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陰陽

手陰陽為循行經過上支的六條經脈的合稱,各有所主之病症。

概念

指循行經過上肢的六條經脈,包括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

解讀

手陰陽為手三陰經、三陽經的合稱,即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根據陰陽表里關係又可分為三對,即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

1、經脈名稱解析

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和臟腑三部分組成。手厥陰心包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心包,陰氣少的經脈;手少陽三焦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三焦,陽氣少的經脈;手少陰心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心,陰氣較少的經脈;手太陽小腸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小腸,陽氣較盛的經脈;手太陰肺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肺,陰氣盛的經脈;手陽明大腸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大腸,陽氣盛的經脈。

2、手六經的經脈循行

(1)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自胸中起始,出來屬於心包絡,向下貫穿膈肌,聯絡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胸中出走脅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窩下面。沿上臂前邊,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行前臂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沖);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掌中分出,出無名指尺側端(關沖)。脈氣由此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2)手少陽三焦經

本經自無名指尺側端(關沖)起始,上出於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行至腕部(陽池),向上行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著上臂後邊,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從足少陽膽經後面,前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布在膻中(兩乳之間),脈氣散布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淺出於鎖骨上窩,經頸至耳後,上行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到達面頰,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後(翳風)進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前邊,在面頰部與前條支脈相交,到達外眼角(絲竹空、瞳子髎)。脈氣由此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3)手少陰心經

本經自心中起始,出來屬於心繫(心臟周圍脈管等組織),向下貫穿膈肌,聯絡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繫向上,挾著食道上端兩旁,連繫目系(眼球與腦相連的組織):它外行的主幹,從心繫上肺,斜走出於腋下(極泉),沿上肢前邊,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內側,下行肘節(少海),沿前臂尺側,到手掌後豌豆骨突起處(神門),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出其末端(少沖)。脈氣由此與手太陽小腸經相連。

(4)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自手小指尺側端(少澤)起始,沿手掌尺側緣上行,出尺骨莖突,沿前臂後邊尺側直上,出尺骨鷹咀和肱骨內上踝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後邊內側,出行到肩關節後面,繞行肩胛,在大椎穴與督脈相會,向前進入缺盆(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心胚,沿著食道下行,貫穿膈肌,到達胃部,入屬小腸。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沿頸上頰,到外眼角,折回來進入耳中(聽宮)。另一條支脈,從面頰部分出,行至眶下,到達鼻根部的內眼角,然後斜行到顴部(顴髎)。脈氣由此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5)手太陰肺經

本經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屬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橫行出於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邊外側,行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澤),再沿前臂橈側下行,至寸口(橈動脈搏動處),沿大魚際外緣出拇指之橈側端(少商)。它的支脈從腕後橈骨莖突上方(列缺)分出,經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橈側端(商陽)。脈氣由此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6)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自食指橈側端(商陽)起始,沿食指橈側上行,出走於兩骨(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伸拇長、短肌腱)之中(陽溪),沿著前臂橈側,向上進入肘彎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後邊外側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然後向前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臟,向下貫穿膈肌,入屬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中,回過來挾著口唇兩旁,在人、中處左右交叉,上挾鼻孔兩旁(迎香)。脈氣由此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中醫套用

1、手六經的經脈主治病症

(1)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異常可表現為下列病症:心中熱,前臂和肘部拘攣疼痛,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悸,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不止。

本經主治“脈”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熱。

(2)手少陽三焦經

本經異常可表現為下列病症:耳聾,耳鳴,咽喉腫痛。

本經主治“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疼痛,小指、無名指功能障礙。

(3)手少陰心經

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咽喉乾燥,心痛,口渴要水喝;還可發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經穴主治“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脅肋疼痛,上臂、前臂的內側後邊疼痛、厥冷,掌心熱。

(4)手太陽小腸經

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咽喉痛,頷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牽拉樣疼痛,上臂痛如折斷。

本經穴主治“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耳聾,眼睛發黃,面頰腫,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疼痛。

(5)手太陰肺經

本經異常就出現下列病症:肺部脹悶,膨膨而咳喘,咽喉腫痛,嚴重時交捧雙手,心胸悶亂,視物模糊,還可發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經穴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咳嗽,氣急,喘息,心煩,胸悶,上臂、前臂的內側前緣酸痛或厥冷,或掌心發熱。

當氣盛有餘時,可見肩背酸痛,感受風寒而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張口噓氣;而氣虛不足時,則見肩背冷痛,氣短,小便顏色異常。

(6)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異常就出現下列病症:齒痛,面頰部腫脹。

本經穴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疼痛、活動不利。

當氣盛有餘時,經脈所過部位發熱、腫脹;而氣虛不足時,則發冷、戰慄,難以復溫。

2、手六經經脈穴位主治簡介

(1)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一側9穴,1穴分布於胸前,8穴分布於上肢內側。分別為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心、胸、胃、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心、胸、胃病常用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和大陵;治療神志病常用間使、勞宮、中沖;內關有宣通三焦,醒腦開竅,行氣止痛的功效;天池以治療胸脅痛、心肺病為主,應注意針刺角度與深度。

(2)手少陽三焦經

本經一側23穴,13穴在上肢外側,10穴分布於側頭、項、肩部。分別為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側頭、耳、目、咽喉、胸脅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治療目疾常用絲竹空、液門、關沖;治療耳疾常用耳門、翳風、中渚、外關、液門;治療咽喉病常用關沖、液門、陽池;治療偏頭痛常用絲竹空、角孫、外關、天井。治療熱病常用關沖、中渚、外關、支溝。翳風有疏風通絡的功效,長於治療耳、口、齒、面頰病;支溝有瀉熱通便的功效;中渚、陽池能治消渴。

(3)手少陰心經

本經一側9穴,8穴分布在上肢掌側面的尺側,1穴在腋窩中。分別為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心、胸、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治療心臟病常用極泉、陰郄、神門;神志病常用神門、少沖;舌咽病用通里、陰郄;血證常用陰郄;上肢內側後緣痛、麻可用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針刺極泉時應避開腋動脈。

(4)手太陽小腸經

本經一側19穴,8穴分布於上肢背面尺側,11穴在肩、頸、面部,分別為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治療頭項痛常用後溪、養老、支正、天窗、天容;治療耳病常用聽宮、後溪、前谷;治療目疾常用後溪、養老;齒痛常用聽宮、顴髎;咽喉痛可用少澤、前谷、天窗、天容;乳房病常用少澤、天宗;急性腰痛常用後溪、養老;肩臂背部疼痛常用後溪、養老、支正、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針刺背部腧穴和頸部腧穴應注意角度和深度,聽宮應張口直刺。

(5)手太陰肺經

本經一側11穴,9穴分布於上肢掌面橈側,2穴在胸前外上部。分別為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喉、胸、肺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咳喘常用中府、太淵、魚際;治療咯血常用孔最、太淵;治療咽喉痛常用少商、魚際;治療熱病常用尺澤;治療頭項痛常用列缺。針刺中府應注意角度與深度,太淵應注意避開橈動脈。

(6)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一側20穴,14穴分布於上肢背面橈側,6穴在肩、頸和面部。分別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熱病常用商陽、合谷、曲池;治療頭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療胃腸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療咽喉病可用商陽、合谷;治療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療鼻疾常以合谷、迎香為主。針刺天鼎、扶突應注意角度與深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