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作者馬承源,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8年1月1日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作者馬承源,近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這是上海文博名家名著之一種,詳細介紹我國古代青銅器。

內容包括商、周青銅器概說,介紹了青銅器的鑄造,青銅的生產工具和兵器,商、周奴隸主貴族的青銅禮器,商、周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封建社會初期的青銅器;燦爛的古代青銅器,並附有商、周青銅器形制簡述。

本書由著名學者、青銅器研究的專家、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先生主編,初版於1988年出版,是國家文物局主持編寫的文物博物館系列教材之一。

該書初版受到了文博專業人員和廣大業餘愛好者的廣泛好評,先後多次重印。這次修訂,補充了近年的一些重大發現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更正了多處錯誤,並對插圖作了較大調整。

修訂本比之初版本敘述更清楚,講解更明白,配圖更美觀。本書對於青銅器研究者、學習者和愛好者而言,可謂案頭必備的參考資料

目錄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青銅器》

一、商、周青銅器概說
(一)青銅器的鑄造
(二)青銅的生產工具和兵器
(三)商、周奴隸主貴族的青銅禮器
(四)商、周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
(五)封建社會初期的青銅器
二、燦爛的古代青銅器
(一)青銅生產工具
1.(商、西周)
2.耒(西周)
3.钁(商、西周)
4.錛(商、西周)
5.鍤(商、西周)
6.(商、西周)
7.斧(商、西周、春秋)
8.鐮(西周、春秋)
9.鋸(春秋)
(二)青銅武器
1.戈(商、西周、春秋)
2.矛(商、戰國)
3.戟(西周、戰國)
4.鉞(商、西周)
5.(商、西周)
6.劍(商、西周、春秋附銘文)
7.矢鏃(商、戰國)
(三)青銅禮器、樂器及其他用器
1.狹流爵(二里頭文化期)
2.圓釘紋翠(二里頭文化期)
3.獸面乳釘紋方鼎(商二里岡期)
4.獸面紋鼎(商二里岡期)
5.獸面紋壺(商二里岡期)
6.獸面紋翠(商二里岡期)
7.夔紋扁足鼎(殷墟中期)
8.司母戊方鼎(商文丁時代附銘文)
9.禾大方鼎(殷墟晚期附銘文)
10.獸面紋簋(殷墟中期)
11.單柱獸面紋爵(殷墟早期)
12.黃觚(殷墟晚期附銘文)
13.龍虎尊(殷墟早期)
14.四羊方尊(殷墟晚期)
15.人面龍身盎(殷墟晚期)
16.虎食人卣(殷墟晚期)
17.獸面紋壺(殷墟中期)
18.龍紋觥(殷墟中期)
19.婦好鳥尊(殷墟中期)
20.小臣艙犀尊(殷墟晚期附銘文)
21.獸面象紋大鐃(殷墟晚期)
22.利簋(西周武王時期附銘文)
23.小臣單觶(西周成王時期)
24.何尊(西周成王時期附銘文)
25.堇鼎(西周成王時期附銘文)
26.變方鼎(西周早期附銘文)
27.大盂鼎(西周康王時期附銘文)
28.宜侯矢簋(西周康王時期附銘文)
29.過伯簋(西周昭王時期附銘文)
30.班簋(西周穆王時期附銘文)
31.鳳紋卣(西周早期)
32.留鼎(西周恭王時期附銘文)
33.盎駒尊(西周恭王時期附銘文)
34.衛盔(西周恭王時期附銘文)
35.永盂(西周恭王時期附銘文)
36.格伯簋(西周恭王時期附銘文)
37.大師虛簋(西周懿王時期附銘文)
38.詢簋(西周懿王時期附銘文)
39.大克鼎(西周孝王時期附銘文)
40.禹鼎(西周厲王時期附銘文)
41.師裳簋(西周厲王時期附銘文)
42.虢季子白盤(西周宣王時期附銘文)
43.曾侯仲子鼎(春秋早期附銘文)
44.齊侯叵(春秋早期)
45.魚龍紋盤(春秋早期)
46.蔡侯鼎(春秋晚期附銘文)
47.蓮鶴方壺(春秋晚期)
48.鳥獸龍紋壺(春秋晚期)
49.犧尊(春秋晚期)
50.吳王光鑒(春秋晚期附銘文)
51.郢鍾(春秋晚期附銘文)
52.獸耳簋(春秋晚期)
53.鑲嵌蟠蛇紋尊(春秋晚期)
54.子禾子釜(戰國早期附銘文)
55.宴樂攻戰紋壺(戰國早期)
56.牛犢立人盤(戰國早期)
57.四虎紋鏡(戰國早期)
58.中山王罌鼎(戰國中期附銘文)
59.錯金銀龍鳳方案(戰國中期)
60.鑲嵌三角雲紋敦(戰國中期)
61.鄂君啟節(戰國中期附銘文)
62.商鞅方升(戰國中期附銘文)
63.虎紋鍾(戰國晚期)
64.五山紋鏡(戰國晚期)
65.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權(秦附銘文)
66.長信宮燈(西漢早期)
67.滇族人祭貯貝器(西漢早期)
68.五銖錢紋銅鼓(西漢晚期)
69.奔馬(東漢晚期)
(四)青銅貨幣
1.農具形貨幣(春秋、戰國)
2.刀形貨幣(戰國)
3.貝形貨幣(戰國)
4.圜形貨幣(戰國)
附錄商、周青銅器形制簡述
(一)食器
(二)酒器
(三)水器
(四)樂器

相關評價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青銅器》

在現在談中國古代青銅器,不由得想到剛剛逝世的容庚先生。容先生享年九十,終身從事青銅器的研究,他的成果卓著,用不著我輩後生饒舌。他的著作很多,但影響最大的,我想還是《金文編》和《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編》是一部金文字典,學這一行的人恐怕沒有不使用的。 《通考》則是青銅器的綜論,是有關知識的總結,又附有極其豐富的圖片,因此自一九四一年問世以來,風行至今。五十年代,容先生和張維持同志對《通考》作了修訂,改名為《殷周青銅器通論》出版。從內容來說,《通論》是《通考》的發展,但圖片卻減少了許多,所以《通論》還不能代替《通考》。《通考》這部書早已成了珍品,不僅昂貴,而且有錢也買不到了。前些年,有的省的文物單位迫切需要此書,不得已派人到北京來用繪圖用的透明紙摹寫,海外也有人把《通考》翻印。由此可見,一部好的青銅器綜論是多么為大家所需要。

《商周彝器通考》的好處,就在它不止是金文的通考,而是青銅器的通考。中國從北宋便有青銅器的專書,可是一直到近代,研究青銅器似乎是研究金文的同義語,好象沒有字的青銅器即不值得研究(這種風氣,在現在也還有一定影響)。《通考》跳出了這個圈子,對青銅器各個方面都有論述,確係卓識。當然,《通考》究竟是四十多年前寫成的書。在它出版以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事業發展,不可勝數的新材料、新研究,是它所不能包容的。今天,大家需要新的、現代水平的青銅器通論。一時寫不出大型的,一本比較小的也好,篇幅較少也許更符合廣大讀者的要求。

馬承源同志的《中國古代青銅器》,我覺得正是大家所盼望的一本書。這本書只有13.2萬字,基本上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論,第二部分是圖說,附有八十八頁圖版。圖版選擇較精,可以看出作者在去取上費了很大功夫。在圖文兼備這一點上,這本書和《通考》是相似的。

研究青銅器,只看照片拓本是不夠的,必須對實物有長時期摩挲觀察的苦功。比如銹色胎質的優劣,紋飾和銘文的細微之處,都非照片、拓本所能完全表達。現代還有一些科學的檢定方法,沒有原件也無所施其技。《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作者在上海博物館作了多年研究,又遍游各地蒐集材料,這是寫好現代水平的青銅器通論的必要條件。

在過去的時代,上海這個東方都會是文物的集散之地。不知多少珍貴青銅器,在被發現或盜掘出來後,迅即運到上海,由所謂“洋莊”商人販賣海外。當時的情形真象無當之卮,上海就是卮底,揚子江水把無窮的珍寶也沖流到大洋中去。幸虧解放,這個漏洞堵塞了,因而倒有很多寶貴器物留在這裡。我們的同志苦心蒐集,在博物館的陳列中添加了許許多多的珍品。六十年代出版的大型圖錄《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有陳毅同志題簽,大家都還記得。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圖版,以上博藏品為基礎,其中頗有過去沒發表過的精品,例如下舉幾件:
圖版十三的雙孔銎鉞,是宋、清著錄所謂“片雲戚”一類兵器,刃角反卷,真有點象後世所畫的雲形,其實是北方少數民族器物。這種東西現存很少,前兩年在北京揀選到一件,傳說是陝北榆林出土的。

圖版三十九的小臣單觶,過去只見過銘文。郭老《兩周金文辭大系》說“此武王克商時器”,但原器不知下落。編印《中國史稿》的時候,我們從上博得到照片,送給郭老看,他非常高興,說:“找到了!”

也是修改《中國史稿》的時候,一九七三年我到上海,在路邊看見博物館的招貼,上面有一件松江鳳凰山出土的銅尊,口沿內壁有四個相對的花紋,深以為奇。等到了館內,有幸見到實物,非常精美。現在知道,這種尊是有南方特色的。圖見馬書圖版六十八。

書中圖版八十七青銅貝形貨幣母範,是用來鑄所謂蟻鼻錢的,也是一件希世珍品。據我所知,目前發現的只有一件半,這件是完整的,另一件只殘存一半,也算很珍異的了。《中國古代青銅器》這本書,和《商周彝器通考》一樣,綜述了青銅器的各個方面。我們認為,青銅器可以從形制、紋飾、銘文、功能與組合以及工藝等方面去研究。這本書對這些方面都有討論,而且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上海博物館的同志們,對青銅器的鑄造工藝,一向是非常重視的。他們與一些科技部門合作,作過很多鑑定工作,用現代的科學手段去揭示古代的技術奧秘,重現久已為人們遺忘的工藝過程。讀《中國古代青銅器》一書,不難在字裡行間看到作者這方面辛勤探索的成果,處處使讀者感到新穎。

青銅器屬於遙遠的古代,而青銅器研究卻是一門日新月異的學科,是用新的手段去獲取新的知識。除了作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以外,青銅器又是重要的藝術品。中國古代的青銅藝術,同希臘藝術和史詩一樣,“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範和高不可及的範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114頁)世界上各個古代文明都有其不可企及的藝術創造,講中國古代文明就必須提到青銅器。

馬承源同志的書,對許多青銅器的藝術價值作了說明。他還儘量引用文獻,對一些器物上美麗神秘的紋飾作了分析和研究。比如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一件商代人面龍身(圖版三十一),他認為“顯然是神話傳說中的題材。 《山海經》中描寫人面龍身的神怪有雷神、燭陰以及《南山經》中的某些,山神。也是屬於這一類的自然神”。有的外國學者主張 中國青銅器紋飾沒有意義,看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作者是不同意這一論點的。

我們對青銅器紋飾的研究太不夠了。商周器物上的花紋極其複雜,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可是有些母題象徵著什麼,我們還不了解。如有一種形狀有點象回文針的花紋,顯然是象徵龍蛇的鱗,而研究青銅器的人還沿用舊名詞,把它叫做“重環紋”。這種情形,有一個原因是還弄不清楚種種紋飾的起源。青銅器的紋飾,許多不是在青銅器上產生的,而是從陶器玉器漆木器等方面移植來的。人們最熟悉的所謂饕餮紋,或叫獸面紋,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玉器上已經出現。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都有饕餮紋,而且並不比商代青銅器的饕餮紋更肖生些。這種花紋顯然反映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其內涵有待我們探索揭露。

從這樣的觀點看,青銅器並不單純是物質的東西,它是古代精神文化的一種產物。研究先秦的思想文化,也不能忽略青銅器。有人認為,鋤頭考古學的收穫只限於古代的物質生活,只有發現了古代文字才涉及到精神方面,這恐怕不對。以青銅器而論,每一件精美器物都是工藝技術的產品,也是當時思想文化的反映。占青銅器大部分的禮器、樂器,難道和禮制本身能夠分離開來嗎?連兵器、車馬器之類,也和古代的軍制、輿服等級等結合在一起。因此,從思想文化的角度觀察青銅器的發展,並把這種發展放到整個社會歷史的背景中去,將會推進我們對青銅器的研究。

上面已經說到,中國青銅器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的卓越成就。近些年有機會參觀外國一些博物館,深感有必要以我國青銅器同外國的作一比較研究。中國的青銅工藝有自己的起源和傳統,有獨特的風格。以往有些著作,有意無意地總是說中國青銅器源於外國。近些年來,中國早期銅器的發現和鑑定,已經逐漸把殷墟時期以前銅器的發展脈絡逐漸鉤劃出來了。原來殷墟的那種青銅器,在其前面有著千年以上的發展史,無怪乎商代晚期有四羊方尊(馬書圖版三十)、虎食人卣(圖版三十二)這樣精巧絕倫的傑作,以及司母戊大方鼎那般碩大無朋的青銅器。但是,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和同時期的其他古代文明相比,究竟各有什麼優長?從整個世界來說,中國在這一方面作出了那些貢獻?還是有待專門研究的課題。

最近在一次座談會上,我們曾建議作一些比較文明史的研究。中國的古代文明輝煌燦爛,是世所公認的,但對中國古代文明的估價,有些時候卻是偏低了,沒有把中國古代人民在世界文明史上所起的作用實事求是地闡發出來。要正確估價,不僅要研究中國文明,也要研究外國的古代文明。目前我們的考古專業,很少講授世界考古,致使研究工作對與外國古代文明的比較很少注意,在青銅器研究上也是如此。我國古代高度發展的青銅器,只有與其他古代文明相對比,才能充分顯示其重要價值和意義。

對於有興趣於青銅器的讀者,我願竭誠推薦馬承源同志這本書,可以作為青銅器研究的門徑。由此登堂入室,對青銅器各個方面作深入的探究,願與讀者共勉。

書友評論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青銅器》

已有書友評論:“介紹全面,圖片清晰,多數銘文還附有譯文,喜歡青銅器的讀者都能從中了解到必備的基礎知識,是一本很精練的青銅器知識入門書”。在?基礎上,我再加一個讚美:《中國古代青銅器》——一本價廉物美的頂級好書!

這本書很廉價,定價25元,在噹噹網購買,只要20元以下,就可以送上門,實實在在很價廉。

這本書三大部分,呈現三大優點:
第一大優點是書好物美又通俗。這本書不厚,或者說很薄,只有150頁;字數也不多,只有13.2萬字。字數雖然不多,內容卻不簡單。開篇是“商周青銅器概說”,短短的兩萬字,涵蓋了青銅器的鑄造、青銅的生產工具和兵器、商周奴隸主貴族的青銅禮器、商周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封建社會初期的青銅器等。而且思路清晰、文字流暢,材料詳實,說理透徹,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令人信服,不愧是大家手筆。例如對“失蠟法”的介紹。短短百餘字,就將這一工藝講清楚了。“失蠟法也稱熔模法,就是用蠟製成待鑄器件的模型,然後將蠟模浸塗以經過適當配製的泥漿,逐漸增加至需要的厚度,成為泥模。泥模乾燥後焙烤成半陶質,蠟型溶解流失。在預先留出的泥模澆口中注銅液,冷卻撤模後即為所需的鑄件。”

第二大優點是具有青銅器銘文拓本與釋文對照。商周金文與現代文字差異較大,非文字專家很難識別。對於書中介紹的每一件青銅器,除了年代,出土地點、時間,器形大小、特點、用途、意義外,對於有銘文的青銅器,還專門附上銘文拓本和釋文對照,特別方便讀者識別金文。

第三大優點是附錄了商周青銅器形制簡述。對每一種青銅器的名稱、用途等都作了介紹。對於廣大讀者比較陌生、甚至讀不音的一些青銅器,還注了漢語拼音。如甗(yan)、簋(gui)、觥(gong)、卣(you)、罍(lei)、鐃(nao)等等,大大方便了讀者識字讀音。

作者

馬承源馬承源

馬承源(1927~2004.9.25)浙江鎮海人,中國古代青銅器、古文字學專家。學生時代即立志投身革命,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先在教育部門和企業工作,1954年12月到上海博物館,靠勤學苦鑽,成為馳名全國的文博專家。上世紀50年代的大煉鋼鐵熱潮中,曾憑慧眼搶救和徵集許多珍貴文物。70年代,又使一批批得到保護的文物落實政策發還以後又或捐贈或徵集重新成為博物館的收藏。1985年3月起,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管理才能在遂後10多年裡得到充分發揮。

1986年~1991年,在他的主持下,上博對原有的青銅、陶瓷、書畫、雕塑4個陳列館進行現代化改造。上海啟動建設精神文明重大工程後,在馬承源等呼籲下,建設新上博的建議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馬以年近古稀之軀主持上博新館建設,傾注大量心血和智慧。1996年10月,一座新的上海標誌性建築終於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落成,使上海博物館躋身世界先進博物館之列。在他和同事們的全力搶救下,上博已先後搶救回歸青銅器、陶瓷器、金銀器、石刻造像以及絲織品等各類文物珍品300餘件,其中有晉侯穌鍾、戰國楚竹書等國之瑰寶。並對戰國楚竹書進行了經典解讀。

他在中國古代青銅器、古文字學研究領域獨樹一幟,撰寫並出版《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青銅禮器》、《中國青銅器研究》等學術專著;主編有《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中國青銅器》、《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青銅卷》和16冊之巨的《中國青銅器全集》、4卷本的《中國璽印篆刻全集》等。1988年10月起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1999年3月起任上海市文管委顧問、上海博物館顧問。他曾任中國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上海文物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第一和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復旦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是中共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委員會授予的洛克菲勒獎,1998年獲得法蘭西共和國國家榮譽軍團勳章。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