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理論》

《考古學理論》

《考古學理論》陳淳著,本書全面介紹了考古學的理論發展和現狀,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置於國際學科發展的大背景中進行了審視。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考古學理論考古學理論

《考古學理論》這是一本全面介紹考古學理論發展和現狀的教科書,共分兩部分,十七章。第一部分介紹考古學理論、思維與方法的沿革,第二部分介紹了當前考古學理論主要領域的進展和特點,是作者根據國外留學期間系統學習和掌握的知識綜合編撰而成,力求反映學科的成就與發展方向。中國高等院校的考古學科專業訓練,考古學理論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加上這門學科和國際學術主流疏離時間較長,造成許多方面的嚴重脫節和滯後。這本教材的編撰,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有助於提高專業素質訓練的水準。

《考古學理論》論及的範圍較為全面,並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置於國際學科發展的大背景中進行審視。過去半個世紀中,考古學的術語變得豐富而複雜,為了便於理解和學習,文字儘量通俗易懂,對新的專門術語做必要的解釋。《考古學理論》第一部分適於本科生的教學,第二部分適於研究生的訓練,同時它也可作為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和古代史專業人士了解學科發展和提高學術水平的重要參考書。

圖書前言

張光直在為《時間與傳統》的中譯本所寫的序中談到,《中國考古學年鑑》中根本沒有“考古學理論”這個範疇,說明“理論”這件東西在當代中國的考古活動中沒有什麼地位。在為《中國文物報》所撰寫的一篇題為“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的隨筆中,張光直也提到,考古工作不是挖挖死人骨頭,它是很複雜的社會人文科學。如果中國考古學對它的實踐沒有理論的指導和闡釋,那么我們如何評價它的科學性?如果考古發現不重視從理論上來提高我們的科學認識,那么這門學科又意義何在?

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在當今中國的考古學界可能有很大的分歧,特別對於一輩子在田野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學者,實踐出真知是無可置疑的座右銘。這些學者通過畢生的努力,構建起過去不為人知的中國史前史,並增進了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出土的精美文物一次次引起社會的轟動和矚目,文物精品的世界巡迴展令國際友人嘆為觀止。在重大發現的光環里,考古學家被喜悅所陶醉,並會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同樣,社會公眾也常將考古與發現地下的珍寶和失落的文明聯繫在一起,在媒體的渲染和炒作下,考古學家的工作被認為是通向浪漫和迷宮之旅,比如開啟地下宮殿和寶藏、進入神秘的金字塔以及探尋沉碼湖底的城堡。然而,只有為數不多的考古學家才能有幸從事這樣的探險工作。大部分的考古發掘,找到的只不過是破碎的陶片和石器,以及古人廢棄的生活垃圾。因此,英國考古學家皮戈特(SPiggott)將考古學稱為是一門“研究垃圾的科學”。考古學家用他們畢生的精力來尋找、發現和研究遠古人類丟棄的垃圾,並不是試圖發現其中的珍寶,而是像偵探那樣試圖從這些遠古社會的殘留物中尋找各種信息。他們關心古代的人們如何生活,怎樣思想,當時的社會和今天有什麼不同,早期的社會又如何發展和演變……

考古學在19世紀興起時確實是和挖寶與盜墓無異的工作,早期歐洲的考古發掘者並非是專家,而只不過是業餘的愛好者或旅行家,他們將挖到的珍寶帶走,或把它們變成私人的秘藏,或把它們陳列在博物館裡,很少考慮文物的背景和文化歷史信息。當時的考古發掘也沒有嚴格的規範,從現代考古學的要求來說是極其野蠻的,根本不考慮遺蹟的保護和未來研究的需要。於是發掘也是毀滅的過程,文化遺產和考古資源的損失是無可估量的。

到了20世紀,考古學已經逐漸向一門嚴肅的學科發展,考古學家必須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現代考古學的基礎已不是19世紀的那種探險和挖寶,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它已變成一門嚴謹和要求甚高的學科,有一套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過去,並且不斷地處於更新與發展之中。

作為科學的考古學今天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組成部分,既是我們了解自身發展的一個獨特的視窗,又為其他人文與社會學科研究提供新的視野與信息。考古學研究的成果不但能增進我們對自身歷史的了解,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生態環境、氣候和資源與我們自身發展的關係,從而能使我們從更長更廣的時空中來研究我們當今與未來的世界。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歷史與發展
第一章理論與方法
1.1什麼是理論
1.2理論與假設
1.3方法與研究藝術
第二章早期古物學
2.1古物、宗教和歷史
2.2中國的古物學―――金石學
2.3石器與人類的古老性
2.4啟蒙運動與人類進步觀
2.5古物學的死胡同
第三章考古學的誕生
3.1三期論與相對斷代方法
3.2斯堪的納維亞考古學
3.3三期論與田野考古的推廣
3.4舊石器時代研究的發軔
第四章19世紀下半葉的考古田野方法
4.1馬利耶特(AMariette)(1821―1881)
4.2謝里曼(HSchliemann)(1822―1890)
4.3皮特里弗斯(AHLFPittˉRivers)(1827―1900)
4.4皮特里(WMFPetrie)(1853―1942)
4.5伊文思(AEvans)(1851―1941)
4.6小結
第五章進化考古學
5.1舊石器時代的分期
5.2社會達爾文主義
5.3美國的殖民主義考古學
5.4非洲的種族主義考古學
5.5大洋洲的考古學
5.6小結
第六章文化歷史考古學
6.1考古學文化概念的形成
6.2器物類型學
6.3傳播論
6.4柴爾德與考古學的新起點
6.5小結
第七章20世紀文化歷史考古學的實踐
7.1美國的文化歷史考古學
7.2中國的文化歷史考古學
7.3俄國與蘇維埃考古學
7.4小結
第八章20世紀中葉考古學的進展
8.1考古科技
8.2文化功能觀
8.3沃爾特・泰勒的《考古學之研究》
8.4小結
第九章新考古學的興起
9.1作為人類學的考古學
9.2新考古學的目標與視野
9.3中程理論與民族考古學
9.4戴維・克拉克的新考古學觀
9.5對美國新考古學的批評
9.6小結
第十章新考古學之後
10.1後進程考古學(postˉprocessualarchaeology)
10.2象徵考古學(symbolicarchaeology)
10.3結構考古學(structuralarchaeology)
10.4馬克思主義考古學(Marxistarchaeology)
10.5認知考古學(cognitivearchaeology)
10.6小結
第二部分探索與闡釋
第十一章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
第十二章聚落考古學的方法論
第十三章埋藏學與遺址形成過程研究
第十四章實驗考古學
第十五章農業起源的理論探索
第十六章文明與國家探源問題
第十七章系統論
參考文獻

考古學的相關著作

考古學是指以田野調查、發掘為特徵的現代考古學,也通俗的稱為“鋤頭考古學”,考古學是通過發掘和調查古代人類的遺蹟遺物和文獻來研究古代社會的一門人文科學。傳統上,考古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現在它越來越獨立,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
《科學探索與發現:考古探秘》
《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
《打開北朝之門》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
《先秦兩漢考古論叢》
《考古不是挖寶:中國考古的是是非非》
《踏古尋幽:一個考古人的穿越之旅》
《關於考古學的100個故事》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商代地理與方國》
《三峽地區秦漢墓研究》
《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音樂考古》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環境考古》
《中國考古人類學百年文選》
《中國考古學年鑑2009》
《古代陶瓷》
《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通論》
《考古學概論》
《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9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
《考古學論文集》
《考古學思史》
《中國考古學》
《趣味考古》
《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
《周口文物考古研究》
《考古學和科學史》
《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
《考古學導論》
《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
《北京先秦考古》
《埃及考古學家》
《考古學研究入門》
《廣漢三星堆》
《宮殿考古通論》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學理論》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考古學讀本》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建築考古》
《考古器物繪圖》
《考古學專題六講》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