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是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的著作。《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是對文化歷史考古學研究的方法、分析概念的運用、研究過程以及材料闡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所作的一番全面說明和詳盡解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

《歷史的重建》除了《歷史的重建》這本小冊子外,還收錄了柴爾德的九篇單獨論文,特別附上了他生前發表的最後兩封重要信件《回顧》和《告別辭》,以便充分體現他的學術思想軌跡以及對考古學作出的貢獻,並為我們了解文化歷史考古學的研究範例以及這門學科的發展,提供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作者簡介

戈登·柴爾德,(1892-1957),澳裔英籍考古學家。生於澳大利亞悉尼市,畢業於悉尼大學牛津大學。曾任倫敦大學考古學院院長、愛丁堡大學教授和不列顛學院院士。擔任過英中友好協會副主席。早年領導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考古發掘。後致力於歐洲和西亞的考古學研究,在史前學領域成就卓著。他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影響,重視研究原始社會經濟形態,首先把西亞和歐洲考古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預見到重視環境給予人類影響的系統考古學研究必將出現。還先後提出“新石器革命”(食物生產的革命)和“城市革命”概念,為日後農耕、家畜飼養和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被公認為20世紀前期最有成就的史前考古學家。

編輯推薦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看點

自百餘年前中國學術開始現代轉型以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歷經幾代學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觀成就。學術翻譯在其中功不可沒,嚴復的開創之功自不必多說,民國時期譯介的西方學術著作更大大促進了漢語學術的發展,有助於我國學人開眼看世界,知外域除堅船利器外尚有學問典章可資引進。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又開始了一輪至今勢頭不衰的引介國外學術著作之浪潮,這對中國知識界學術思想的積累和發展乃至對中國社會進步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可謂有目共睹。新一輪西學東漸的同時,中國學者在某些領域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論著,發表了不少有價值的論文。藉此如株苗之嫁接,已生成糅合東西學術精義的果實。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企盼著,既有著自身深厚的民族傳統為根基、呈現出鮮明的本土問題意識,又吸納了國際學術界多方面成果的學術研究,將會日益滋長繁榮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降,西方學術界自身的轉型也越來越改變了其傳統的學術形態和研究方法,學術史、科學史、考古史、宗教史、性別史、哲學史、藝術史、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日益繁榮。研究方法、手段、內容日新月異,這些領域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面貌,也極大地影響了近年來中國學術界的學術取向。不同學科的學者出於深化各自專業研究的需要,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以求能開闊視野,進發出學術靈感、思想火花。

特色

如果說《歐洲文明的曙光》、《人類創造了自身》和《歷史發生了什麼》分別體現了柴爾德如何運用他所創立的“考古學文化”概念來構建歐洲史前史,以及如何運用摩爾根馬克思的社會進化理論來對近東和歐洲的文明起源和發展作出一般性的闡釋,那么《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和其他一些文章則是在操作層面上對如何採用文化歷史學方法進行考古研究的詳細指導。

目前,對許多中國學者來說,類型學和地層學仍被視為考古學的基本方法,他們的責任主要是客觀公布材料,儘量避免任何主觀的解釋。但是,我們從文化歷史考古學的創始人柴爾德的文章里從未看到過這樣的告誡和規勸。相反,柴爾德始終強調考古材料闡釋的重要性,呼籲考古學家應該努力根據材料從經濟、技術和社會各個層面來重建歷史。他指出,這是考古學提升自己地位的必由之路,考古學的價值在於考古遺存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歷史問題,以及了解其製造者和使用者的行為和思想,否則它就和集郵和文物收藏沒有什麼區別。

目錄

中譯本序
前言
第一章 考古學研究什麼?
第二章 考古學的歷史有多長?
第三章 什麼是“考古遺存”?
第四章 它有什麼用處?
第五章 它是何時製作的?
第六章 那是多久以前發生的?
第七章 它們的主人是誰?
第八章 史前發生了什麼?
第九章 考古學有什麼優勢?
索引
附錄
考古學與人類學
考古學與社會進步
考古學的未來
作為科學的考古學
社會的演進
東方與歐洲
五萬年葬俗的演變趨勢
回顧
告別辭
後記

考古學的相關著作

考古學是指以田野調查、發掘為特徵的現代考古學,也通俗的稱為“鋤頭考古學”,考古學是通過發掘和調查古代人類的遺蹟遺物和文獻來研究古代社會的一門人文科學。傳統上,考古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現在它越來越獨立,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
《科學探索與發現:考古探秘》
《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
《打開北朝之門》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導引》
《先秦兩漢考古論叢》
《考古不是挖寶:中國考古的是是非非》
《踏古尋幽:一個考古人的穿越之旅》
《關於考古學的100個故事》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商代地理與方國》
《三峽地區秦漢墓研究》
《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音樂考古》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環境考古》
《中國考古人類學百年文選》
《中國考古學年鑑2009》
《古代陶瓷》
《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通論》
《考古學概論》
《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9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
《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
《考古學論文集》
《考古學思史》
《中國考古學》
《趣味考古》
《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
《周口文物考古研究》
《考古學和科學史》
《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
《考古學導論》
《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
《北京先秦考古》
《埃及考古學家》
《考古學研究入門》
《廣漢三星堆》
《宮殿考古通論》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學理論》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考古學讀本》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建築考古》
《考古器物繪圖》
《考古學專題六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