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系《簡牘檢署考》、《古史新證》兩部論著,以及《殷周制度論》等五篇論文的合輯。該合輯中所選論著論文均為王國維考古學研究中的經典之作。如《簡牘檢署考》闡明了中國古代簡冊的制度,堪稱“中國簡牘學”的開山之作,為該門顯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文獻的準備。該文輯也為歷史、文獻、考古等學科的研究者們提供了一部基本的精選典籍。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王國維(1877-1927),中國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家。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1907年起,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職。他對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的研究非常深入,著有《曲錄》、《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等。辛亥革命爆發後,王國維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學、音韻學考訂,尤致力於甲骨文金文和漢晉簡牘之考釋。1916年,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回國到上海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1922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1923年,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1925年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是“五大導師”之一。1927年於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身後遺著收為全集者有《王忠愨公遺書》、《王靜安先生遺書》、《王觀堂先生全集》等數種。

前言

學術研究需要長期的積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有了前人的成果,後人才能有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前人的成果,後人不得不重複前人的研究,而且未必能達到前人的高度,“廣陵絕響”是人類學術史上經常不得不面對的千古遺恨。要是人類的學術研究成果始終能得到傳承,人類能取得的進步肯定要大得多。

秦始皇時代,多數儒家經典被付之一炬,或者被禁止傳播。博士伏生將《尚書》藏在牆壁間,秦漢之際的戰亂過後大部分已經遺失,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就以此為基礎,終身傳授《尚書》。在他九十餘歲時,漢文帝派晁錯去他家學習。此時伏生已口齒不清,由他女兒轉述才大致完成傳授。儘管由於雙方所操方言的差異,導致晁錯的一些誤解,但基本內容還是得以流傳。“薪盡火傳”,靠的是火種不滅。中華文明能夠長盛不衰,並發揚光大,靠的就是一代代的火種。

印刷術的發達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書籍的流傳,但人為的破壞還是會使有些書籍從此毀滅,往往使一門學問後繼無人。而且,對嚴謹的學者來說,總會有一些研究的心得或某項具體成果來不及整理成文,或者因種種原因沒有發表,只能靠口耳相傳。

考古學的相關著作

考古學是指以田野調查、發掘為特徵的現代考古學,也通俗的稱為“鋤頭考古學”,考古學是通過發掘和調查古代人類的遺蹟遺物和文獻來研究古代社會的一門人文科學。傳統上,考古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現在它越來越獨立,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
《科學探索與發現:考古探秘》
《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
《打開北朝之門》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
《先秦兩漢考古論叢》
《考古不是挖寶:中國考古的是是非非》
《踏古尋幽:一個考古人的穿越之旅》
《關於考古學的100個故事》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商代地理與方國》
《三峽地區秦漢墓研究》
《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音樂考古》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環境考古》
《中國考古人類學百年文選》
《中國考古學年鑑2009》
《古代陶瓷》
《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通論》
《考古學概論》
《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9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
《考古學論文集》
《考古學思史》
《中國考古學》
《趣味考古》
《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
《周口文物考古研究》
《考古學和科學史》
《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
《考古學導論》
《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
《北京先秦考古》
《埃及考古學家》
《考古學研究入門》
《廣漢三星堆》
《宮殿考古通論》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學理論》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考古學讀本》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建築考古》
《考古器物繪圖》
《考古學專題六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