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考古通論》

《宮殿考古通論》

《宮殿考古通論》是楊鴻勛編著的歷史類作品,由紫禁城出版社在2009年10月出版。現在,作者正撰寫試圖闡述發展演變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其中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便是歷代的宮殿。這次作者應紫禁城出版社總編輯孫關根先生之約撰寫《宮殿考古通論》,促使作者先對宮殿考古材料進行系統地考證,為實物史料完成基礎工作。許多案例考證難度之大是過去《建築考古學論文集》中涉及的課題所不及的,這可以說是對作者將近30年來從事建築考古學工作的一個考察。

基本信息

簡介

《宮殿考古通論》《宮殿考古通論》
《宮殿考古通論》這次作者應紫禁城出版社總編輯孫關根先生之約撰寫《宮殿考古通論》,促使作者先對宮殿考古材料進行系統地考證,為實物史料完成基礎工作。許多案例考證難度之大是過去《建築考古學論文集》中涉及的課題所不及的,這可以說是對作者將近30年來從事建築考古學工作的一個考察。

作者介紹

楊鴻勛,1931年出生,河北蠡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

1955年清華大學建築學系畢業,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梁思成助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室秘書、園林研究組組長。1973年應考古學家夏鼐之邀,調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創建建築考古學,著有《建築考古學論文集》等。在從事考古學工作的同時,建築史、論研究屢有成就,有《江南園林論》、《THECLASSICALGARDENSOFCHINA》等行於海內外。主張“學以致用”,40餘年來結合科研不斷有規劃設計佳作。曾任復旦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現為同濟大學顧問教授、台灣大學博士導師。

1998年發起並主持了第一屆中國建築史學國際研討會,起草被譽為,“中國建築走向世界裡程碑”的《香山宣言》,並被推舉為世界營造學社(WSYS)籌委會主席。

前言

“文化大革命”後期,20世紀70年代初葉,“無產階級司令部”號召“大聯合”,強調“抓革命,促產生”,“解放老幹部”,“領導班子三結合”,當時中國科學院竟出現了“反動學術權威”被任命為“革命領導小組”組長的新鮮事,夏鼐先生就是考古研究所的“革命領導小組組長”,而“軍宣隊”、“工宣隊”竟成了副組長和組員。1973年,在夏先生擔任“革命領導小組組長”期間,他及時利用職權,把我調進了考古研究所。我到考古所未久,夏先生便被免去了“組長”職務,又去靠邊站,做他的“臭老九”、“反動學術權威”去了。

夏鼐先生以治學嚴謹享譽國內外學術界,正是他鑒於非專業人員從事特殊考古學工作的局限性,考慮到學科的發展,早在“文革”之前的1965年他得知梁思成先生的建築理論及歷史研究室被解散時,就要調梁先生研究室的一個人到他主持的研究所來。夏先生對我說,當時我不可能調動,另外有可能調來的有4個人供他選擇。他為此曾先後兩次找梁思成先生推薦其中的一人,梁先生都未推薦,而只是將4人情況作了介紹,請夏先生自己定奪。這樣拖了一年左右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調人的事遂作罷。直到1971年梁師逝世,翌年夏先生想到梁先生不在了,國家不可能再成立建築史學方面的研究機構,調我的事有了可能性,於是托人找我。終於,1973年我被調到他領導的考古研究所,專門從事建築遺址的考古學研究以及建立“建築考古學”分支學科工作。我到考古所的當天,夏先生就提出以後逐漸建立一個建築考古學方面的研究小組,將來考慮成立研究室,足見他對於這方面工作的重視。由於夏鼐先生的安排,使我具備了建築史學與考古學聯姻的條件,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學科建設的任務。

書摘

這一定向的方法是,在建設地段沒有樹木遮擋的高地上,平整一塊場地,挖溝灌水以定平;在這塊平地上栽立一根表桿,上面懸掛線墜以定它的垂直,利用這根表桿觀察日影;在地上刻畫日出的最長影和日沒的最長影的位置;白天以中午最短的日影、夜晚以北極星的方位予以校正南、北,作為東、西的參考,這樣來規定朝(東)、夕(西)的方位。可知,當時是首先確定東、西方向的。  

二、“四阿重屋”的創造

對於土木合構的中國古代建築來說,特別是高大的宮殿,要保護土階(台基)、土牆、木柱不受雨淋損壞,屋蓋是極其重要的。屋蓋開始出於遮陽、納光以及避雨等功能的綜合要求,發展至殷商,在夏宮四阿的基礎上而形成了“四阿重屋”的形式。它不僅在功能上是合理的,在藝術上也形成了建築物壯麗的冠冕。主要是由於“四阿重屋”的特點,使殷商宮殿看起來比夏朝宮殿更加雄偉壯觀。

三、木構的鏤刻與紋彩以及壁畫

夏朝宮殿即開始在柱等木構上描畫紅、黑彩繪,在此基礎上,殷商時期更有進一步的發展。從當時的青銅器紋飾來看,建築也應同樣是繁複華麗的滿裝飾意匠。殷商陵墓的棺槨是按照死者生前所住的宮殿裝飾的,因此根據槨板上雕刻的花紋和紅、黑兩色的彩飾,可以推知建築木構裝飾的具體情況。

文獻記載“殷人宮牆文(紋)畫”,小屯遺址已在一個半穴居壁面上發現小塊壁畫殘跡,證明了當時確實是有壁畫裝飾的。

目錄

緒論——宮殿考古概說
第一節宮殿考古是建築史學發展的要求
第二節宮殿考古的學科歸屬
第三節宮殿考古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第一章宮殿與社稷的前身——新石器時代的“大房子”與“崑崙
第一節氏族公社的“大房子”半坡遺址F1——目前所知最早的公共建築
一、氏族社會的“大房子
二、氏族公社向酋邦轉化導致“大房子”的質變
第二節“黃帝時明堂”——崑崙——目前所知最早的神殿·國王
社稷的祖型
一、關於原始明堂的兩則記錄
二、原始明堂——“社”的祖型
三、“黃帝時明堂”復原構想
四、“崑崙”=乾闌=京(龠)
第二章論宮殿的雛形——從大地灣F901看“黃帝合官”
第一節大地灣F901的原狀與性質
第二節論“黃帝合宮”的形制
第三章論二里頭遺址所反映的原始宮殿
第一節從二里頭F1看“夏後氏世室”
一、大夯土台高度的復原
二、廊廡復原
三、大門復原
四、主體殿堂復原
第二節宗、廟一體建築——二里頭F2
一、圍牆及廊廡
二、庭院
三、主體殿堂
四、大墓(M1)
第三節夏朝宮廷建築的營造成就
第四章商都毫的宮城——偃師(屍鄉)商城I號址
第一節“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王宮建築群
一、小城——宮城(I號址)
二、王宮
三、宮城主殿D1左側的寢殿別院——D4
四、D5——祖廟(?)
五、主殿右側的社、稷、壇
第二節宮廷苑囿的池沼
第三節殷商創始的“四阿重屋”宮殿新形制
第五章鄭州商城的宮殿
第一節長屋宮殿——C8G15基址
第二節乾闌遺跡——C8G16基址
第三節台榭殘存
一、台榭遺蹟
二、甲骨文提供了台榭的佐證
第六章殷晚期的離宮——小屯“殷墟
第一節近畿離宮
第二節小屯離宮的殿堂與樓閣
一、長屋殿堂乙二十
二、眺望洹水的樓閣甲十二
第三節婦好墓上的享堂“母辛宗
一、一號房基即卜辭“母辛宗”遺蹟
二、“母辛宗”復原
三、殷商王室貴族墓上建宗的制度與宗的形制
第七章殷商的方國宮廷建築——黃陂盤龍城及周原鳳雛遺址
第一節長江流域的方國宮殿——盤龍城F1、F2、F3
一、遺蹟概況
二、F1復原
三、F2復原
四、F3復原
第二節殷晚期周原邦君宗廟——岐山鳳雛甲組基址
一、遺址反映的建築形制
二、遺址反映的結構及構造情況
第三節殷商宮廷建築的營造成就
一、方向的測定
二、“四阿重屋”的創造
三、木構的鏤刻與紋彩以及壁畫
四、青銅構件與飾件
五、建築石雕
六、織物裝飾
七、土砌塊的推廣
八、木結構
第八章從考古學材料推斷“周人明堂”形制
第一節考古學研究:破解“周人明堂”的千古之謎
一、“周人明堂”的淵源——三代宮廷前殿的一脈相傳
二、從“周人明堂”發展源流可以推知它是高台建築
第二節“周人明堂”的復原構想
第三節周原的“瓦屋”宮殿
一、磉
二、擎檐柱
三、序
四、四阿瓦屋
第九章東周王城宮廷建築遺存
第十章從東周諸侯國宮城遺址看周朝宮殿制度
第一節楚紀南城宮殿遺址的反映
第二節秦都雍城王室建築——馬家莊3號遺址
第三節魯國故城宮殿遺址
第四節齊臨淄宮殿遺址
一、大城
二、小城
第五節趙邯鄲宮殿遺址
一、趙武靈王的宮城“趙王城”
二、“大北城”中的宮殿遺存
第六節燕下都宮殿遺址
第七節周朝宮殿制度
第十一章東周列國的“高台榭,美宮室”
第一節“天下第一台”——楚靈王章華台
第二節飛閣復道相連的秦鹹陽宮殿——1號遺址
一、建築體形問題
二、空間組織及其功能性質問題
三、結構和構造問題
第三節中山國王陵上的享堂
一、中山王陵上的享堂形制
二、《兆域圖》反映的尺度及圖面比例
三、《兆域圖》反映的陵園規劃設計
四、陵墓上建享堂的源流
第四節春秋秦宮銅構——金釭
第五節燕下都宮殿的陶製脊飾
第十二章周朝宮廷建築的營造成就
第一節營造器具的使用和工種的分化
一、營造器具
二、專業分工
第二節土結構的成就——版築和泥土砌塊的定形
第三節木結構的成就——櫨、欒和抬梁屋架的創造
第四節人工建築材料的套用
第五節建築裝飾的多樣化
第十三章秦帝國氣吞山河的宮殿群落
第一節與自然形勝融為一體的規劃設計思想
第二節不可一世的新朝宮前殿——“阿房”
……
第十四章“非壯麗無以重威”——西漢宮殿
第十五章南越王和閩粵王的宮殿
第十六章東漢雒陽的宮殿
第十七章三國南北朝的宮殿
第十八章劃時代的隋朝宮廷建築
第十九章大唐宮殿
第二十章渤海國上京王宮
第二十一章從形象材料管窺北宋宮殿的一斑
第二十二章西夏皇帝的陵塔
第二十三章元中都宮殿遺存
第二十四章明北京奉天殿兩廡·明清紫禁城巡守值房

考古學的相關著作

考古學是指以田野調查、發掘為特徵的現代考古學,也通俗的稱為“鋤頭考古學”,考古學是通過發掘和調查古代人類的遺蹟遺物和文獻來研究古代社會的一門人文科學。傳統上,考古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現在它越來越獨立,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
《科學探索與發現:考古探秘》
《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
《打開北朝之門》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
《先秦兩漢考古論叢》
《考古不是挖寶:中國考古的是是非非》
《踏古尋幽:一個考古人的穿越之旅》
《關於考古學的100個故事》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商代地理與方國》
《三峽地區秦漢墓研究》
《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音樂考古》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環境考古》
《中國考古人類學百年文選》
《中國考古學年鑑2009》
《古代陶瓷》
《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通論》
《考古學概論》
《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9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
《考古學論文集》
《考古學思史》
《中國考古學》
《趣味考古》
《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
《周口文物考古研究》
《考古學和科學史》
《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
《考古學導論》
《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
《北京先秦考古》
《埃及考古學家》
《考古學研究入門》
《廣漢三星堆》
《宮殿考古通論》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學理論》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考古學讀本》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建築考古》
《考古器物繪圖》
《考古學專題六講》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