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主要內容講述簡帛佚籍的發現,對考古學、古代史等學科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我以為其影響最大的乃是學術史的研究。傳統的觀點以為考古學發現的僅是物質的文化,而以為最物質的考古學同最精神的學術史是相溝通的。

基本信息

簡介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鵝湖”取意於南宋時期江西鉛山的著名書院——“鵝湖書院”。朱熹、陸九齡、陸九淵、呂祖謙曾同會於此,辯論“性理”之道,後人稱之為“鵝湖之會”,傳揚天下而成為士林佳話。後來,“鵝湖之會”便被作為一種學術盛況和學術傳統的象徵,寓指各種學術思想和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礪,相互促進的學術風氣。近十幾年來,中國人文社科的“引進—模仿”色彩逐漸淡出,而“創造—參與”之追求日益凸顯。經過80年代的激越蹈厲、90年代的沉潛蘊積,中國學術正在深入精進,這套“鵝湖學術叢書”即以此繁榮學術為念。這套叢書以“學術原創”、“中國話語”、“問題意識”為原則,有別於充斥坊間的整理彙編類圖書、簡單譯介類圖書等,超越了重複堆垛而毫無創新的學術泡沫。70年代以來在中國各地新發現的簡帛是當代考古學最重要的收穫一。這些古代珍貴文物的發掘,對考古學古文字學古代史、學術史乃至古書研究都有巨大的影響。書中錄的即是作者這些年來從事新出簡帛的整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李學勤,1933年生於北京,1951至195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等,並任國內外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歷史學科評議組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李學勤教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他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其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50年代,他綴合、整理殷墟發掘所獲甲骨,用排譜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歷史地理,並首次鑑定出西周的甲骨文,首創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辭說,繼而又就歷組卜辭等問題提出兩系九組的新分期法。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分期、分區、分國別研究中,也取得了較大成就。在系統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礎上,他對商周時期的禮制、職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後期,他綜合研究戰國時期金文、陶文、古璽、貨幣文字及簡帛,從而促使古文字學領域中新的分支——戰國文字研究形成,是戰國文字這一學科的奠基人。從1975年起他先後主持和參加過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簡、定縣漢簡、雲夢秦簡、張家山漢簡等的整理、注釋,並利用這些新材料,對戰國以至漢初的學術史、文化史進行探索,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序言

中國考古學的進展,正受到舉世學者的矚目和關切。近二十餘年來,各地新發現的簡牘帛書,是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收穫之一。其價值之珍貴、影響之深遠,實在難以估量。
在近代,清末已有簡牘出土,蜚聲於世界,嗣後發現不絕。但當時實物均得自漢晉邊陲,性質有關屯戍,其間雖有零散書籍,未涉典要,不能與前漢孔壁、西晉汲冢的發現比擬。至近代新出簡帛,數量既大,且有甚多珍異佚籍,對研究古代文化極有意義。我們生在這一新發現的時代,是應該慶幸的。
我是在1974年開始從事新出簡帛的整理研究的。尤其是在1975年到1978年,以全部時間做這方面工作,對於我來說是非常值得懷念的一段生涯。工作地點主要是在老北大紅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曾暫時遷至紫禁城內城隍廟。工作的條件不能算好,但研究帶來的愉悅卻是令人難忘的。
伴隨整理研究的過程,我寫了若干篇論文。這些簡帛佚籍是太吸引人了。論文的題目真是信手拈來。我常想,我們的機遇勝過孔安國和束皙、荀勖,而自己的能力常感不足,每種佚籍每個題目,都要有廣泛的準備才能著手探究。

創作背景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這本書,1994年12月由台灣時報出版公司以繁體字印行。1996年,韓國學研文化社出版了韓文本,是林亨錫先生翻譯的。

繁體字版在港台和海外幸能流行,今年我在新竹的清華大學執教,還曾用作同學的參考書,但在內地就很難見,經常有朋友詢索。

簡體字版與繁體字版內容相同,只是和韓譯本一樣,補入了論江陵張家山簡《奏讞書》後半的部分。對個別錯字和缺漏,也乘機做了校正。
近幾年簡帛的發現與研究,進展得都很迅速。特別是荊門包山、郭店,以及上海博物館新入藏的幾批楚簡,對學術史研究關係重大。就有關問題,我也陸續寫了若干小文,這隻有等待將來再結集了。

在本書韓譯本序中,曾說過:“把考古學的成果與學術史的研究溝通起來,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就簡帛佚籍而言,不限於利用已有的簡帛釋文去談學術史,而是要把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研究方法,與文獻學、歷史學真正打成一片,一方面以學術史已有的成果去考察衡量新發現的佚籍,另一方面則以考古學的知識和方法來整理研究簡帛,同傳世文獻對比參照,從而推進學術史研究的發展。”

媒體推薦

江右學術,椎輪於兩漢,蘊積於六朝,盪摩於唐季,勃興於兩宋。兩宋之際並起特立而為一代之宗者,大有人焉。孝宗乾、淳間,金溪陸九淵以掃空千駟、壁立萬仞之勢,昌言為學當先立乎其大,以發明本心為始事,以尊德性為宗,而與紫陽之學相抗爭,謂紫陽之學以道問學為主,視格物窮理為始事,必流於支離。兩家門徑既別,遂相持不下,互動辯難,學術波瀾為之迭起。適其時金華呂祖謙承其家學,以纘緒中原文獻相標榜,加之不名一師,不私一說,兼收並蓄,而與朱、陸成鼎足。乃於淳熙二年(1175),親約朱、陸等會於鉛山鵝湖寺,旨在折衷兩家異同,期歸於一。於是三大主將齊聚鵝湖,相對執手,各申己說,非僅極一時之盛,而實開我國古代學術爭鳴自戰國以後未有之局。雖異同猶是,未能劃一,而其啟沃後世之至深至遠者,固不在此也。

文摘

《文子》一部分已見於定縣八角廊竹簡。八角廊漢中山王墓是西漢晚期的,所以《漢書》所記劉向父子看到的《文子》當即與竹簡相同的本子。簡文雲平王問文子,而今傳本妄改為文子問老子,②是此書被誤解為偽書的原因。“平王”前人已考定當為楚平王,故文子的活動年代和范蠡相近。今本《文子》內容很多,哪些是先秦故籍,哪些是後人博採其他書籍增益,仍待研究。《漢書·藝文志》載《文子》九篇,云:“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王充《論衡·自然》說:“以孔子為君,顏淵為臣,尚不能譴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這也說明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今傳本竄改原書為文子問老子,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
有趣的是,傳說文子與范蠡有關。北魏李暹作《文子》注,認為文子就是計然。《史記·貨殖列傳》日:“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集解》:“徐廣日:‘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故諺日:研、桑心笄。’駟案:《范子》日:‘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遊于越,范蠡師事之。”’《索隱》:“計然,韋昭雲范蠡師也。”這一說法如果是正確的,《文子》和《越語》之間聯繫就容易理解了。
計然是人名,又見《吳越春秋》和《越絕書》,作“計碗”或“計倪”。蔡謨提出“計然”是范蠡所著書名,司馬貞等已加反駁。⑨實際上,《漢書-古今人表》已列計然於第四等,說是書名是說不過去的。至於計然是否就是文子,當然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鶡冠子》為楚人所撰,今本可能包括了《漢書》中道家的《鶚冠子》和縱橫家的《龐熳》兩書。鶡冠子是戰國中晚期之間的人,而其書的著成當在戰國末或更晚。這我們在《馬王堆帛書與(鶚冠子)》一文中已論述過了。

目錄

編輯人語
自序
第一篇 通論
一、新出簡帛與學術史
二、簡帛和楚文化
三、對古書的反思
第二篇 楚帛書研究
一、楚帛書中的天象
二、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論
三、再論帛書十二神
四、論楚帛書殘片
五、楚帛書和道家思想
六、《鶡冠子》與兩種帛書
第三篇 秦簡研究
一、去蘿睡虎地簡概述
二、秦侓與《周禮》
三、秦簡與《墨子》城守各篇
四、《日書》和楚、秦社會
五、《日書》中的《艮山圖》
六、《日書》盜者章研究
七、時分與《吳越春秋》
八、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
第四篇 江陵張家山簡
一、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
二、論張愛山247號墓漢律竹簡
三、《秦讞書》初論
四、《秦讞書》續論
五、《引書》與《導引圖》
六、《算數書》介紹
第五篇 長沙驪王堆帛書
一、帛書《周易》的卦序卦位
二、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
三、論帛書《易傳》及《繫辭》的年代
四、從《要》篇看孔子與《易》
五、《春秋事語》與《左傳》的傳流
六、帛書《五行》與《尚書·洪範》
七、論《經法·大分》及《經·十大》標題
八、《稱》篇與《周祝》
九、范蠡思想與帛書《黃帝書》
十、論帛書白虹及《燕丹子》
第六篇 其他簡牘
一、長台關竹簡中的《墨子》佚篇
二、《孫子》篇題木牘與佚文
三、論銀雀山簡《守法》、《守令》
四、《田法》講疏
五、《市法》講疏
六、《唐勒》、《小言賦》和《易傳》
七、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
八、八角廊漢簡儒書小議
主要參考文獻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