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作者在解說這些物質遺存時,大量引用相關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對於每件物品的產生、發展及其沿革都作了系統、扼要的闡述,時有獨到精闢之見。

基本信息

簡介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本書結合出土文物,詳細介紹了漢代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內容涉及耕作、漁獵、窯業、冶鑄、紡織、錢幣、車船、武備、建築家具、服飾、文具、醫藥、飲食器、燈、熏爐、玉器、金銀器、樂器、雜技、娛樂、少數民族文物等。

書中附有上千幅漢代文物圖樣。作者在解說這些物質遺存時,大量引用相關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對於每件物品的產生、發展及其沿革都作了系統、扼要的闡述,時有獨到精闢之見。

目錄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1農業Ⅰ起土、碎土農具
2農業Ⅱ犁
3農業Ⅲ播種、中耕農具
4農業Ⅳ灌溉設施,收穫農具
5農業Ⅴ糧食加工用具
6農業Ⅵ作物品種
7漁獵
8手工工具
9計量器
10窯業
11製鹽,採礦
12冶鑄Ⅰ冶鐵
13冶鑄Ⅱ鑄鐵的熱處理,煉鋼
14冶鑄Ⅲ鑄造
15紡織Ⅰ蠶,桑,麻,紡織機具
16紡織Ⅱ素,縑,紗,觳,羅,綺
17紡織Ⅲ錦(1)
18紡織Ⅳ錦(2)
19紡織Ⅴ刺繡,染色,印花
20紡織Ⅵ布,紵布,迭布,褐,廚,絛
21漆器
22錢幣Ⅰ
23錢幣
24車Ⅰ軺車,轓車,軒車,安車
25車Ⅱ輜車,輜車,牛車,駝車
26車Ⅲ斧車鼓吹車,戲車
27車Ⅳ輪、軸及其部件
28車Ⅴ車蓋及其部件
29車Ⅵ轅,軛,衡,軛,車義,鑾,錫,銜,鑣
30車Ⅶ馬車的組裝與系駕法
31輦,鹿車,輿,梮,擔,負,戴,鞍具
32船
33武備Ⅰ戈,戟,矛,稍,錟,鋌,鈹,鎩
34武備Ⅱ鉞,長斧,長椎,梲,殳,棓,鉞戟,鉤鑲
35武備Ⅲ劍,刀,拍髀,匕首
36武備Ⅳ弓,箭,鏃,菔,櫝丸,盾,簡錡
37武備Ⅴ弩,礅
38武備Ⅵ甲,胄
39旌旗,符節,金鼓,騎吹
40塞防設施
41建築Ⅰ版築,構架,柱式
42建築Ⅱ屋頂,斗棋,藻井
43建築Ⅲ瓦,鴟尾,下水管
44建築Ⅳ磚
45建築Ⅴ砌牆,鋪地,門,窗
46建築Ⅵ闕,闕門
47建築Ⅶ高台建築
48建築Ⅷ樓,台榭
49建築Ⅸ院落
50建築Ⅹ莊園
51建築Ⅺ城,市,關,塢
52建築Ⅻ國都
53建築篙,困,廩,倉,橋,棧道
54建築Ⅲ廁,溷,廄,圈,塒,塘
55家具Ⅰ枰,榻,床,席,鎮,憑几,衣桿
56家具Ⅱ案,,閣,幾,虞,桌,匱,廚
57家具Ⅲ承塵,屏風,帷幔,幄帳,步障,璧翣
58服飾Ⅰ笠,帽,冠,幘,冕,爵弁

……
90燈Ⅱ
9l熏爐I
92熏爐Ⅱ
93玉器I
94玉器Ⅱ,玻璃器
95金銀器
96樂器I打擊樂器
97樂器Ⅱ管樂器
98樂器Ⅲ弦樂器
99雜技I
100雜技Ⅱ
101娛樂
102奴隸與刑徒遺物
103宗教迷信物品
104殮具
105墓室
106墓前立石
107帝陵
108少數民族文物I匈奴,烏桓,鮮卑
109少數民族文物Ⅱ南越
110少數民族文物Ⅲ滇,昆明
111少數民族文物Ⅳ夜郎,邛都,羌,巴蜀
112少數民族文物V西域各族
113漢代與域外的文化交流
圖版說明
索引

作者介紹

孫機孫機

孫機,1929年9月28日生於山東青島,文物學家。
自尚未解放的青島來到北京,進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1949年11月分配到北京市總工會工作,任幹事。1950年調北京市總工會宣傳部文藝科工作,任北京業餘藝術學校工人部副部長。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0年畢業後在北大歷史系資料室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北大“五七幹校”勞動。1979年調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評為副研究館員,1986年評為研究館員。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51年,孫機開始從沈從文先生學習中國古代服飾史,曾協助沈先生整理中國古代銅鏡。進入北京大學之後,長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導下用考古學的方法研究漢唐時期的中國文物。幾十年來,孫機運用文獻與實物互相對照、互相印證的方法,在古代輿服、科技史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他所撰寫的《中國古輿服論叢》一書中,就通天冠、進賢冠等古代冠冕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對中國服裝史上若干重大的變革,如南北朝後期我國服裝由單軌制變為雙軌制,遼、金、元、清服制政策的區別等,均根據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做出了較透徹的分析;他所提出的中國古代車制發展的三個階段說,為中國古車本土起源說提供了很有力的證據,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84年在威尼斯召開的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學術討論會上,英國科學技術家李約瑟先生對他的研究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國服飾博物館曾聘他為設計委員,北京服裝協會選舉他為理事。他還應邀擔任了我國第一座古車博物館——山東淄博古車博物館的整體設計工作。

孫機對中國古代科技文物的研究投入不少力量,分別對農牧、紡織、計量、礦冶、交通醫藥等文物加以整理分析,並在南開大學歷史系開設了“科技文物”專題課。他認為,歷史如果僅僅描述政治、經濟、兵制、賦役等,而不對當時的日常生活、文化背景有所闡發,則歷史往往只是一個骨架,而顯得不那么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因此他的《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一書,對考古發現的數量巨大、門類繁多的漢代文物,進行了總結性的全面清理。書中他將“漢代文物”改為“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就是旨在揭示這一文物的生產技術以及由此而反映出來的漢代社會文化現象。該書是一部份量很重,質量很高的漢代文物研究專著,受到中外學者的好評。

孫機於1990年被文化部聘任為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一些尚未被人們充分認識的器物經他辨識而重顯異彩。特別是歷史博物館一般藏品中的一尊五代時期的瓷人,經他鑑定實為茶神陸羽像,是中國茶藝史上極重要的資料。他對傳世名畫的考訂有獨到見解,特別是他初步證明周昉《簪花仕女圖》是五代時期的作品,而元王振鵬《金明池爭標圖》可能取材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已佚的後半部分,為了解《清明上河圖》提供了線索,令人對這些傳世名畫的年代、內容有了新的認識。他對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也多有發微。他撰寫的有關東西文化交流的論文收入《中國聖火》一書,受到專家肯定。

孫機還與人合著有《文物叢談》、《尋常的精緻》。《孫機談文物》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他還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編委兼古器物分支副主編。1995年1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