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話與民族》

《古代神話與民族》

《古代神話與民族》是丁山(1952年1月18日去世)的一部論文集。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古代神話與民族》:《古代神話與民族

主要就中國上古史的一些重要問題——如三代都邑遷徒、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跡、神農、九州方位等進行詳細考證,書中許多論點在當時乃發人所未發,既便今天來看,對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話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自序——從東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時代的帝王世系
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
(一)引言
(二)夏後氏都邑十遷
(三)殷商都邑十六遷
(四)周都十餘遷
(五)論三代異族
(六)論三代文化異征
(七)夏後氏文化
(八)殷商文化
(九)周代文化
(一○)論周祖后稷興於夏衰
新殷本紀
卜辭所見先帝高祖六宗考
(一)先帝
(二)高祖
(三)六宗
(四)結論
宗法考源
開國前周人文化與西域關係
(一)七日周制
(二)以事紀年
(三)火葬
由陳侯因銘黃帝論五帝
禹平水土本事考
(一)論書始《堯典》即以洪水神話為國史起點
(二)論禹平水土故事傳自殷商
(三)論禹字從蟲九即《楚辭》所謂雄虺九首
(四)論能平九土之句龍即禹之化名
(五)論禹盡力乎溝洫演自“禱雨不如決瀆”神話
(六)論禱雨之祭周名舞雩,雩用人犧
(七)論“舞雩”即“墲”之語誤,禹之為禹,得名於墲
(八)論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演自禱雨山川神話
(九)論禹合諸侯於塗山演自禱雨神話,其“娶於塗山”演自止雨神話
(一○)論渝州塗山本杜宇遺蹟
(一一)論禹勞天下而死為社
(一二)論禹為姒姓,姒象蛇身自環形
(一三)論御龍氏為祀龍之官,夏後御龍即其民族圖騰神話
(一四)論飂叔安即安,安即九黎九隆之圖騰
(一五)論越王無餘亦舞雩之音轉
(一六)論鮮虞、厹繇皆東胡部族,匈奴以厹繇為圖騰,故傳為夏裔
(一七)論夏後氏宗禹與蘇美爾人所祀恩利爾神格相同
由鯀堙洪水論舜放四凶
(一)論共工壅防百川為鯀堙洪水故事所分化
(二)論共工、帝鴻、帝江、渾敦、驩兜,皆為鯀之緩言
(三)論帝江之最初神格為江神
(四)論帝鴻即陽鳥,隨日南北,故或以象徵旱神
(五)論夸父飲河即虹飲水之喻言,虹亦共工本名
(六)論虹象兩頭蛇,鯀篆作蟲,即其別體,鯀堙洪水亦演自虹飲神話
(七)論殛鯀於羽山,即放驩兜於崇山,故鯀又稱崇伯
(八)論流共工於幽州演自逐旱魃回朔漠神話
(九)論共工怒觸不周山為不周風吹折沙邱之喻言
(一○)論窮奇、窮髮即有窮鬼,窮得名於,故世傳后羿作弓
(一一)論羿即霓之音轉,“羿焉日”演自朝隮其雨神話
(一二)論共工即倕,倕即檮杌之合音
(一三)論檮杌即饕、委蛇,其貪冒故事演自靈蛇吞象寓言
(一四)論周鼎著饕飻,取其公正勇武,為吉祥之象徵
(一五)論饕飻、窮奇為匈奴部族,匈奴為夏後氏苗裔
(一六)論檮杌、渾敦亦羌人圖騰
(一七)論“舜流四凶族”故事演自春秋士大夫之“戎狄無親”觀念
(一八)論《孟子》所傳“舜放四罪”故事純演自雷神擊旱龍神話
(一九)結論
后土后稷神農蓐收考
(一)論烈山氏子柱即后土
(二)論八愷主后土,后土即徒,八愷即“令開明”之簡稱
(三)論柱即杜主,“后稷”亦“司畯”傳寫之誤
(四)論杜主開明別號叢帝,叢帝即叢社
(五)論“束木而塗之”為社主,主以木為質,故或謂之杜主
(六)論社音轉為坤,坤為地為母,故知后土即原始地母神
(七)論方社象徵地道曰方
(八)論姜嫄為原始地母神,其生后稷故事演自農耕神話
(九)論田祖即農神,不必為叔鈞、后稷
(一○)論神農即農神乙稱
(一一)論神農制耒耜演自“農祥晨正”神話
(一二)論蜃為原始農器,農字即象摩蜃而耨形
(一三)論蓐收亦農神,因公族有罪,磬於甸人,乃誤為天之刑神
(一四)論蠟讀為藉,即所謂耨獲之藉,所以祭蓐收
(一五)論蓐收即后稷,其所潛大澤在敦煌,疑周本氐
(一六)論邦社與國家民族相終始,又當為圖騰遺蹟
(一七)論里社即氏族圖騰,社母即原始地母神
(一八)結論
句芒、高禖、防風、飛廉考——風神篇
(一)論風神古名箕星或曰飛廉
(二)論飛廉一名費中,急言為風
(三)論禹戮防風氏與周公驅飛廉同為寧風寓言
(四)論汪芒即句芒,句芒為木正,即鳳鳥氏為歷正
(五)論句芒面方,象風之有四方,其鳥身得名於鳳
(六)論《莊子》鵬運為風之寓言,《周易》所見朋字,亦皆讀為風
(七)論句芒作網羅演自系風神話
(八)論玄鳥即高禖,高禖亦句芒音轉
(九)論吉神泰逢即逄蒙,逄蒙殺羿為風起虹藏之寓言
(一○)論黃帝之臣大封、封鉅、封胡皆風后別名
(一一)論卜辭所見帝使風,亦可證句芒確為最古風神
(一二)結論
吳回考——論荊楚文化所受印度之影響
(一)引言
(二)論楚祖重黎非顓頊後
(三)論黎即吳回,吳回即楚公逆鎛銘所稱吳雷
(四)論吳雷即火神Agni之音譯
(五)論吳雷脅生故事演自印度因陀羅神話
(六)論楚人尚左亦印度人習慣
(七)論楚人以肉袒示敬俗同印度
(八)論重黎絕地天通故事為婆羅門教分別三界神格說變相
(九)論楚史倚相所讀《三墳》即婆羅門教之三《吠陀》
(一○)論《五典》即楚國《訓典》、《祭典》、《雞次之典》等,非五帝之書
(一一)論《八索》猶四分律、五分律,《莊子》所引《法言》即《八索》佚文
(一二)論《九丘》即《九歌》,《九歌》迎神曲全用婆羅門教祭儀
(一三)論《天問》宇宙本源論即《黎俱吠陀》創造讚歌之意譯
(一四)論老子有、無、道、一名詞皆出《吠陀典》
(一五)論新鄭出土銅器群皆楚器,其蓮鶴方壺即印度藝術之特徵
(一六)論楚王名上所加“酓”字,涵有神飲故事,楚國奶姓,得音於Soma
(一七)論老聃多髯誠楚人,楚人長鬣,其血緣與印度近
(一八)論楚都邑遷徙,自西徂東,其發祥之地初在荊山
(一九)論郢都西控巴蜀、南制沅湘,為古代中印交通之樞紐
(二○)論支那即荊蠻對音
論炎帝太岳與崑崙山
(一)論望與封、禪,非祭天地,但祭山神
(二)論炎帝太岳、四岳、伯夷皆姜姓
(三)論炎帝即烈山氏,烈山氏即伯夷、伯益
(四)論火山為岳,岳即太岳,因岳用禘禮,遂又號炎帝
(五)論太岳之後分為齊、呂、申、許,因訛太岳為四岳
(六)論方岳之說演自崑崙山神話
(七)論崑崙山為帝之下都演自印度三十三天宮
(八)論須彌山四大天王即秦畤四帝所本
(九)論須彌山與崑崙山神格風物多相同
(一○)論崑崙一名西俞,西俞即須彌之對音
(一一)論崑崙得名於火山,華夏謂之岳
(一二)論《禹貢》所見崑崙即漢代烏孫王號之昆彌
(一三)論瓜州、九州即Kundur之對音,陸渾與流昆即PulawKundur之簡譯
(一四)論陸渾即崑崙,三塗即須彌,伊川附近崑崙祠即陸渾遺蹟
(一五)論申、呂與陸渾皆西羌,故皆姜姓
(一六)論方岳學說因方望故事附會五阮與須彌四垛而成
(-七)論方岳與封禪皆造說於燕齊方士
(一八)結論
河出崑崙說
九州通考
(一)論“九州”說始於宗周,州之初誼為聚族而居之下邑
(二)論“九族”猶言“百姓”,九州即部落時代所謂萬國
(三)論秦國與狄同州,在西土,大於邦國,似為《禹貢》九州之濫觴
(四)論《禹貢》九州之名誼寓有種姓歷史之背景
(五)論《呂覽》與《爾雅》九州說皆據戰國形勢改訂,《禹貢》之作《周官·職方氏》疑出《淮南子》後
(六)論《淮南·地形》之九州、八殥、八紘說即鄒衍大九州說之節錄
(七)論鄒衍大九州說成於戰國時代域外交通之實際地理知識
(八)論鄒子大九州說亦得天算之根據,故其州名多本天象
(九)論神州即“弗婆提”之初譯,鄒衍大九州說亦蒙印度四大部洲之影響
(一○)餘論

摘要

一個民族,追尋他的文化來源,由文字記載以前至於邃古之初,時代愈悠遠,故事愈神秘,神秘至於不可再追尋的階段,便斷之以洪水。正如《創世記》所說,洪水滌盡人類的一切罪惡,也毀滅了遠古的一切文明。第四冰河時代之末,距今不過五萬多年,這次泛濫的洪水,誠然可由人類的祖先口說流傳,至於有史以後,予以文字的追記。巴比倫高僧Berosos遺書和印度的《摩奴法典》所傳述的洪水故事,都是這么留傳下來的。

《尚書·堯典》所謂“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我認為,也該是第四冰河期所遺傳下來的一種極深刻的印象。“孔子刪《書》,斷自唐、虞”,正是古代史家尋不出我們民族文化來源和端倪,也不得不斷取洪水以為國史起點。《堯典》的成書時代雖在晚周或秦、漢之際,其所述故事,卻不盡出於儒家的“托古改制”。四中星的名辭,若鳥,若火,若昴,概見於卜辭;出日、納日、上帝、六宗、山川、群神的祭典,在卜辭里也不乏若干新證。

《堯典》、《皋陶謨》的價值,決不在梅賾偽造的《古文尚書》之下;儘管書是偽造,裡面確為國家保存若干古來傳說的故聞佚事,供吾人追尋吾民族文化的淵源。卜辭的辭例,雖不如典、謨的堂皇,誥、誓的完美;但遣辭紀事,也進步到文字工具。

試讀章節

京師地望既得,密與阮、共,亦可考乎?曰,可。《公劉》曰,“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乃密,芮鞫之即,”是密、芮地相邇也。《地理志》扶風沂縣下雲,“芮水出西北,東人涇,《詩》芮陀,雍州川也。”安定郡陰密下雲,“詩密人國。”昭十五年《左傳》 ,“密須之鼓,與其大輅,文所以大搜也。”杜《注》,“密須,姑姓國也,在安定陰密縣。”陰密,後漢並人陰盤。陰盤介於涇芮之間,陰密故地,則介乎沂芮。

《地理志》沂縣下又雲,“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沂山,雍州山。濟水出西北,人渭。”是沂山一名吳山。吳虞古今字,吳山附近,疑即虞國舊地。《綿》詩曰,“虞芮質厥成,文王誕厥生,”虞因山為名,芮因水為名,虞芮固在涇水上游,不涉洛油也。《尚書大傳》,“文王一年質虞芮,二年伐於,三年伐密須,”密須地望,既知其即漢陰密,陰密適介於虞芮之間,然則密人所以侵阮徂共者,蓋以周人勢力,三面包圍,不得不孤注一擲,作困獸斗矣。阮,自來言地理者,或以春秋祁地(秦邑,見文四年《左傳》)當之,或以漢爰得縣(見《地理志》安定郡)當之。惟不鏝毆銘“廣伐西俞,”王國維《考釋》雲,“說文阜部,喻阮諸字,皆古代山阜之通名。喻者,逾也,凡山地之須逾越而過者,皆可謂之逾,亦謂之阮。

《呂氏春秋·古樂篇》,伶倫自大夏之西,乃至阮喻之陰。阮喻,《漢書·地理志》作崑崙,《說苑》、《風俗通》皆作崑崙。《說文》阮字《注》,有讀若昆三字,是崑崙亦名阮喻,在大夏之西。秦九原郡之地,古稱榆中,榆亦喻字之假借。其地在秦為九原郡,在漢為五原郡,而《廣韻》作五阮郡,則原又阮字之假借。《說文》阮字下雲,代郡,五阮關也,則代郡有五阮。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