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稿》

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郭沫若(1892—1978)主編的中國通史,全書共分七冊。

基本信息

簡介

郭沫若郭沫若

第1冊:原 始社會、奴隸社會;第2冊:戰國、秦漢;第3冊:三國、兩 晉、南北朝;第4冊:隋唐;第5冊:五代十國、遼、西夏、宋、金、元;第6冊:明;第7冊:清。

從1976—1987年,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前6冊。已出版各冊負責人依次為:田昌五、林甘泉、宋家鈺酈家駒劉重日。郭沫若逝世後,未經他審定的後幾冊改署“《中國史稿》編寫組”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尹達負責組織了前5冊的編寫和修訂工作。

該書從1958年開始編寫,其中第1、2冊曾於1962年作為大學文科試用教材印行過。“文革”使該書的寫作受到衝擊。

1971年開始對該書修改。本書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分期問題上,採取郭沫若的觀點,即中國古代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夏朝的建立,是奴隸制社會開始的標誌,從戰國初年(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是封建社會時期。該書其它問題都經編寫組集體討論而定。

內容

通過歷史事實的敘述來說明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規律。除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外,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於我國原始社會的歷史,該書充分利用了我國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概括地說明了我國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指明我國是世界人類最早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並敘述了我國原始氏族制度的發展過程。關於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該書對我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轉變過程、階級和國家的起源作了探討。認為一些部落按地域結成的部落聯盟,是從氏族機構到國家的過渡形態。夏朝建立奴隸制國家後,商周是奴隸制的發展時期,西周是奴隸制國家強盛、經濟高度發展時期。春秋戰國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大變動時期。奴隸和平民的反抗鬥爭,推動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新興地主階級利用上層建築的力量,推動變法,促進了封建生產關係的鞏固和發展。

《中國史稿》《中國史稿》

關於我國封建社會歷史的重要問題,該書的基本觀點是:

(一)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整個時期,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形式,同時還存在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個體農民所有制。租佃制是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形式,產品地租是地主榨取農民剩餘勞動的主要形態。農民的人身地位有各種不同形式,並隨時代的變遷而有變化。地主階級曾由進步的階級逐步變為反動的階級。作者重點探討了我國封建社會各個時期的封建社會的特點和階級構成的變化。

(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的基本特點。但商品經濟也有相當的發展,到明清之際,則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三)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已初步形成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自秦統一六國後,則發展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雖然出現過分裂割據時代,但統一的格局占主要地位,這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四)自戰國以後,我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各族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中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各族之間也有過隔閡、戰爭,但它們的歷史都是我國歷史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之間的友好往來、互相融合是歷史關係的主流。

(五)中國封建社會始終存在激烈的統治階級的內部鬥爭和各族勞動人民反抗封建剝削和壓迫的鬥爭。這兩種鬥爭對我國歷史的發展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的鬥爭對推動封建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的進步作用。封建社會政治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很大。該書用較多的篇幅敘述了政治制度、政治鬥爭和統治者的活動,並對其中一些重要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另外,該書在敘述各時期思想文化時,十分注意說明它們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係。該書從一個角度反映了我國歷史學界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