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

《針灸學》

此書緒論部分補充論述了針灸學的學科屬性,詳細介紹了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及主要成就;上篇部分增加了經絡與經絡學說的概念、經氣的運行,並對經絡的分布概況和臨床套用做了較多的補充;在經絡腧穴各論方面,根據臨床需要,補充介紹了經脈主治概要、腧穴臨床套用,並於每條經脈腧穴之後附有小結,對該經腧穴的定位、主治、針灸方法等進行了提要勾弦的歸納,以便學生學習掌握。在中篇中,增加了刺灸宜忌、《內經》刺法等內容。在下篇臨床治療中,增加了針灸臨床診治特點的介紹。治療各論諸節,除詳細介紹了針灸治療該病的主要內容和注意事項外,還結合當代針灸研究成果,重點介紹了針灸治療本病的臨床經驗和現代研究進展。

基本信息

作者介紹

梁繁榮,男,1956年生,湖北省安化縣人。中醫針灸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針灸推拿學學術帶頭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針灸學》《針灸學》
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全高等中醫院校“十五”規劃教材七年制《針灸學》主編,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五年制《針灸學》主編,“十一五”創新教材《中醫針灸兒科學》主編。1977年畢業於湖南中醫學院醫療系,留湖南中醫學院執教。1984年考入中國中醫研究院王雪苔教授門下攻讀針灸學研究生,1987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調入成都中醫藥大學工作。1991年拜揚介賓教授為師,系統跟師學習名老中醫臨床經驗3年,1994年獲出師證書。先後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醫中藥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中國針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四川省針灸學會常務副會長、成都針灸學會副理事長、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系主任、針灸推拿學院院長、針灸推拿研究所所長、成都中醫藥大學醫藥研究院副院長、成都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等職。獲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中青年專家”和“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榮譽稱號。
他長期事針灸教學、科研與臨床工作,先後承擔國家“973”項目、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22項,尤其對循證醫學在針灸臨床研究中的運用、針灸臨床RCT的研究、針灸臨床療效評價體系的研究、經穴特異性的基本規律等有深入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二項,成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承擔碩士生、博士生、本科生多門課程(中醫基礎、中醫內科、針灸學、針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經絡學、腧穴學、針灸各家學說、針灸醫籍選)的主講任務,採用以學生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法,教學效果好。獲四川省政府授予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主持或參與編寫專著12部,主編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三部、副主編三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3篇,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7名。

書籍簡介

《針灸學》是研究針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學寶貴遺產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經絡、腧穴、針灸方法
《針灸學》《針灸學》
及臨床治療等部分。由於其具有操作簡便、適應症廣、療效明顯和經濟安全等優點。因此數千年來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

針法和灸法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針法是運用各種金屬針刺入穴位,運用不同手法進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採用艾條、艾柱點燃後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於二者都是通過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稱為針灸。

針灸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即利用銳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體表某些部位來治療疾病。此即針法萌芽階段的所謂“砭術”。據《說文解字》載:“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經》亦有“有石如玉,可以為針”之說。這是關於石針的較早記載。灸法的產生在火的發現和套用之後,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身體的某一部位受到火的烤灼而感覺舒適或病痛減輕,經反覆實踐,選擇了易於點燃、火力溫和並且具有溫通血脈作用的艾,作為施灸的原料,從而形成了灸術。《素問·異法方宜論》說:“苦惱寒生滿病,其治宜灸”,即指此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也由石針、骨針、竹針而逐步改變為銅針、鐵針、不鏽鋼針。同時由於醫療經驗的不斷豐富,針灸腧穴不斷增多的基礎上,前人便按照腧穴的主治作用,結合針刺的感應情況和古代的解剖知識,把這些具有相同或類似作用的散在腧穴進行歸類,並從理論上加以闡述,逐步形成了經絡學說。

據文獻考察,早在三千年以前,我國醫家已把針灸臨床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周代醫書,即記載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兩篇《帛書》。《帛書》除載有經脈循行路線上的各種疼痛、痙攣、麻木、腫脹等局部症狀及眼、耳、口、鼻等器官症狀外,還有一些全身症狀,如煩心、嗜臥、惡寒等。當時對這些病症,都是用灸法治療的。

戰國時代《黃帝內經》對經絡、腧穴、針炙的適應症、禁忌症及治療原理等,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從而奠定了以經絡學說為核心的針灸理論體系。

現存最早的論述針灸的專書是晉代皇甫謐編著的《針灸甲乙經》(公元282年)。該書在《內經》的基礎上,對針灸理論進行了整理,依照不同部位確定了三百四十丸個穴名,為針灸專科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在針灸學發展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繪製了三幅彩色針灸掛圖,分別把人體正面、背面、側面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用不同顏色繪出。王燾又繪成了十二幅彩圖,並在《外台秘要》中重點介紹了灸法,唐代“太醫署”中設有針灸專科,有針博士、針助教、針工等。從事專業工作。北宋王惟一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公元1026年),當時曾刻在兩塊石碑上,樹立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供學習者拓印和閱讀。公元一0二七年,王氏還創造了兩座針灸銅人,為我國最早的針灸模型。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公元1601年)匯集歷代諸家學說,廣搜文獻,是繼《內經》《甲乙經》之後的又一次針灸學術大總結。此後,由於西洋醫學的傳入和反動統治者的崇洋媚外政策、針灸醫學遭到摧殘,處於奄奄一息的境地。

新中國成立後,針灸學得到迅猛發展,各地先後成立了中醫學院,設立了研究針灸的專門機構。尤其是近年來,許多中醫學院設立了針灸系,培養了大批的高級針炙專門人才,針灸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普及。

針灸醫學對其他國家的醫療保健事業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約在公元六世紀,針灸醫學傳入朝鮮,七世紀時朝鮮曾以《針灸甲乙經》等書為教材。公元五六二年我國吳人知聰攜帶《甲乙經》東渡,把它介紹到日本。公元七0一年,日本開設針灸科,至今還開辦針灸專科學校。公元十七世紀末葉,針灸學傳入歐洲。近年來,許多國家除醫院設有針灸專科外,還紛紛成立了一些研究針灸的專門機構和針灸學院等,並多次召開國際性針灸學術會議,1987年成立了世界針灸聯合會。世界衛生組織也已宣布,可用針灸治療的疾病約300餘種,療效較好的約100餘種,可治癒的約67種。針灸醫學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

主要內容

經絡總論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學的理論核心。《內經》關於經絡的記載說,它內屬於臟腑,

《針灸學》《針灸學》
外絡於肢節,溝通內外,貫串上下,將人體各部的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運行氣血,營養全身,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護協調和相對平衡。

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路。經和絡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經指經脈,猶如途徑,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為絡脈,它譬如網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是經絡系統中的分支。

所謂經氣即經絡之氣,概指經絡運行之氣及其功能活動。

經氣活動的主要特點是循環流注、如環無端、晝夜不休。人體通過經氣的運行,以調節全身各部的機能活動,從而使整個機體保持了協調和相對平衡。

經絡學說是闡述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理論體系,對針灸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腧穴總論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寫作“輸”,或從簡作“俞”,有轉輸、輸注的含義,言經氣轉輸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經氣所居之處。

腧穴在《內經》中又稱作“節”、“會”、“氣穴”、“氣府”、“骨空”等;後世醫家還將其稱之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則通稱“腧穴”。雖然“腧”、“輸”、“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體套用時卻各有所指。腧穴,是對穴位的統稱;輸穴,是對五輸穴中的第三個穴位的專稱;俞穴,專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

人體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的施術部位。腧穴與經絡、臟腑、氣血密切相關。《靈樞·九針十二原》載:“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說明針灸通過經脈、氣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經穴均分別歸屬於各經脈,經脈又隸屬於一定的臟腑,故腧穴—經脈—臟腑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繫。

圖書意義

針灸學科的前身是創建於1958年的針灸教研組,當時僅承擔《針灸學》一門的教學任務,隨著1982年針推專業的成立,針灸教研組也獨立成經絡腧穴學、實驗針灸學等五個教研組,1998年,

《針灸學》《針灸學》
在全面、謹慎權衡利弊之後,重新組建涵蓋整個針灸專業基礎的針灸學科,包括經絡腧穴學、針灸學、實驗針灸學、神經病學、針灸大成、醫宗金鑒、古代針灸文獻、針灸基礎研究進展等8門碩、本科必修課及針灸英文翻譯技巧、子午流注等6門全校性選修課。1997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目前已畢業26名,在讀52名,同時正在進行博士點的申報準備工作。1995年與1998年,《針灸學》分別被評為省優課程與院重點學科;合併前的經絡腧穴學、實驗針灸學、各家針灸學說、針灸醫籍曾經是院優課程。全國名老中醫黃宗勖教授、全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吳炳煌教授等都曾執教於此,目前共有教師9名,其中高級職稱5名,碩士學位以上者5名。培養的學生遍及世界各地,並成為當地的針灸骨幹,如現任的德國針灸協會會長MrsMaric、歐洲針灸學會會長Mr.Hunter、奧地利維也納紅十字會負責人SusanneGrazyna;奧地利針灸協會主席Cobiyena等。

《針灸學》是針灸學科的主幹課程目前教學涉及中醫系、中藥系、護理系、中西醫結合系、骨傷專業、康復專業、海外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的醫藥學科本科生,課時數從36—108學時不等,由於該課程是中醫執業醫師的考試課目之一,故其課程的教學建設好壞在整個的中醫課程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隨著中醫不斷走向世界各地,針灸作為最早走出國門的中醫學科,在世界已經得到多數已開發國家與地區的認。所以,其課程的建設還具有走向世界的。
《針灸學》全書分基礎篇、臨床篇兩大部分。基礎篇分為四章,主要論述了針灸學發展簡史、經絡學、腧穴學、刺灸法等針灸學相關的基礎理論。臨床篇分為兩章,論述了內、婦產、外、兒、五官科149種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的針灸治療。《針灸學》的編著,突出了豐富的中醫針灸傳統理論的博大精深及其對針灸臨床的指導意義,書中精選了大量的古代文獻,融匯了古今豐富的針灸臨床經驗,是一部中醫針灸傳統理論與現代針灸臨床密切結合,具有時代性、實用性和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針灸學》的編寫宗旨在於,套用現代針灸學者的思想和臨床經驗,繼承和發揚古代針灸學的精華,師古而不泥古,體現了現代人在針灸臨床上的發展和創新,是針灸臨床醫師的重要參考書籍。針灸學的發揚光大,必將為全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