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桐

血桐

血桐(學名:Macaranga tanarius),(英文名稱:Elephant's Ear),別稱流血桐、毛桐、山桐子、橙桐、橙欄、紅合兒樹、大冇樹及帳篷樹等,為大戟科血桐屬植物。血桐的英文名稱Elephant's Ear ,源自於血桐的葉形狀似小象的耳朵。而當血桐的樹幹表面受損時,流出的樹液及髓心周圍經氧化後會轉變成血紅色,狀似流血一樣,故而得名。血桐的葉可作為動物的飼料,而木材則可供作建材、火柴及火柴盒之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血桐血桐
單葉互生,叢生(簇生)於枝端,葉盾形、寬卵形或鈍三角形。先端呈尾狀銳尖,基部有淺心形、截形、盾形鈍圓形,波狀細鋸齒緣。葉片大,直徑達30cm。,鈍而尖。葉基則。突革質葉。掌狀葉脈。葉色正面濃綠、背麵粉白綠色。葉柄很長,柄上有白粉。苞片黃綠色花萼淡綠色,顏色不明顯。均包於苞片內。雌雄異株,腋生。沒有花瓣,雄花多密生形成圓錐花序,生有許多花,每朵雄花具3枚萼片,4~6枚雄蕊,成穗開放且密集成簇;雌花花序簇生,花數少,每朵雌花之子房有3室,每室胚珠1枚。蒴果,球形,果期從4~7月,黃褐色,具軟突刺。成熟時裂開釋出黑亮的種子。被台灣黑星小灰蝶當作食餌。外表有腺毛及刺狀突起,上有3條縱溝,裡面分為3室,每室一個種子。花期從12月至翌年5月。

生長習性

喜光,喜高溫濕潤氣候,生活力甚強抗風,耐鹽鹼,抗大氣污染。

繁殖培育

以播種法繁殖,繁殖力強,種子落地常自生。

景觀用途

樹液紅色而得名,樹冠圓傘狀,樹姿壯健,生長繁茂,為優良的綠蔭樹,可植于海岸,有保持水土功能。

地理分布

血桐血桐
產於台灣、廣東(珠江口島嶼)。生於沿海低山灌木林或次生林中。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北部。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爪哇)。
生於沿海灌木林或次生林中。分布於我國台灣、廣東和廣西等省區。

其它用途

血桐生長快速,木材輕軟,可供建築及製造箱、板,樹皮及葉子的粉末可充當防腐劑,樹葉可當羊、牛或鹿的飼草。

藥材鑑定

葉多皺縮,完整,葉片卵形、心狀圓形或盾狀,長20-40cm,寬15-30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全緣,具3-7對脈:葉柄與葉片等長。紙質。氣微,味辛、澀。以葉片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種子含多種木脂體,已確定的有: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去氧鬼臼苦素(deoxypictopodophyllin),裂欖脂素(bursehernin),西藏鬼臼脂醇(podorhizol),亞太因(yatein),1,2,3,4-去氫去氧鬼臼毒素(1,2,3,4-dehydrodooxypodophyllotoxin),1,2,3,4-去氫鬼臼毒素(1,2,3,4-dehydropodophyllotoxin),二甲基穗羅漢松樹脂酚(dimethylmatairesinol),5'-甲氧基西藏鬼臼脂醇(5'-methoxypodorhizol)。

大戟科·鐵莧菜族的植物和屬

鐵莧菜族(Trib. Acalypheae), 大戟科、鐵莧菜亞科的一個族,本族約80屬。中國國產20屬。
粗糠柴組
刺果野桐組
香野桐組
羽脈野桐組
風輪桐
雲南野桐
大葉石岩楓(變種)
野梧桐(原變種)
毛果山麻桿
崖豆藤野桐
銹毛野桐
小果野桐
粗糠柴(原變種)
小托葉組
盤狀腺苞組
石岩楓(原變種)
長梗野桐(變種)
海南山麻桿
白背葉(原變種)
絨毛野桐(變種)
尼泊爾野桐
湖南山麻桿
密序野桐(變種)
孟連野桐(變種)
毛桐(原變種)
印度輪葉戟(原變種)
兩廣野桐(變種)
栗果野桐(變種)
湖北野桐(變種)
紅葉野桐(原變種)
羽脈山麻桿(原變種)
厚柱山麻桿
輪葉戟
紅背山麻桿(原變種)
廣西白背葉(變種)
白茶樹
灰岩血桐
椴葉山麻桿
棒柄花
泡腺血桐
圓葉野桐
野梧桐
輪苞血桐
粗毛藤
海南粗毛藤
滑桃樹
鼎湖血桐
大苞血桐
刺果血桐
灰岩粗毛藤
綠背山麻桿
印度輪葉戟
灰岩棒柄花
長棒柄花
槓香藤
印度血桐
光假奓包葉
山麻桿
尾葉血桐
台灣血桐
山中平樹
台灣白桐樹
血桐屬
海南白桐樹
卵苞血桐
羽脈山麻桿
假奓包葉
安達曼血桐
喀西白桐樹
長葉白桐樹
白桐樹
樟葉野桐
滑桃樹屬
蓖麻屬
四果野桐
山靛屬
盾葉木
肥牛樹屬
輪葉戟屬
雲南大柱藤
白桐樹屬
中平樹
白大鳳屬
腺葉石岩楓
網脈野桐
石岩楓
腎葉野桐
山苦茶
南平野桐
毛桐
紅葉野桐
褐毛野桐
海南野桐
桂野桐
粉葉野桐
椴葉野桐
短柄野桐
東南野桐
粗毛野桐
粗糠柴
長葉野桐
白楸
野桐屬
山靛
墨鱗
墨鱗屬
大柱藤屬
血桐
草鞋木
白茶樹屬
水柳屬
風輪桐屬
粗毛藤屬
棒柄花屬
蝴蝶果屬
白大鳳
山麻桿屬
紅背山麻桿
假奓包葉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