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春

胡惠春

胡惠春,生於1910年,卒於1993年,名仁牧,字惠春,號渭村。在西方收藏界習慣稱呼其為 J. M. Hu, 民國年間上海大收藏家。胡惠春先生的藏品中包括了不少晉、唐、宋、元、明的名品,單是清代官窯精品就達九十餘件,可以說代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瓷器生產高峰時期的作品。胡惠春先生相信這就是如他鑑賞一件器物時的感受。胡惠春和上海博物館有著不解之緣,這個緣是由對文物之情愫凝結而成的。胡惠春先生的收藏情結胡惠春有著與藝術相通的真性情,他對陶瓷的鐘愛始於求學階段。

簡介

胡惠春,生於1910年,卒於1993年,名仁牧,字惠春,號渭村。在西方收藏界習慣稱呼其為 J. M. Hu, 民國年間上海大收藏家。

生平簡介

胡惠春先生與陶瓷收藏

暫得樓是胡惠春先生為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號,“暫得”一詞取自王羲之《蘭亭集序》“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表達了欣然而遇的內心喜悅。胡惠春先生相信這就是如他鑑賞一件器物時的感受。

胡惠春先生繫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筆江之子。少年時期由父親聘請名師在家教授,接受中國傳統教育。中學畢業以後,進入燕京大學攻讀地質學,然而他的興趣卻在文史與藝術。二十七歲時,由於父親不幸遇難,胡惠春繼承父業,成為一個銀行家。

中國現代收藏家的崛起,當在清末民初。宣統時代,帝國敗落,各種宮廷收藏御用之品,或以賞賜為名或因盜竊,大量流出宮外,隨著溥儀的流亡,更加劇了文物的散失。當時西方及日本的收藏家和古玩商熱衷於收購這些從宮中散佚出的文物。有些人士出於愛國之情,阻止祖國的文化遺物外流,不惜以重金收購。胡惠春就是這個收藏群體中的一位,早在四十年代之初,他的收藏已為人所注目。

在對文物的激烈爭奪戰中,出於自身愛好,同時更為了易於競爭,胡惠春先生決定集中搜藏明清官窯瓷器,作為他藏品的核心。

與上海博物館的不解之緣

胡惠春和上海博物館有著不解之緣,這個緣是由對文物之情愫凝結而成的。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他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時,就將他珍藏的數百件文物捐獻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這一大宗珍貴瓷器,對於籌建當時文物基礎極為薄弱的上海博物館,可以說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文革”時期,胡先生在上海的老宅亦未能躲過抄家一劫,當時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對其中的文物進行了整理和搶救,並一一登記,作為“代管文物”暫存在博物館。

到了1988年,上海博物館開始籌劃選址建新館,胡先生有意捐獻這批“代管文物”,便委託其女婿范季融先生與上海博物館洽談,上博欣然之餘,決定在新館為他的藏品開設暫得樓陶瓷陳列專室,使其多年收藏終獲歸宿。

胡惠春先生的收藏情結胡惠春有著與藝術相通的真性情,他對陶瓷的鐘愛始於求學階段。在收藏中,胡先生執著地追求藏品的完美。任何一件清代官窯器若有絲毫瑕疵,他都不會接受。藏品成雙配對,以達到陳列時的美觀,這是胡惠春在收藏中追求完美的另一種表現。在他的個人陳設中,家具完全是清初之紫檀,四壁懸掛明代緙絲花鳥樹石畫,瓷器對稱陳列,此外一無雜物,氣象清雅脫俗。

胡惠春先生的藏品中包括了不少晉、唐、宋、元、明的名品,單是清代官窯精品就達九十餘件,可以說代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瓷器生產高峰時期的作品。過去一般藏家收集清瓷,多以乾隆為限,個別亦兼及嘉慶,胡惠春先生兼及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甚至宣統瓷的收藏,其中很多都是成對器物,並多數有官窯款,極難能可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