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坊古蹟考》

《成都城坊古蹟考》

《成都城坊古蹟考》一書,上起公元前311年,終於1949年,對成都兩千多年來之發展與變化,試作較有系統之考證與論述,冀能對成都歷史研究提供一個初步的參考資料。對成都歷史,雖有不少考證論述之作,但大多成書較早,近數十年來,尚無專著。大量史料,亟待整理;不少問題,應重新論證。

簡介

《成都城坊古蹟考》《成都城坊古蹟考》

二十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成都市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舊貌換新顏。如果說,二十年前的成都尚隨處可見古城遺蹟的話,那么,今天已經很難尋覓到舊時城坊的影子。作為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成都,過去曾經是什麼樣子,將來又應該是什麼樣子?如何讓歷史的成都留下永恆的記憶,如何在城市建設中不割斷歷史,這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成都城坊古蹟考》初版以大量的史料把成都從戰國建城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千二百餘年曆朝歷代的城坊古蹟作了全面系統的描述,為研究成都歷史提供了許多線索,也為成都的建設規劃,為建築專業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由於《成都城坊古蹟考》初版僅印刷過一次,且印刷數量較少,而求之者眾,加之隨著二十年來成都考古的進展,特別是金沙遺址和商業街船棺群等重大考古發現,為修訂再版提供了新的資料,故我館決定修訂再版。

此次修訂再版,基本保持初版面貌。有的部分作必要的補充,如《雜考篇》,增補包括金沙遺址在內的《重大考古發現》一章;有的部分對原來不夠準確之處加以修正,如《水道篇》,作了較大幅度的改寫;書末以成都市檔案館提供的清宣統三年成都街道圖置換清光緒三十年成都街道圖。此外,還撤除少許不夠準確的附圖,增置一些可為輔證的插圖;對初版中有明顯舛錯(包括史實及引文舛錯)以及不合現今規範者與排校訛誤亦加以一一訂正。

需要說明的是,“成都”的地理概念現在有三種不同層次的理解:一是指成都的老城區,即錦江、青羊、武侯、成華、金牛五個區;二是指以上五個區加上高新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等近郊區;三是指“大成都”,即以上十個區加上成都市所轄的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雙流、大邑、郫縣、金堂、新津、蒲江等十個縣(市)。《成都城坊古蹟考》所及地理範圍指的是成都的老城區。

本來我們計畫將本書論及的年限推延至上世紀末,但由於時間要求緊,此次修訂就無法做到了。我們企望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再編寫增補本,把成都城坊的變遷更加完整地反映出來。但願本書的出版能夠幫助讀者更多地了解成都,能夠為成都的發展規劃提供有益的參考。

主要內容

《成都城坊古蹟考》《成都城坊古蹟考》

一為《建置篇》,簡述秦設成都縣及後為縣與蜀郡治所。蜀漢以降,先後為益州署及節度署所在。宋以後,成都縣與成都府並存。每遇分裂時代,又為割據者之京師。本篇亦簡述由成都縣分出之華陽、犀浦、靈泉等縣沿革。

二為《城垣篇》,敘述自張儀築城迄1949年成都城之變化。對秦之大城、少城,晉平夷秦少城,隋擴築城垣,唐築羅城,五代築羊馬城及宋末清初兩次毀城與、明、清三度重築城垣,均有考述。對城外小城,如錦官城、車官城、赤塗城等,亦均兼論及之。城內外市場及歷代衙署、宮殿,亦各有專章。

三為《水道篇》,先略述開明辟河道,再依次敘述李冰開二江,唐代之解玉溪、金水河、清遠江、西濠及明御河;最後略述近代附郭水道。對古今橋樑,亦於此章中略加考證。

四為《街坊篇》,本篇敘述街巷,不以行政區為綱,而系按大街分布狀況,分為中、東、北、西、南、外北、外西、外東、外南等區。每區分為若干線,一線之內,又以大者為主街,鄰主街者為支街或支巷。街皆記有方位、街名變革,祠宇、會館、有名商號等亦成所述之列。街巷長度可知者,均一一註明。對於各種口碑材料,則記於各有關街道之下。篇末並附有1983年頒布之街巷名稱表,供讀者參證。

五為《雜考篇》,上半部考述成都的名勝古蹟,選題據《蜀中廣記·名勝記》所列而略有增省。考述時以武擔山、惠陵、合水尾、電訊大樓、正府街五處為判定其它勝跡方位之坐標點,並注意各種名勝古蹟在歷史上用原名易地重建者。如碧雞坊,唐、宋時各有一處;玉局觀,唐、宋、明、清,各在一處,均其例也。下半部簡述成都社會面貌,包括會館、宗祠、文化娛樂、風俗習慣等等。清末新政與民國時之學校、報刊、宗教等,亦均有簡要敘述。

資料來源

《成都城坊古蹟考》《成都城坊古蹟考》

本書資料來源主要有三:一為典籍(正史、方誌、類書、歷代詩文以及近人專著)。二為出土文物以及各種銅鐵鑄器上鐫刻之各類文字。三為口碑材料。以上有關資料,本書均儘量蒐集採錄,對文獻中訛誤遺漏之處,亦略加辨正補充。

口碑材料,為本書重要內容之一。這類材料,不見於史籍,極易散佚失傳,而其中往往有十分珍貴的史料,故選輯口碑材料較多,此亦為本書特點之一。

本書附圖圖稿計分二類:1根據志書摹繪者如明天啟《成都府志》中之《府治三衢九陌宮室圖》、清光緒時省城街道圖。2秦至元代舊圖,早經亡佚,故只得根據考證所獲,繪製簡圖。如秦城、漢城、隋城、唐羅城、五代羊馬城、宋元羅城與子城、明清大城各圖暨歷代江流圖。

其目錄

《成都城坊古蹟考》《成都城坊古蹟考》

•建置篇•
第一章古蜀簡述(2)
第二章秦設蜀郡與成都縣(4)
第三章秦代以後建置沿革(6)
第一節秦及兩漢(7)
第二節六朝時代(8)
第三節隋唐及其後(9)

•城垣篇•
第一章秦城時代(15)
第一節秦創築之大城少城(15)
一、築城前後的形勢(15)二、先築大城(15)三、次築少城為縣治(19)四、開鑿二江雙流城南(21)
第二節漢代成都城(21)
一、少城西南之發展(21)二、少城西南之南市(22)三、立成都十八郭及州郡分治大城少城(22)四、錦官城與車官城(24)五、蜀漢之大城少城(27)六、秦漢大城少城形勢(28)
第三節晉代平夷少城(32)
一、州郡分治及據城爭戰(32)二、李特據蜀與築赤塗城(33)三、桓溫平夷少城(34)
第四節隋代展築城垣(35)
一、展築後之形勢(35)二、隋城的名稱(36)三、展筑西南二隅之推測(37)
第五節唐代成都都市東南之發展(40)
一、秦隋舊城概略(40)二、大城東南郊之發展(40)
第二章羅城時代(42)
第一節唐代擴築羅城(42)
一、擴築羅城緣由(42)二、擴築羅城經過(42)三、擴築
羅城情況(44)四、羅城擴築後之形勢(46)五、對於羅城東北兩面所至及周圍里數之異說(49)
第二節前、後蜀宮城與羊馬城之興廢(50)
一、改子城為皇城並改羅城、子城諸城門名稱(50)二、前蜀建新宮城,擴宮城(53)三、後蜀新建羊馬城(54)四、關於羊馬城之各
種說法(55)五、羊馬城與芙蓉城之關係及其廢沒(59)
第三節宋元兩代成都概況(60)
一、宋代羅城與子城之培修(60)二、宋代城門概略(62)三、宋代成都盛況(66)四、宋末之成都(66)五、元代之成都(68)
第四節明代大城與蜀王府城(69)
一、築大城(69)二、蜀王府之建築(71)
第五節清代大城與滿城(75)
一、清代大城之重建(75)二、新築滿城(80)
第六節歷代官署所在之變遷(81)
一、唐以前官署宮殿(81)二、唐代及前後蜀官署宮殿(82)三、宋元兩代官署(83)四、明代蜀王府及官署(85)五、清代及民國官署(89)

•水道篇•
第一章早期之成都二江(98)
第一節李冰建堰時二江形勢(98)
第二節二江上之七橋(103)
第三節內江與外江(108)
第二章晚唐以來之二江(110)
第一節擴建羅城改變格局(110)
第二節新鑿西濠(111)
第三節郫江故道之探索(111)
第三章古代其它水道(115)
第一節古代二江旁支(115)
第二節解玉溪(116)
第三節金水河(117)
第四節城區小溪及疏浚(118)
第四章近代水道(122)
第一節元明以來水道演變(122)
第二節清水河•錦江(125)
第三節府河(128)
第四節西濠水系(131)
第五節貫穿南城之金水河(133)
第六節環繞皇城之御河(135)
第七節郊區支流(137)
一、西南支流(137)二、西北支流(138)三、東北支流(139)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水上橋樑重大變化(140)

•街坊篇•
第一章中城(144)
第一節皇城內(144)
第二節轅門線(144)
第三節南城線(145)
第四節東華門線(147)
第五節東城線(147)
第六節御河線(149)
第七節北城線(149)
第八節西華門線(151)
第九節西城線(152)
第二章東城(154)
第一節東門線(154)
第二節東一線(155)
第三節東二線(159)
第四節東三線(163)
第五節東四線(168)
第六節東五線(175)
第七節東六線(178)
第八節東七線(180)
第九節東八線(185)
第十節東九線(187)
第三章北城(190)
第一節北門線(190)
第二節北一線(191)
第三節北二線(192)
第四節北三線(195)
第五節北四線(196)
第六節北五線(197)
第四章西城(199)
第一節西門線(199)
第二節西一線(200)
第三節西二線(204)
第五章南城(210)
第一節君平線(210)
第二節南一線(211)
第三節南二線(215)
第四節南三線(217)
第五節南四線(221)
第六章外東(225)
第一節外東線(225)
第二節外東一線(228)
第七章外北(231)
第八章外西(234)
第一節外西線(234)
第二節新西線(236)
第九章外南(238)
第一節外南線(238)
第二節外南一線(240)
第三節新南線(243)
第四節新南一線(244)
附錄一成都街道改造略況(246)
附錄二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成都縣屬街道名稱(247)
附錄三1950—1984年成都市區街道之重大變遷(248)
附錄四1983年東、西城區路、、居民區標準名稱(249)

•雜考篇•
第一章重大考古發現(266)
第一節金沙文化遺址(266)
第二節羊子山土台與十二橋文化(269)
第三節商業街大型船棺群(271)
第二章古蜀遺蹤(272)
第一節武擔山與石鏡(272)
第二節石筍(273)
第三節天涯石、地角石、天牙石(274)
第四節支機石(275)
第五節五塊石(277)
第六節李冰石犀(278)
第三章漢唐舊跡(280)
第一節古代集市(280)
第二節嚴君平宅及卜肆(282)
第三節文翁石室與周公禮殿(282)
第四節司馬相如宅與琴台(284)
第五節子云亭與墨池(285)
第六節張儀樓與散花樓(287)
第七節摩訶池與宣華苑(289)
第八節籌邊樓(291)
第九節合江亭與合江園(291)
第十節碧雞坊與金馬、碧雞祠(292)
第十一節縻棗堰與縻棗亭(294)
第十二節銅壺閣與西樓、東園(295)
第十三節學射山與江瀆廟(296)
第十四節前後蜀及明蜀府苑囿(298)
第十五節回瀾寺與回瀾塔(299)
第十六節鼓樓、碑林與煤山(300)
第十七節洗馬池與黃忠墓(301)
第十八節禹廟與川主廟(302)
第四章遊覽勝地(305)
第一節武侯祠與惠陵(305)
第二節杜甫草堂與百花潭(307)〖HTK〗
附錄林山腴《工部草堂考略》(309)
第三節望江樓與薛濤井(312)
第四節永陵與孟知祥等墓(314)
第五章宗教寺廟(317)
第一節道教宮觀(317)
一、嚴真觀(317)二、玉局觀(318)三、青羊宮(320)四、二仙庵(321)
第二節佛教寺院(322)
一、石犀寺(322)二、大慈寺(323)三、萬佛寺(325)四、多寶寺(327)五、寶光寺(327)六、金繩寺(327)七、金沙寺(328)八、延慶寺(329)九、淨居寺(329)十、昭覺寺(330)十一、文殊院(331)十二、近慈寺(331)十三、堯光寺(332)十四、愛道堂(332)
附錄成都佛學社(333)
第三節清真寺(333)
一、皇城清真寺(333)二、清真東寺(334)三、清真西寺(334)四、清真七寺(334)五、清真十寺(334)六、清真鼓樓寺(335)
第四節基督教禮拜堂(335)
一、天主堂(舊教)(335)二、福音堂(新教)(336)
第六章明、清及民國各種重要文教事業(337)
第一節書院(337)
一、潛溪書院(338)二、尊經書院(338)三、八旗少城書院(339)
附錄存古學堂(339)
第二節清貢院(339)
附錄一簾官公所(341)
附錄二成都府試院(342)
第三節清末及民國時重要學校(342)
一、軍事學校(342)二、文學校(342)
第四節印刷業與書店(343)
第五節報刊(346)
一、戊戌維新後之報刊(346)二、辛亥民初及以後之報刊(347)
第七章清季各種新政(349)
第一節造幣廠(349)
附錄四川紙幣(350)
第二節兵工廠(351)
第三節鐵路公司(352)
第四節警察總局(352)
第五節勸工總局(352)
第六節總商會(353)
第七節新式商場(353)
一、商業場(353)二、錦華館(354)三、昌福館(354)四、春熙路(354)
第八節郵局(354)
附錄麻鄉約(355)
第九節領事館、洋務局與交涉署(355)
第八章近代各種重要行業(357)
第一節銀行(357)
一、山西票號(357)二、大清銀行與濬川源銀行(357)三、四川省銀行(358)四、四行(358)五、私營銀行(358)
第二節與生活有關之各種重要行業(358)
一、糧食業(358)二、食鹽業(359)三、食油業(359)四、柴炭業(359)五、絲織業與蜀錦、蜀繡、蜀箋及蜀扇(360)六、棉紡織業(362)七、欄桿業(362)八、皮裘業(362)九、釀酒業(363)十、菸草業(363)十一、木材業(364)十二、磚瓦業(364)十三、豬鬃業(364)十四、銀器業與金飾業(364)十五、銅器業(365)十六、中藥材業(365)十七、花轎、彩帳、竹棚業(365)十八、啟明電燈公司(365)
第三節投機市場、典當業、荒市(365)
第九章社會風貌(367)
第一節聯誼與慈善組織(367)
一、各省會館概略(367)二、宗祠(368)三、土地會與清明淘溝(368)四、慈善組織(369)
第二節遊樂(369)
一、東大街夜市(369)二、花市(370)三、出行、游草堂、游百病(372)四、公園(372)五、飲食業(374)六、茶舍(376)七、劇院(377)八、電影院(378)九、書場(378)
後記(380)
修訂版後記(381)
附圖
清光緒五年圖〖HTF〗(簡稱《光五圖》)(圖49)
清宣統三年成都街道二十七區圖(圖50)

相關評價

《成都城坊古蹟考》《成都城坊古蹟考》

眼前是一本新出的老書,也就是老書的修訂版《成都城坊古蹟考》。
這是一本好書,一本不同一般的好書。在建國以來所出版的有關於成都地方文化的大量書籍中,此書的地位絕對應當位列前三甲之中。所以要給予此書如此高的評價,一是從其學術水平而言;二是從對成都文化研究與運用的多方面的價值而言;三是從對自己多年來的教益幫助的切身體會而言。如果要專門就本書的學術價值再進一步地考察,它又還具有三個唯一:

第一,成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可是,如果要和北京或西安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相比,我們卻有一個天生的缺陷,就是前輩學者為我們留下來的專門研究地方歷史的著作不多。例如,成都的城池坊里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變化,卻沒有一位古代學者為我們留下來一部專門的著述,這使得我們這樣的後學者所能學習與參考的文獻資料十分有限。迄今為止,我們能夠學習與參考的文獻資料,最全面、最重要的就只有這一部《成都城坊古蹟考》。王文才老師於1986年出版了《成都城坊考》一書,可是只是考察了唐宋時期的成都,未涉及明清。由於成都城在明末清初全部被毀於戰火,近代所見的成都完全是在清代所重建的,我們今天的城市改造與城市文化建設完全是在清代所建的老成都基礎之上進行的,這就必須經常地牽涉到與清代城池坊里的諸多問題。每當我們遇到疑難之時,最全面、最重要的學習與參考的成果只能是這部《成都城坊古蹟考》。

第二,成都是一座因水而興的古城,成都的古蹟眾多,可是多年來對於成都的河道古蹟等重要問題進行過全面考證的,也只有這一部《成都城坊古蹟考》。特別是因為本書是在結合清代與民國時期的現狀進行考證的,這對於我們這一輩對於清代情況了解不多的人就極其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三,本書的撰稿人不僅都是極有根底的飽學之士,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民國時期的老成都,有的前輩還曾經親眼目睹過清末成都的真貌,所以書中很多內容都是他們的親見親聞,是真真實實的第一手考察資料。此書書名中的一個“考”字,不僅有考證的意思,更有考察的意思,這更是我們這一輩人所根本無法企及的,更是我們這一輩人必須時時向此書認真請教的原因。

看到此書就倍感親切,還因為我與此書有著幾十年的種種淵源。
1959年冬天,我還在川大讀大三,正在頑固不化地走著一條在當時被稱為“白專道路”的危險之路,我以地下工作者的方式學著搞課餘的科學研究,研究方向是四川無人不曉的張獻忠。當自己在摸索之中有了一些基礎之後,為了從各方面更廣泛地收集有關資料、求得師輩的教益,我十分冒昧地走進了當時還設在桂王橋的四川省文史館。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首先接待我的是張惠昌先生,他十分熱情地問明了我的來意之後,就把我帶到了劉孟伉館長的辦公室。說實話,我當時對校外的四川文史界前輩幾乎是一無所知,連劉先生的大名都沒有聽說過(直到多年之後,我才知道,劉老不僅是譽滿巴蜀的學者與書法家,還是一位1927年入黨、曾經當過游擊隊司令的文武雙全的老革命)。可是凜然有仙風道骨的劉老竟然興趣盎然,因為他說文史館成立多年,這還是第一次有一位陌生的青年學生進入問學。就這樣,他與我作了一下午的長談,除了教我從哪些方面去找有關的資料,還請張惠昌先生找出兩種與張獻忠有關的民間文學資料送給了我。他在與我談到地方史的問題時,隨手從桌上拿起一些稿紙給我看,說他們正在搞的重要工作就是撰寫《成都城坊考》。因為我當時對這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所以劉老當時向我介紹了書中的一些什麼具體內容今天一點也記不起來了,只是牢牢地記住了《成都城坊考》這部書名。

這是我此生中唯一一次見到劉老,但是他留給我的印象卻有如刀鑿斧削一般地清晰。道理很簡單,因為在我當年地下工作狀態的秘密科研探索中,校內只有黃少荃老師與林名鈞兩位老師敢於幫助我,校外的則只有一位,他就是撰寫《成都城坊考》的主持人劉孟伉先生。

二十多年之後的1980年,我已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做編輯。當我從溫少峰學兄處聽說四川省文史館正在組織人力整理當年的未竟稿《成都城坊考》的時候,立即前去聯繫組稿。在我當年的工作筆記上,留下的第一個進行聯繫的名字是塗炬興先生。這以後,我與文史館的前輩們就此書的整理工作進行過多次的討論。我現在還記得,把書名從原來的《成都城坊考》改為《成都城坊古蹟考》就是在那時決定的,書中所有的插圖也是由我去找我在川大歷史系的老同事王東元同志重新繪製的。此書的整理工作,出力最多的是和藹沉靜的陶元甘先生,可以說,全書的一大半工作是由他完成的。此外,汪潛先生的博聞,李金彝先生的風趣,都曾經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已令我久仰的陶亮生先生也曾經參加過兩次會議,但因年事已高,老人很少發表意見。在我當年的工作筆記中,1982年此書就正式列入了我的出版選題計畫,最初是打算在1983年交稿。可是由於工作量太大,一直延續到了1986年方克成功。由於此時四川人民出版社一分為九,我已去了巴蜀書社,選題則留給了我原來所在的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史編室,並安排蒲其元同志負責。書稿付排之後,蒲其元同志請我審讀了最後的清樣。1987年6月21日,我拿到了此書的樣書。從此以後,此書就成為了我手邊的常用書之一,不知有多少次從書中獲得知識,並加以引用。二十多年過去了,不僅在1959年開始的以劉孟伉先生為首的撰寫者都已作古,就連從1980年開始的以陶元甘先生為首的整理者也都已故世。我還算是當年參與工作較多的一個在世者。撫今追昔,遙想前輩,不竟泫然。

如今,修訂版出版了,可以學習參考此書的讀者將會更多了,這當然應當是可喜可賀之事。遺憾的是,此書有一個很大的缺失在此次修訂之時未能彌補,就是沒有添加索引。當年整理此書時我就提出過這一建議,大家也都認為應當編制。可是由於十分繁重的整理工作已經把幾位老人累壞了,加之在整理工作的後期我又未再擔任此書的責編,就未能把這一工作承擔下來。所以這本書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想在書中找出某一街道十分不易。五十多年前編寫此書時,前輩們是將全城街巷分為了中城九線、東十線、北六線、西三線、南五線,再加外城七線。二十年來,我手中的書不知已經翻閱了多少次,至今要想很快從中找出某一條街巷仍然十分費時。如果有一個索引,將是方便讀者使用的極大的好事。如果今後還要再版,這一遺憾一定應當加發彌補。

在這裡,我還想談一個問題,就是自從此書於1987年出版以來,曾經遭受了不應有的對待。此書初版印數只有2000冊,出書時間又比較早,所以持有此書的研究者並不多。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所說,凡是要談到成都的城池坊里,特別是清代與民國時期的成都,此書是必不可少的參考書,這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可是,我卻見到了不止一種近年的科研成果,大量地使用了此書的材料,甚至是一字不改地大量地抄寫了此書的文字,竟然完全不注出處,將前輩的開創之功置諸腦後。由於此書的作者均已不在人世,他們不可能站出來指斥抄襲者的所作所為,不能為自己維權。所以我要代此書的作者們說一句:希望這種令人痛心的情況今後不再發生。

從2005年月10月開始,我就在寫一本初步定名為《成都記憶——成都的河、、街、巷》的書,想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切入成都的歷史文化。按計畫應當在去年10月完成,一來因為愈寫愈感到涉及面廣,不得不放慢腳步,不斷增改,仔細核查;二來因為諸事冗雜,時有耽誤,所以至今尚未完稿,尚在增改之中。我可以公開地說,我所以敢於寫這本書,就是因為有堅強後盾《成都城坊古蹟考》,我在寫這本書時,第一部最為重要的參考書就是《成都城坊古蹟考》。當我們在前輩們手栽的大樹之下乘涼時,千萬不能忘記了前輩們的功勞,我們應當向他們鞠躬致謝。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