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女神》

《活著的女神》

《活著的女神》(The Living Goddesses: Religion in Pre-patriarchal Europe),考古著作。是是美國考古學家馬麗加·金芭塔絲的遺著,由其助手德克斯特修編完成。本書分為兩大部分。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上半部分集中研討歐洲史前期的女神、男神形象以及史前宗教,結合考古材料生動闡釋了古歐洲文化中的女神崇拜在歐洲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和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文化功能;後半部分關注的是“活著的”女神,即由歷史時代早期一直延續到現代為歐洲人所崇拜的神靈,考察了前印歐文化遺存和印歐文化在存續發展、交融撞擊中產生的宗教和民間神話,對其中的女神、男神、仙女女巫和鬼怪形象溯流窮源、詳加考證,揭示女神崇拜文化因子在文明史中的遺存形式和深刻影響。

作者簡介

馬麗加·金芭塔絲(MarijaGimbutas,1921-1994),20世紀女神研究最重要的學者,女神復興運動在學術理論方面的重要代表。她生前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化史博物館主任,終生從事歐洲史前考古的發掘與研究,代表作有《女神的語言》、《女神的文明》和《活著的女神》等。

編輯推薦

馬麗加·金芭塔絲的心目中總是有著“下一部著作”。本書是她著述豐富的一生中的擱筆之作。她在住院之前一直忙於編寫本書,入院十天后,她就辭世了。本書的手稿顯示了她的愛、毅力和希望,因為她不顧身體上的巨大痛苦,持續地對書稿加工、再加工,用盡全力使它成形,以便能夠由一位編輯來完成它。

目錄

編者序

編者導言

第一部 前父權制歐洲的宗教

第一章 女神與男神的形象

第二章 符號、標記和神聖書寫

第三章 墳墓與子宮

第四章 神廟

第五章 聖石與木製的儀禮中心

第六章 宗教和神話中所反映的母系社會結構

第二部 活著的女神

第七章 克里特的宗教

第八章 希臘宗教

第九章 伊特魯里亞人的宗教

第十章 巴斯克人的宗教

第十一章 凱爾特人的宗教

第十二章 日耳曼宗教

第十三章 波羅的海宗教

編者跋

前言

神話學的研究在西方已經有幾個世紀的歷史。考古學則是晚出的新興學科。當神話學、宗教學的研究者擁有了考古學的新視野、新知識,其效果就好像我們成語裡說的如虎添翼。同樣道理,當職業的考古學家能夠把自己的研究拓展到神話學、宗教學、語言學和民俗學的廣闊領域時,那種打通之後的知識創新格局就會顯示某種出類拔萃的超越性效果。我們在金芭塔絲的著作中,正是充分感受到了這種知識上的通觀效果。如果不嫌以偏概全的話,可以用“神話考古學”或者“宗教考古學”的邊緣學科名目,來概括和突出金芭塔絲在學術研究上的開創性貢獻。

雖然神話在現代人心目中一般只是文學——關於神明和超人英雄的神奇故事,但是最初的神話卻是和宗教信仰及崇拜儀式密不可分的。探索神話的本源和深層意蘊,也自然需要宗教學和史前學的視野和知識。很可惜,受制於學科的界限,神話學史上一些相當卓越的學者,也由於缺乏史前考古的視野,而難以解答神話的源流的奧秘,特別是女神男神關係及其遠古由來的所以然問題。金芭塔絲根據她多年從事歐洲考古發掘和研究的經驗,尋覓出在書寫的文字文明背後失落的文化脈絡,將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以來的西方文化的發源,看成是史前期崇拜女神的文化——本書中稱為“古歐洲文化”(OldEuropeanculture)被後來的父權制男性中心文化——“印歐文化”所征服和同化融合的產物。透過這種不同文化源流的衝突,重新認識西方宗教和神話的構成要素,包括史前母系社會的女神宗教在克里特、希臘、伊特魯里亞、巴斯克、凱爾特、日耳曼、波羅的海諸文化的宗教與神話中的遺留形態和表現方式。這樣進入歷史縱深的穿透性視野,是建立在大量詳實細緻的考古發掘實物材料的分析比較之上的,尤其是她對文字出現以前的圖像符號、幾何符號同女神宗教的象徵傳統之關係的系統分析,堪稱前無古人。儘管金芭塔絲的見解會引發學術上的爭議,還是非常值得專業人士加以借鑑吸收的。

舉一例來看,關於希臘的酒神狄奧尼索斯神話對於西方文學的意義,我們從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悲劇的誕生》、英國古典學家赫麗生的《希臘宗教研究導論》(第八章)等大著中已經有所了解。但是金芭塔斯卻要提示說,狄奧尼索斯儀式上所用的類似陽物的器具和半牛半人雕像,在東南部歐洲也有發現,大概來自公元前第6千至公元前第5千紀。它們表明類似狄奧尼索斯之類的節日在古希臘文明之前5000年已經存在了,並且延續了很久。在科奧斯(Keos)島上挖掘出的證據表明:一個早在公元前15世紀就已經建造起來的狄奧尼索斯的神殿被使用了超過1000年,在裡面發現了陶製的婦女雕塑,雕塑中的婦女們身著節日盛裝、乳房袒露,脖子上和腰上纏著蛇,呈現舞蹈的姿勢。她們代表了酒神的女祭司——在狄奧尼索斯節日中狂歡迷醉的獻身者(本書第八章)。金芭塔絲的這種見解把希臘悲劇的前身酒神儀式同史前的女神宗教聯繫起來,足以更新我們的希臘文明觀,其學術拓展意義當是不言自明的。

再舉眾所周知的希臘女神雅典娜的造型特徵為例,人們都知道她的象徵是貓頭鷹,卻又打扮成戴著頭盔和手執武器,儼然一位女武士的樣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金芭塔絲指出,古歐洲的母系社會的女神宗教曾經普遍崇拜鳥女神和貓頭鷹女神,此類禽鳥象徵著死亡與再生的神力,與武力和戰爭並無關係。是後來入侵的父權制的印歐文化崇尚武力征服和戰爭,於是改造了原有的貓頭鷹女神,使之表現為好戰而威武的雅典娜形象。像這樣的真知灼見在本書的各章中隨處可見,相信有心的讀者會發出自己的驚嘆。

鑒於金芭塔絲在20世紀後期西方學界所發揮的巨大的跨學科影響作用,我自1999—2000年在美國的訪學之後,就一直想把她的代表著作翻譯過來,讓國內的學人們能夠分享這一筆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珍貴遺產。八年過去了,在本書翻譯小組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這個願望總算有所實現——金芭塔絲的最後一部著作《活著的女神》漢譯本得以面世。

竊以為,假如金芭塔絲的書能夠早幾年譯介到中國來,像她大膽提出的“女神文明”、“女神宗教”、“古歐洲的世界”等一批刺激性強烈的新概念能夠為人們所熟悉的話,當丹·布朗的超級暢銷小說《達·芬奇密碼》引發出版界和影視界的軒然大波時,其創作主旨和靈感來源如何受到金芭塔絲的學術啟迪,也就容易為讀者所理解了。

小說家如何站在學術巨人肩膀上獲取自己創作的知識文化含量?丹·布朗借金芭塔絲的“女神宗教”說完成他在《達·芬奇密碼》中對男性中心的基督教傳統的解構,應該對當今的文學作者們和影視編導們均會有相應的啟示吧。同樣道理,可以說在丹·布朗的驚世之作《達·芬奇密碼》問世以後相繼出版的一系列為之解碼、解疑的後續之書,幾乎沒有例外全都受惠於金芭塔絲的神話考古大著。從察源知流的意義上看,要想大致了解20世紀後期西方思想和學術中的女神復興運動,包括生態主義和女性主義的結合——生態女性主義,金芭塔絲的書就非常值得參閱。她的系列著作雖然專業性強,不是這方面較通俗易懂的大眾讀物,但對於學者們和那些對西方文化的源頭奧秘有深入興趣的讀者來說,想必會有升堂入室的感覺。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女神和男神的形象

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和小亞細亞(古安納托利亞)地區,宗教主要集中在生命的輪轉和它的循環上。這就是我所指的古歐洲(OldEu—rope)的地理範圍及時間體系。在古歐洲,宗教的核心內容包括出生、養育、成長、死亡和再生,以及農作物耕種和動物飼養。在這個時代,人們不僅思索著未經馴化的自然力量,還思索著野生動植物的循環狀況,他們以多種形式崇拜某個或多個女神。女神在不同的循環階段顯現出無數不同的形象,以此來保證在每一個階段都能順利地發揮其作用。女神以各種各樣的化身出現,貫穿於生命的每一方面。因此,圍繞著女神形成了一種非常複雜的象徵系統。

首先,我將主要通過觀察女神雕像,詳細探究女神的這些形象。隨後,我將闡釋這些形象的含義。女神的形象可以粗略地按照她給予和維持生命、死亡以及再生這三個方面的功能來進行分類。雖然男性力量在動植物界同樣起著推動再生並激發生命的作用,但瀰漫於生命的存在之中的是女性力量。

小雕像

從古歐洲人的村落遺址、墓地和墳墓之中挖掘出的小雕像是理解古歐洲宗教的一個重要來源。當古歐洲人在大約公元前第7千紀發現燒陶方法的時候,陶器就成了一種表現宗教觀念的新方法。各種各樣的陶器——陶瓶、小雕像和祭祀器具——展現了古歐洲的精神性象徵。雖然古歐洲文化繼續用其他材料,如石頭、骨頭、琥珀和鹿角製作著宗教物品,可是能夠最豐富地揭示古歐洲的象徵世界的還是陶器。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