖突,沿前臂後邊尺側直上,出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踝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後邊內側,出行到肩關節後面,繞行肩胛,在大椎穴與督脈相會,向前進入缺盆(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心胚,沿著食道下行,貫穿膈肌,到達胃部,入屬小腸。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沿頸上頰,到外眼角,折回來進入耳中(聽宮)。另一條支脈,從面頰部分出,行至眶下,到達鼻根部的內眼角,然後斜行到顴部(顴髎)。脈氣由此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中醫套用

一、經脈主治病症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咽喉痛,頷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牽拉樣疼痛,上臂痛如折斷。本經穴主治“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耳聾,眼睛發黃,面頰腫,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疼痛。
二、手太陽絡脈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太陽絡脈,名支正,在腕關節後五寸處,向內側注入手少陰心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上絡於肩髃部。出現的實證,關節弛緩,肘部痿廢不用;虛證,皮膚贅生小疣。可取手太陽絡穴治療。
三、手太陽經別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靈樞·經別》)
手太陽經別,在肩關節部從手太陽經分出,進入於腋窩部,走向心臟,聯繫小腸。
四、手太陽經筋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能視。頸筋急則為筋瘺,頸腫,寒熱在頸者(《靈樞·經筋》)。
手太陽經筋,起於手小指之上,結於腕背;上沿前臂內側,結於肱骨內上髁後,以手彈該骨處,有感傳及於手小指之上;上行結於腋下。其分支走腋後側,向上繞肩胛部,沿著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部;分支進入耳中;直行的出於耳上,向下結於下頷處,上行的連屬於眼外眥。
其病症:見小指僵滯不適,肘內銳骨後緣疼痛;沿臂的內側,上至腋下,及腋下後側等處酸痛;繞肩胛牽引頸部作痛,並感到耳中鳴響,疼痛牽引頷部,眼睛閉合一會才能看清物景。頸筋拘急,可發生筋瘺、頸腫等症。
五、手太陽腧穴
本經一側19穴,8穴分布於上肢背面尺側,11穴在肩、頸、面部。分別為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治療頭項痛常用後溪、養老、支正、天窗、天容;治療耳病常用聽宮、後溪、前谷;治療目疾常用後溪、養老;齒痛常用聽宮、顴髎;咽喉痛可用少澤、前谷、天窗、天容;乳房病常用少澤、天宗;急性腰痛常用後溪、養老;肩臂背部疼痛常用後溪、養老、支正、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針刺背部腧穴和頸部腧穴應注意角度和深度,聽宮應張口直刺。經脈釋義手太陽小腸經

經脈詳解

穴位穴位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小腸經。出《靈樞·經水》。即手太陽小腸經,《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以缺盆循頸上頰,至目脫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該經循行路線起自手小指尺側端,沿手掌尺側緣上行,出尺骨莖突,沿前臂後邊尺側直上,從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髁之間向上,沿上臂後內側出行到肩關節後,繞肩胛,在大椎穴處(後頸部椎骨隆起處)與督脈相會。又向前進入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心臟,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屬小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沿頸上面頰到外眼角,又折回進入耳中。另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經眶下,達鼻根部的內眼角,然後斜行到顴部。脈氣由此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該經脈腧穴有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共19穴,左右合38穴。

病理與穴位

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咽痛、下頜腫、耳聾、中耳炎、眼痛、頭痛、扁桃體、失眠、落枕、肩痛、腰扭傷,目黃和肩部、上肢後邊內側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小腸經從小指的外側的少澤穴開始,到耳旁的聽宮穴。小腸經這條經根據它的循行走向可以看到,它主要是治療肩背、頸椎、臉部、耳朵,它的循行走向就是它所主的病症。從第一個穴位開始是少澤穴,凡是在指端末梢的這些穴位都是一些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這個穴位開始是從井裡而發,這種穴位治療熱症,所以通常是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比如像少澤穴,咽喉痛,發燒了,牙腫了,用三棱針點刺一點少澤穴出一滴血,這些問題就可以當時緩解,但是來講,這些穴位不適合按摩,按摩的效果不是很明顯。
養老穴:顧名思義,養老穴就是跟老年人關係比較密切。治療眼睛昏花,耳鳴,耳聾這些問題,所以養老穴對於老年人來講是尤其重要的一個穴位,所以一定要把養老穴找準。養老穴很好找,怎么去找養老穴,把手放平,手心向下,用手指肚摸到這個高骨頭,這骨頭名詞叫尺骨莖突,開始摸到骨頭上這么一轉,手就凹陷下去了,摸到裡邊的一個凹陷的位置,這個位置就是養老穴。養老穴是獻給父母的一個穴位,可以防止眼花耳聾不有老年人的高血壓。這個穴位有很好的輔助的療效。
支正穴:“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統的正,這個五臟當中誰為正?都把心臟作為君主之官,它作為正。支正主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臟和小腸是相表里的,(它倆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這個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它是一個絡穴。支正穴有一個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長了一個瘊子,有了扁平疣,只要按摩支正穴就可以解決。有人說了想把這個醫理搞得更明白一點,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贅生物,這些贅生物在中攻裡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濕所結。另外一方面有氣鬱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然後體內的痰濕凝結成這些贅生物。還有脂肪瘤也是這些東西,都是人體的痰結。通過按摩支正穴,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呢?因為支正穴呢可以從心臟那裡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衝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所以支正它就可以化解體內痰濕的贅生物。
小海穴: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用手一撥動,手指就會發麻就找著這個穴(小海)了。手指怎么撥動也不發麻,證明這條經絡有點虛弱了,氣血不通了,心臟供血能力差,所以小腸經也是心臟的一個晴雨表,小腸經傳導差就證明心臟供血能力弱了。按摩這個小海,撥動它,增加它的傳導力也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小海穴是這條經絡的合穴,中醫講合治臟腑,就是說,合穴可以治療本經的臟腑,它可以治療小腸本身的臟腑的問題,所以按摩小海穴可以調節小腸的功能。消化能力弱了,吃完飯以後不消化,堵在裡邊了,揉小海穴可以增強人體的消化能力。另外一方面,小海穴是合穴屬土,本身小腸經是屬火的,火能生土,它是把本經上的火氣散到脾經上去了,所以它可以增強脾經的力量。另外方面呢,通過揉這條穴可以去人體的躁火,人體的火症都可以通過這條經散掉。
天宗穴:天宗這個穴是一個大穴,因為在後背肩胛骨的凹陷處,用手一點很痛而且會感測到整個肩膀,酸脹的感覺很明顯,這個穴位可以防治婦女的乳腺問題。而且防治肩膀酸痛,防治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防治肺部方面的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聽宮穴:這個穴位就在耳平前邊一厘米的位置,這個穴位怎么找?我們張口的時候它是凹陷的,一張嘴它凹陷就是這個穴位,聽是聽到聲音,宮是中國文化中五音的首音叫宮,聽宮這個穴位可以聽到聲音,隱意就是可以告訴你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聾、耳鳴、聽力下降,都可以點揉聽宮得到改善。

各穴位分論

1.少澤井穴,屬金。
【位置】: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甲根角0.1寸。
【別名】:小吉,少吉。
【穴義】:小腸經體內經脈的高熱水氣由此外輸體表。
【名解】:
1)少澤。少,陰也,濁也。澤,沼澤也。少澤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熱水氣。本穴因有地部孔隙連通小腸經體內經脈,穴內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的經水,經水出體表後氣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如熱帶沼澤氣化之氣一般,故名少澤。
2)小吉、少吉。小、少,陰也、濁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氣化之氣為無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雖為小腸經體內經脈的外輸濕熱水氣,但因其從體內出體表後水液氣化散去了較多熱量,成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後其溫度並不算高,無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對於天部中的金性之氣來說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腸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屬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為小腸經井穴。
4)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的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體表的水濕之氣,其運行變化為散熱冷疑縮合,表現出肺金的秋涼特性,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水濕之氣不斷地散熱液化,所散之熱上傳天部,液化之液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生髮金氣。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通之,熱則瀉之。
2.前谷滎穴,屬水
【位置】: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五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穴義】:小腸經氣血物質在此冷降。
【名解】:
1)前谷。前,與後相對,指本穴氣血作用於人體的前面也。谷,兩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意指小腸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少澤穴傳來的天部濕熱水氣,至本穴後其變化為散熱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體部位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
2)小腸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氣血物質的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散熱冷降歸於地部,冷降之雨如極細小的水流,故為小腸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氣血物質的運行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冷降地部,表現出水的潤下特性,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由天部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熱則瀉之。
3.後溪督脈手太陽之會,俞穴,屬木。
【位置】: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五掌骨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督脈。
【名解】:
1)後溪。後,與前相對,指穴內氣血運行的人體部位為後背督脈之部。溪,穴內氣血流行的道路。後溪名意指穴內氣血外行於腰背的督脈之部。本穴物質為前谷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後其外散的清陽之氣上行督脈,運行的部位為督脈所屬之部,故名後溪。
2)督脈手太陽之會。因本穴有清陽之氣上行督脈,故為督脈手太陽之會。
3)小腸經俞穴。俞,輸也。本穴氣血由前谷穴傳來,在本穴的運行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縮合,熱散後的部分清陽之氣上走督脈,縮合後的水濕之氣則循經上行腕骨穴,本穴無氣血物質的收藏轉變,單純為小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之處,故為小腸經俞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物質除別走督脈的氣血為上行外,循小腸經傳輸的氣血則為橫向下行腕骨穴,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本穴屬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和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純陽之氣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脈,水濕風氣橫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強化督脈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後溪穴:人體的一個大穴,別看在一個很小的位置,但它是人體的一個大穴,它是八脈交會穴。所謂八脈交會穴就可以和人體的其它血脈溝通的。它是跟後背的督脈相通,所以來講,後背上的督脈上的一些疾病,都可以通過按摩這個後溪穴來治療。督脈有腰椎間盤突出、腰痛病,督脈連著大腦,所以有一些神志方面的病,就是經常恐懼、憂慮,神志不清或者記憶力很差,都可以通過調節後溪穴來得到解決,所以後溪穴這個穴位非常重要。另外後溪穴對於治療落枕、肩膀痛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這個穴位非常深,需要把指甲剪平,然後使勁往裡一按往上一推,一定要推進那個骨縫當中去才有效果。
4.腕骨手太陽經原穴。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冷降。
【名解】:
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腸經經氣行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後溪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陽經原穴。因本穴位處南方炎熱之地,小腸經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傳之熱復又氣化,氣化之氣性濕熱,同合於小腸經氣血特性,為小腸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本穴為小腸經原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的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地部內注地之地部,濕熱水氣則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生髮小腸經氣。
【治法】: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5.陽穀經穴,屬火。
【位置】: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吸熱脹散上炎天部。
【名解】:
1)陽穀。陽,陽氣也。谷,兩山所夾空虛之處也。陽穀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濕熱水氣,至本穴後水氣進一步吸熱氣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層次,本穴如同陽氣的生髮之谷,故名陽穀。
2)小腸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是吸熱脹散循經傳輸,為動而不居,故本穴為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濕熱水氣,至本穴後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脹散之氣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氣。
【運行規律】: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髮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6.養老手太陽郄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化為純陽之氣。
【名解】:
1)養老。養,生養、養護也。老,與少、小相對,為長為尊也。養老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同合於頭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物質為陽穀穴傳來的炎熱之氣,出本穴後脹散並化為水濕成份更少的純陽之氣,與天部頭之陽氣性同,故名養老。
2)手太陽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氣血運行通道狹窄,如孔隙一般,故為手太陽經郄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由本穴循皮部上行頭頸的天部。
【功能作用】:充養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7.支正手太陽絡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穀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運行。
【名解】:
1)支正。支,樹之分枝也。正,氣血運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流行。本穴物質本由養老穴提供,但因養老穴的陽氣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腸經本穴處的氣血物質處於空虛之狀,因此經穴外部的氣血匯入本穴並循小腸經而行,氣血運行的通道為小腸正經,故名支正。
2)手太陽絡穴。絡,聯絡也。因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與小腸經相表里的心經之氣隨之匯入本穴,本穴有聯絡小腸經與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手太陽絡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小腸經外部匯入本穴(以心經提供的氣血為多)。
【功能作用】:溝通心經與小腸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8.小海合穴,屬土。
【位置】:在肘外側,當尺骨鷹突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
【名解】:
1)小海。小,與大相對,為小、為陰也。海,穴內氣血場復蓋的範圍廣闊如海也。小海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氣血場範圍巨大。本穴物質為支正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聚集的天部之氣以雲氣的方式而存在,復蓋的範圍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濕,故名為小海。
2)小腸經合穴。本穴為小腸經氣血的匯合之處,故為小腸經合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為小腸經經氣的匯合之處,氣血物質的運行緩慢,有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緩慢地蒸散並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生髮小腸之氣。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9.肩貞
【位置】: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指寸)。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貞,古指貞卜問卦之意。肩貞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本穴物質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氣,上行到本穴後此氣冷縮而量少勢弱,氣血物質的火熱之性對天部層次氣血的影響作用不確定,如需問卜一般,故名肩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
【運行規律】:分散於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小腸之熱。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0.臑俞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位置】: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穴義】:天部中的水濕在此聚集。
【名解】:
1)臑俞。臑,動物的前肢。俞,輸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陽氣在此聚集。因肩貞穴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是來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2)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又有陽維脈、蹺脈傳來的陽氣,故其為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並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冷降小腸經天部濁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1.天宗
【位置】: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
【穴義】:小腸經地部經水在此氣化上行天部。
【名解】:天,穴內氣血運行的部位為天部也。宗,祖廟,宗仰、朝見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於天。本穴物質為臑俞穴傳來的冷降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復又氣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見之狀,故名天宗。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本穴循天部層次上行頭頸。
【功能作用】:生髮陽氣。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2.秉風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位置】:在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形成水濕風氣。
【名解】:
1)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秉風名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後,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運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風。
2)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濕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於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濕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
【運行規律】:散熱下行於曲垣穴。
【功能作用】:吸附水濕,冷降小腸經陰濁。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3.曲垣
【位置】:在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穴義】: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
【名解】:曲,隱秘也。坦,矮牆也。曲垣名意指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秉風穴傳來的風氣,風氣在運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是吸濕下行,至本穴後天部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質堆積如丘,如矮牆之狀,故名曲坦。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富含水濕的脾土微粒。
【運行規律】:由天部歸降地部並堆積穴周內外。
【功能作用】:沉降小腸經之濁。
【治法】:寒則灸之補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4.肩外俞
【位置】: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穴義】: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輸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胛上部,故名肩外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5.肩中俞
【位置】:在背部,當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穴義】: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輸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脊中部,故名肩中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6.天窗
【位置】: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後,與喉結平。
【別名】:窗籠,窗聾,窗簧,天籠。
【穴義】: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
【名解】:
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風透氣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本穴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熱氣由本穴上行頭面天部,二是循頸項上行的炎熱之氣由里部外傳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強調由里部外傳本穴表部的這部分氣血,本穴的散熱作用如同打開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籠、窗簧、天籠名意與天窗同,籠、簧為開闔的機關,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開閉的特徵。
2)窗聾。窗,窗戶,開闔的機關也。聾,耳之閉塞不通也。窗聾名意指本穴無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本穴為頸項內熱的外散之處,之所以頸項的內熱會由本穴外散,它非為有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而是本穴位處頸項局部重力場的高地勢,與內部的高溫氣血位置最為接近,因此頸項內部的高溫熱氣會由本穴外滲而出,故名窗聾。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高溫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循小腸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疏散內熱。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7.天容
【位置】: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雲集匯合。
【名解】:天,天部也。容,容納、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本穴雲集匯合。本穴物質為天窗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後,濕熱之氣散熱冷卻化為天部的雲狀氣態物並聚集於穴內,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循小腸經散熱冷降交於顴髎穴。
【功能作用】:傳遞水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8.顴髎手少陽太陽之會。
【位置】: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別名】:兌骨,兌端,椎髎,權髎。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
【名解】:
1)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顴髎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冷降於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顴髎。
2)兌骨、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3)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名意指本穴氣血性涼,運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
4)椎髎、權髎。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權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雲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5)手少陽太陽之會。本穴的水濕雲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餘部分則進一步吸濕並以雲的形式橫向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濕雲氣的橫行特徵同合於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性涼。
【運行規律】:橫向下行聽宮穴。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濁氣。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19.聽宮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別名】:多所聞,多聞。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回歸小腸經體內經脈。
【名解】:
1)聽宮。聽,聞聲也。宮,宮殿也。聽宮名意指小腸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內走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顴髎穴傳來的冷降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地,雨降強度比顴髎大,如可聞聲,而注入地之地部經水又如流入水液所處的地部宮殿,故名聽宮。
2)多所聞、多聞。多,大也。所,修飾詞。聞,聞聲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氣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為空洞之處,產生的回聲既響又長。理同聽宮名解。
3)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本穴中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經耳門穴地部流來的經水又有足少陽經瞳子髎穴流來的地部經水,故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回收地部經水導入體內。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頸項轉側不利,肩似拔,臑似折,少腹脹痛,尿頻,泄瀉或便秘。
小腸受盛胃中水谷,主轉輸清濁,與心相表里。其病有寒熱虛實之分,多由客寒蘊熱、氣滯鬱結或氣虛不禁所致。臨床表現多見二便失常,並可兼見心經症狀。《靈樞·邪氣髒府病形》:“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太平聖惠方》卷四,謂小腸虛則生寒,寒則腸中痛,驚跳,乍來乍去,小便數;實則生熱,熱則心下急痹,口張、舌上生瘡,身熱來去,汗出,心煩身重,小腹脹急,小便赤澀不利。又小腸氣,證見小腹引睪丸連腰脊而痛。小腸癰,證見發熱惡寒,脈芤而數,膚皮錯縱,腹急漸腫,按之內痛,大便重墜,小便澀滯若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