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水濤和賀雲翱編著,內容涉及考古學理論、史前考古、文物保護技術、博物館學和文化遺產保護等,使讀者對於考古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有一個基本準確的了解。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

水濤賀雲翱編著的《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精選國內外知名學者的約120篇文章,內容涉及考古學理論、考古學史、史前考古、歷史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技術、博物館學和文化遺產保護等諸多方面,目的是使讀者對於考古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有一個基本準確的把握。《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可供考古學、人類學、博物館學、歷史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生和研究者閱讀與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章考古學的理論和流派
導論
選文
第一節什麼是考古學
什麼是考古學(夏鼐)
考古學的本質和目標([英]科林·倫福儒保羅·巴恩)
關於“考古地層學”的問題(俞偉超)
關於“考古類型學”的問題(俞偉超)
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蘇秉琦)
關於考古學上文化的定名問題(夏鼐)
如何使考古工作成為人民的事業(蘇秉琦)
第二節考古學史
現代考古學的開端([英]科林·倫福儒保羅·巴恩)
中國史前考古學的研究簡史及分期(節選)(陳星燦)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簡史(嚴文明)
中國考古學的回顧和展望(夏鼐)
第三節新考古學
作為人類學的考古學([美]路易斯·賓福德)
考古學純潔性的喪失([英]戴維·L.克拉克)
考古學的“中程理論”([美]布里恩·M.費根)
後過程的考古學([英]伊恩·霍德)
第四節考古學的未來
重建中國古史的遠古時代(蘇秉琦)
對考古學解釋的反思([英]科林·倫福儒)
考古學面臨的挑戰([美]沙雷爾·阿什莫爾)
問題與思考
第二章史前及原史時期考古
導論
選文
第一節化石人類與舊石器文化
北京猿人化石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吳汝康董興仁)
中國猿人石器研究(裴文中張森水)
第二節農耕文化與文明起源
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嚴文明)
“C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學(夏鼐)
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嚴文明)
試論文明的起源(安志敏)
第三節早期的種族與部族
先秦時期我國居民種族類型的地理分布(潘其鳳朱泓)
新疆古代居民種族人類學研究(韓康信)
第四節早期的城市與國家
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蘇秉琦)
中國古代王的興起與城邦的形成([美]張光直)
問題與思考
第三章歷史時期考古
導論
選文
第一節城市規劃與社會生活
中國古代都城概說(王仲殊)
漢長安城考古的回顧與瞻望(劉慶柱李毓芳)
六朝都城規劃建設中的人工河流因素(賀雲翱)
隋唐城址類型初探(宿白)
漢唐之間城市建築及社會生活習俗等研究(楊泓)
第二節等級制度與陵墓制度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楊寬)
秦代社會階層等級研究(滕銘予)
西漢帝陵制度(劉慶柱)
魏晉南北朝時期陵園和塋域(徐苹芳)
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羅宗真)
唐代墓葬等級制度(齊東方)
“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徐苹芳)
第三節宗教與藝術
涼州石窟遺蹟與“涼州模式”(宿白)
地域考古對“五斗米道”美術傳統的重構([美]巫鴻)
鎮墓文中所見到的東漢道巫關係(吳榮曾)
聖火襖教圖像考(施安昌)
漢畫像石中所見河、橋及橋上交戰圖的圖像學意義(信立祥)
隋唐造型藝術淵源探討(楊泓)
關於中國古代彩瓷研究的幾個問題(張浦生)
第四節交通與貿易
秦漢時代成都地區對外貿易(童恩正)
北朝人華外商及其貿易活動(張慶捷)
中國出土的波斯薩珊朝銀幣綜述(夏鼐)
論日本“仿製三角緣神獸鏡”的性質及其與所謂“舶載三角緣神獸鏡”的關係(王仲殊)
華南沿海對外陶瓷技術的交流和福建漳州窯發現的意義(熊海堂)
玻璃考古(安家瑤)
問題與思考
第四章考古學與科學技術
導論
選文
第一節年代測定技術
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學上的套用(夏鼐)
關於考古系列樣品“C測年方法的可靠性問題(仇士華蔡蓮珍)
彭頭山等遺址陶片和我國最早水稻遺存的加速器質譜“C測年
(陳鐵梅R.E.M.Hedges)
瓷器熱釋光測定年代中古劑量的正確估算(王維達)
第二節定量分析技術
河南省出土二里崗期前後的陶豆的分期(陳鐵梅)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區農業經濟研究(趙志軍)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區動物考古學研究(袁靖等)
第三節圖片判讀技術
遙感考古的原理與方法(劉建國)
GPR技術在考古勘探中的套用研究(高立兵)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磁法探測的新成果(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
第四節文物保護技術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王蕙貞)
中國絲綢之路土遺址的病害及PS加固(李最雄)
文物建築材質的研究與保存(黃克忠)
蓬勃發展的科技考古學(王昌燧)
問題與思考
第五章博物館學的理論與方法
導論
選文
第一節博物館的分類與管理
略論博物館的類型(王英)
博物館的分類(梁吉生)
世界博物館類型綜述(黎先耀張秋英)
遺址博物館的分類(郭向東)
生態博物館的思想及中國的行動(蘇東海)
博物館管理淺析(單霽翔)
藏品分類(宋伯胤)
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田靜)
第二節博物館的功能與定位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曾昭炳李濟)
博物館的科研功能(鄭振鐸)
博物館的功能(王宏鈞)
國際博物館學界關於博物館功能的討論(馮承柏)
遺址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吳永琪)
科學博物館在中國的地位與作用(周國興)
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博物館事業(楊志剛)
博物館與考古學(蘇文)
第三節博物館與公眾
博物館觀眾調查與研究(陸建松)
博物館觀眾研究的課題和方法(陳紅京)
歷史陳列與觀眾的溝通——感動觀眾(宋向光)
觀眾心理與博物館講解(呂繼熔)
博物館志願者工作(李易志)
第四節數字博物館與虛擬博物館
數字博物館(李文昌)
新博物館學”語境中的數字博物館(尹彤雲)
西北大學考古數字博物館的設計與建立(朱曉冬等)
虛擬博物館([加拿大]蓮安·麥克塔維希)
問題與思考
第六章文化遺產學問題
導論
選文
第一節文化遺產的一般理論
中國考古學與文化遺產保護(曹兵武)
文化遺產研究與文化遺產學(楊志剛)
建立“文化遺產學”是否必要(賀雲翱)
論世界遺產在中國的綜合效應(郭旃)
“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與世界遺產保護(張成瑜謝凝高)
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阮儀三林林)
世界遺產的“不可再生”價值(鄭孝燮)
論確立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觀(向雲駒)
第二節文化遺產的政策與對策
世界遺產的法律保護(劉紅嬰王健民)
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建設和規範(于海廣王巨山)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度和措施(于海廣王巨山)
我國需要《世界遺產管理條例》:理由與建議(徐嵩齡)
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思考(單霽翔)
第三節文化遺產的分類與管理
文化遺產學的研究對象(賀雲翱)
文化線路:世界遺產的新類型(呂舟)
工業遺產保護現狀的分析與思考:關注新型文化遺產保護(單霽翔)
第四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歐洲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的簡史及其理念(王瑞珠)
新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于海廣王巨山)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三十年(呂舟)
保護自然文化遺產復興山水文明(謝凝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發展(李聽)
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教育的探討(孫克勤)
文化遺產日的意義(馮驥才)
尋求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的“雙贏”之路(阮儀三肖建莉)
問題與思考

圖書導語

水濤和賀雲翱編著的《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精選了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文化遺產研究等領域的學術經典,並給以必要的導讀,力求反映當前考古學界的最新理論,方法及研究成果,分為考古學理論,史前考古,歷史考古,科技考古,博物館學,文化遺產保護等內容。強調研究性,突出研究範例,彰顯學術觀點多元化。

考古學的相關著作

考古學是指以田野調查、發掘為特徵的現代考古學,也通俗的稱為“鋤頭考古學”,考古學是通過發掘和調查古代人類的遺蹟遺物和文獻來研究古代社會的一門人文科學。傳統上,考古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現在它越來越獨立,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
《科學探索與發現:考古探秘》
《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
《打開北朝之門》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
《先秦兩漢考古論叢》
《考古不是挖寶:中國考古的是是非非》
《踏古尋幽:一個考古人的穿越之旅》
《關於考古學的100個故事》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商代地理與方國》
《三峽地區秦漢墓研究》
《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音樂考古》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環境考古》
《中國考古人類學百年文選》
《中國考古學年鑑2009》
《古代陶瓷》
《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通論》
《考古學概論》
《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9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
《考古學論文集》
《考古學思史》
《中國考古學》
《趣味考古》
《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
《周口文物考古研究》
《考古學和科學史》
《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
《考古學導論》
《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
《北京先秦考古》
《埃及考古學家》
《考古學研究入門》
《廣漢三星堆》
《宮殿考古通論》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學理論》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考古學讀本》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建築考古》
《考古器物繪圖》
《考古學專題六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