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古學

新考古學是1960年代在北美流行的一個考古學派。這個學派的發起人,是當時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年輕考古學家路易斯·賓佛(Lewis Binford)和他的學生朗格(William Longacre),希爾(James Hill)和佛蘭內力(Kent Flannery)...等。賓佛注重研究人類活動的行為和過程,其基本主張為:“一,要對考古遺物的解釋進行嚴格的經驗檢驗;二,用經過嚴格檢驗的考古證據重建史前人類生活。”曾在考古學界引起巨大反響。在20世紀1980年代經考古工作者介紹到中國。

新考古學

新考古學是1960年代在北美流行的一個考古學派。這個學派的發起人,是當時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年輕考古學家路易斯·賓佛(Lewis Binford)和他的學生朗格(William Longacre),希爾(James Hill)和佛蘭內力(Kent Flannery)...等。賓佛注重研究人類活動的行為和過程,其基本主張為:“一,要對考古遺物的解釋進行嚴格的經驗檢驗;二,用經過嚴格檢驗的考古證據重建史前人類生活。”曾在考古學界引起巨大反響。在20世紀1980年代經考古工作者介紹到中國。
1962年賓佛在AA上發表的Arcaheology as Anthropology,他引用了Willey的:"如果考古學不是人類學的話,那麽就什麼都不是"。也就是說,他的基本立場在於:相信考古學必須充分地借用人類學的理論與資料。他的中心思想可以簡述為:

組成

人類的文化下由數個subsystem組成,要清楚了解文化要仔細研究每個subsystem
他相信考古學資料與生族群之間的連繫有可靠的關聯性(即Middlerange theory).因此可以運用民族志類比的方式,為考古學重建文化增加認識。
他們反對Franz Boas以來的Historical Particularism那種精細研究單一文化的面貌,他們相信了解文化變遷的過程比了解文化本身更重要-因此稱為過程學派.
從Cultural Ecology的態度,相信文化是因為適應(Adaptation)而產生變遷的.
重視科技性的研究方法.
重視理論和方法學在考古學上的套用(Method and Theory).
新考古學還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像Michael Schiffer的Formation Process,重視遺物從製造到進入考古學家桌上的過程,已經經過多次概念和實質上的轉換,因此考古學者看到的材料和原本的材料在性質上已有一定的差距.新考古學當然有很多的問題存在.不過它仍然是主宰了1960-1990之間美國的考古學主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