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承源文博論集》

《馬承源文博論集》

《馬承源文博論集》是一本由作者馬承源、陳識吾、陳佩芬編寫,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08年1月1日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馬承源文博論集》馬承源文博論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著名青銅器研究專家、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的論文彙編《馬承源文博論集》。該書是馬承源先生在長達50年的學術寫作生涯中刊發的重要論文之彙編,也收錄了馬先生在各種重大場合的致辭和撰寫的序跋等文字。記者採訪了該書的編者之一,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陳佩芬。

這本《馬承源文博論集》既是馬先生在長達50年的學術寫作生涯中刊發於學術雜誌、報紙和各種專著、論文集的重要論文之彙編,也收錄了馬先生在各種重大場合的致辭和撰寫的序跋等文字,將這些成果整理重刊,既是對故人的懷念,也是中國文物界的責任。

回首馬承源先生的博物館生涯,在學術上廢寢忘食,做過大量的深入調查研究,加上其勤奮好學,涉獵廣泛,思維敏捷,以獨特的見解和深入淺出的理論以及豐富的現場經驗為文物界的研究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目錄

前言
彩陶文化研究
《彩陶》一書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物質文化》一文商榷
仰韶文化的彩陶
甘肅灰地兒及青崗岔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
略論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問題
中國青銅器研究
烏獸龍紋壺
陳喜壺
宗周鐘
最近在廢銅中發現的西周早期的鄂器
鄂器和鄂國
夏商之際的青銅器
中國青銅藝術的考古發現釋襠
王國維對商代貴族以日為名制度的科學預見
金文辛戚戌戊戌成歲諸字義疏明保解
新淦青銅器參觀隨筆
虢國大墓參觀記
中國古代青銅藝術
新淦大洋洲遺存的啟示
夏商青銅器考古成就的若干探討
子仲姜盤
輝煌的中國青銅時代
西周中期青銅鐘鑄作技術的發展
肇慶鑄鼎記
談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
吳速鼎為何不能合於今世歷表
璽玉器工藝品研究
從剛卯到玉琮的探索——兼論紅山文化玉器對良渚文化玉器的影響
江浙地區的土墩石室
中國的工藝美術
公元3至6世紀中國的金鋼造像
青銅器紋飾和個人裝飾品之間的關係
古璽秦漢印及其餘緒
博物館學
美國博物館的體制
赴美國舉辦“偉大的中國青銅時代”展
有感於中國的博物館事業
上海博物館工作匯報提綱
把陳列改建作為建設現代化博物館的著力點
博物館文物的徵集、研究、保存和維護
四十年歷程的新起點
文物要實行重點保護
高瞻遠矚的決策
關於博物館的陳列工作
對2l世紀博物館的遐想
海上集珍五十年
有感於上海博物館新館的成功
戰國楚竹書研究
戰國竹簡中的詩樂
從戰國楚竹書材料看古詩樂音
戰國楚竹書的發現保護和整理
孔子詩論
《詩論》講授者為孔子之說不可移
子羔
魯邦大旱
採風曲曰
逸詩

序跋致辭

《上海博物館藏寶錄》前言
《李蔭軒所藏中國青銅器選集》序言
“村上三島書法展”圖錄祝辭
口本“上海博物館藏明清書法朴晶展”圖錄序言
清初四畫僧精品展覽暨學術討論會”開幕致辭
《清初四畫僧精品集》序
日本“上海博物館珍藏中國青花瓷器展覽”開幕致辭
德國“中國藝術——上海博物館珍藏文物展”賀辭
胡惠春藏品展”開幕致辭
“上海大阪書法交流展”圖錄前言
切磋書藝傳心聲——日本“卜海博物館宋元明清書法展”圖錄前言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發刊詞
曰本“上海博物館明清書畫珍品展”開幕致辭
澳大利亞“上海博物館珍藏文物展覽”圖錄前言
美國“董其昌世紀展”圖錄序
在書畫陳列館改建竣工開幕典禮上的講話
重印《西清硯譜》
香港“上海良渚文化珍品展”圖錄前言
《上海博物館藏泉幣》序
“哥窯瓷器學術討論會”開幕致辭
致村上三島先生函
日本“上海博物館展”致辭
《商周青銅兵器》序
墨西哥“上海博物館古代青銅器展覽”圖錄前言
日本“六千年中國秘寶展”開幕致辭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陳列》前言
《認識古代青銅器》前言
澳門“中國千年佛像展”致辭
何鴻章先生捐贈吳工夫差盞儀式致辭
上海“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開幕詞
日本“中國陶瓷名品展”圖錄祝詞
許釀夫人文物捐贈儀式致辭
《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學論文集》前言
日本“上海博物館珍藏文物展”開幕致辭致程及函
上海博物館新館落成答謝酒會致辭
上海博物館新館開館晚宴致辭
香港“滬港藏珍展”開幕致辭
香港“滬港藏珍展”圖錄序言
《明四家精品集》序
致葉肇夫函
“首飾與器皿:澳大利亞當代金屬工藝展”開幕致辭
葉肇夫先生捐贈子仲姜盤儀式致辭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珍藏展”開幕式致辭
《西方現代藝術精粹》前言
上海文物博物館志》序
“埃適爾作品展”開幕致辭
“埃適爾作品展”圖錄前言
香港“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展覽圖錄前言
“蒙克畫展”開幕致辭
《蒙克畫選》前言
“梁潔華畫展”開幕致辭
《梁潔華畫集》序
《中國酒文化》序
“中曰書法名家展•’97日本書藝院展”開幕致辭
“中曰書法名家展•’97日本書藝院展”開幕宴會致辭
“中曰書法名家展•’97日本書藝院展”原錄前言
《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論文集》序
“楊惠姍琉璃藝術展”圖錄前言
“當代藝術家程及水彩畫展”開幕致辭
“當代藝術家程及水彩畫展”圖錄序
致董逸新函
“小林斗盒篆刻書法展”圖錄前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絲路考古珍品》序
《中國青銅器全集》後記
《龍紋壺》圖錄前言
《中國璽印篆刻全集》序
《國史金石志稿》序
《盛世吉金》前言
《中國西周青銅器銘文珍拓》序
《收藏歷史——解放日報文博文萃續編》序
《夏商周青銅器研究》序
馬承源先生年表

文摘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繪圖室的同志們編繪了一本小冊子《彩陶》(朝花美術出版社,1955年,文6頁,圖26頁)。編者的意圖是通過這本書“希望能夠較為系統地向讀者介紹一些祖國早期藝術的面貌,並供給實用美術界一些認識和理解我國古代藝術優秀傳統的參考材料”。

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一帶遺址中出土的一種陶器,陶質一般為磚紅色和橙黃色,陶坯經過修整或磨光,在陶器的表面或內面最顯目的地方繪有彩色圖案。這是我國最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的一部分。解放前,出土的彩陶常被用各種盜賣的方式流到國外,所以這一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竟不為廣大羣眾所了解。考古研究所繪圖室希望通過該書的編印,把這種考古學的知識普及開來。

該書前面有安志敏先生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圖案》一文,概括地講述了彩陶的形式和圖案的高貴的評價。但是將書中所載的彩陶藝術的形象和這一評價相對照,卻顯得十分不相稱。書中所載的彩陶共約100器,除了個別以外,絕大多數都見於中外的著錄,據手頭現有的材料,至少有70個以上彩陶的器形和圖案可以找到它們的詳細記錄。我們拿來對照一下,就可發現這書所存在的缺點是不少的。

第一,該書最成問題的是把許多彩陶圖案的色彩搞錯了,使燦爛的彩陶圖案失去了原有的形象。從許多材料來看,構成甘肅半山彩陶藝術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當時的陶工運用了紅黑兩色,在陶器上描繪出了富於創造性的和樸實的圖案。這類彩陶的圖案中最多采的,常以紅色幾何紋線條為核心,並鑲以黑色的鋸齒紋線條。這點在繪有各種螺旋紋、各種垂幛紋、四圈紋、五圈紋、方格紋等代表性的彩陶上,表現得甚為明顯。幾乎在所有的半山彩陶上,黑色的鋸齒紋和紅紋是間隔的,這一構圖的基本方法已達到非常純熟的程度,人看了感到和諧而壯麗。因此,這一重要的特點是應該在這書中明確地表現出來的,否則很難使讀者了解半山彩陶的藝術形象。

作者簡介 

馬承源馬承源

馬承源(1928-2004),浙江鎮海人。1954年起就職於上海博物館,歷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銅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館館長。主要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鑑定。曾任上海博物館顧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保利藝術博物館顧問、中華世紀壇名譽館長。

1984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87年經上海市文物動博物館專業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審確認具備研究館員任職資格。1990年起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領導創建成上海博物館新館。同年榮獲美國亞洲文化委員會1996-1997年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獎。1998年被法國席哈克總統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勳章。

主要學術專著:《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青銅禮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主編(第一、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2年主編國家規劃項目、《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87年、《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青銅器卷)商務印書館1993年、《吳越地區青銅器論文集》香港兩目出版社1997年、《中國青銅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9年。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