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峰村[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桂峰村[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桂峰村隸屬於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位於尤溪縣洋中鎮之東北向, 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直線距離僅500米,全村349戶,1268人。 海拔550米,為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環抱,雲霧縈繞,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歷史上曾被譽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歷史文化名村”。2007年5月,桂峰村又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信息

桂峰村

村莊環境

桂峰村 桂峰村

桂峰環境優美。載入典籍的就有“桂峰八景”,還有資壽嶺尾的千年古寺—鍠山寺(亦稱資壽寺),香火興旺時僧眾達數百人。這些景點或天然生成,清新脫俗;或人工雕造,婀娜多姿。引來了古今多少的文人墨客,並留下了數百首詩詞歌賦載之於蔡氏族譜。最具有詩情畫意的是位於村中心“印橋皓月”景區,四周酒肆、商店、作坊林立,酒香、肉香、花香沁脾。置身其間,仿佛看到桂峰過去那種繁華的景象。所謂印橋,即“石印橋”,始建於明萬曆 32 年(1604),因橋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石橋周邊種有四株金桂、兩株紫荊,桂花樹頭的石墩砌成圓形、半圓形、長方形、方形狀,稱為日、月、書、印,象徵著美景如日月一樣永恆,寓意財富、權力源自於知識。秋高氣爽之夜,朗朗月光、濃濃花香,淙淙流水,啾啾蟬鳴,遊客到此,儼然足臨一幅仙鄉畫境。

歷代才子

桂峰地靈人傑。建築是歷史的鏡子,即使是人去樓空,乃至毀為廢墟遺址,也往往會把歷史的影子常留在人間。蔡氏自蔡長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孫開基發展遍及各地。承祖訓以耕讀傳家,尤其崇文尚學,歷代儒風不衰。現存明清時期的書齋有“玉泉齋”、“泮月齋”和“後門山書齋”等。牆上張貼的許多科舉捷報,至今仍依稀可見。30幾座不同建築風格、不同年代的古建築中,有一條則是相同的,那就是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對後世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十分巨大。據記載,明清兩代中進士3名,中舉人12名,中秀才412名。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為當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也傳下了崇文尚學的精神財富。解放以後,桂峰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就達數百人之多。其中大學生107人,碩士7人,教授、工程師多人,真是"“桂峰無今古,學海有後人”!

歷史沿革

桂峰村[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桂峰村[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桂峰歷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於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來,迄今已760多年了。南宋中後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東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隨著南移。作為名門之後的蔡長,承祖訓避世築居、耕讀傳家,桂峰便成為他理想的首選之地。後來,尤溪至福州的一條官道從桂峰經過,是尤溪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華起來,素有“小福州”之美稱。“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弦聲樂悠悠;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是當時桂峰情景的真實寫照。蔡氏子孫在這裡經過幾個世紀的辛勤耕耘、創造文明,使桂峰成為方圓幾百里之內的名門望族。 整個村落的建築風格,均依山就勢分布於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層層迭迭,錯落有致。村中小橋流水,曲巷通幽,真可謂旋踵即景、移步換天。漫步村中,宛如涉足於一片夢中仙境。 許多專家學者來桂峰參觀後驚嘆:“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歷史”。

桂峰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乾寧期間。據民國《尤溪縣誌》載:“資壽寺,在十六都。唐乾寧四年(897)建。國朝乾隆二十七(1762)年,僧瑞光重修。”又據該寺《復興鍠山寺田碑記》文載,明崇禎十二年(1639),該寺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相傳在蔡氏肇基前,已有其它幾個姓氏在此安居,但只是零星小屋,構不成村莊。村中還有小地名如李厝壟、馬家塘、坑裡甘等,應為李姓馬姓甘姓居所之命名。可惜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詳情不得而知。

據普查得知,桂峰從唐末宋初時期,就已經有人在此居住。至南宋中後期,隨著社會的逐步沒落,外加金兵壓境,促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面對內憂外患的國運,許多世家子弟便萌生避世的念頭。北宋端明殿學士、書法家蔡襄之後裔九世孫蔡長,發現桂峰之地山川靈秀,可為安居之所,於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便帶領兒孫披荊斬棘,在今祖廟處結廬而居,故祖廟成為蔡氏在桂峰的安居肇基之地,初定村名為“嶺頭”。

至元代初年,桂峰其它族姓或外遷或消失。而蔡氏子孫卻繁衍很快,生產力也有所發展。開始大規模開荒造田,建設村莊,鋪設石路,廣種桂花,遂改村名為“桂嶺”。

明洪武初年(1368—1377),尤溪區劃分為50個都,桂峰為十六都的中心村。至明中葉,人口逐步增多,經濟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礎。蔡氏子孫奉行“耕讀傳家,經史名世”的祖訓,文化氛圍開始濃厚。讀書人中有多人先後考中了秀才、貢生、舉人,建起了蔡氏祖廟,又有20幾座新居拔地而起。蔡姓成為方圓百里內的名門望族。所以,外人開始稱桂嶺為“蔡嶺”或“蔡嶺頭”,正名為“桂峰”。

明嘉靖三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560—1760),這階段為桂峰發展的鼎盛時期。外部條件: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經過此地,大量的官家、商人和艄排工人,從福州返尤必從此地住宿過夜,大量的物質、文化消費,在促進當地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外地的各種商品文化信息。內部條件:當地功名成就者比比皆是,經商發財者不乏其人;有錢人開始爭置田產、山產,營造華屋。買田產遠至本省的建陽、邵武、古田、閩清等地,其中最多的1戶每年可收田租6900多擔(1擔合50公斤)。據記載,這期間又新建了華屋近30座。同時還建起了“蔡氏宗祠”,重建了“祖廟”。這時候的建築物,歷史典故與吉祥圖案,大量出現在各座建築的石雕、木雕和壁畫彩繪之中。

民國時期,實行保甲制。桂峰與周邊小村共分兩保:以村中小溪為界,後門嶺、李厝壟一邊和後寮、君竹黨、天堂為“桂後保”;坑頭、下坪街一邊與上塘、三石、牛頭坪、半嶺坑為“桂塘保”。

解放後,公社化時期(1959—1961),桂峰是洋中人民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1961年, 桂峰為小公社,轄桂峰、上塘、天堂、浮洋、官洋、王宅六個大隊,後併入洋中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鄉鎮,桂峰為洋中鄉(1995年改鎮)的一個行政村。

村落風貌

桂峰村因受地形限制,歷史以來移山填海式的建設不多。即使村中局部建築遭受火災之劫,大多也是在原址上復建,故能保留較為完整的傳統村落風貌。

1、石橋景區:古稱石橋皓月,是桂峰村最繁華的區域。村中有一小溪穿村而過,依山伴水構築酒肆、旅館、商店,蜿蜒布局在小溪兩旁,雕梁飛檐,古色古香,雖有一些破敗,但仿佛可見當時此地的繁華景象。石砌古道與小橋流水相映成趣;酒肆茶樓和旅館商店鱗次櫛比。再輔以石碑鐫刻,明清時代的繁華街區躍然眼前。四季桂花芳香四溢,陣陣沁入心脾,人們一踏入景區,就感覺到一股濃郁的文化氛圍撲面而至,使人禁不住生出欲探桂峰深幽之念。

桂峰村村貌 桂峰村村貌

2、下坪古街:簡稱“下坪街”。該處位於村中心地帶,遊客一進入 村口,首先看到的就是這一排緊密相連、小巧玲瓏的古建築。它左接石印橋,面前有一塊開闊地。所謂“街”者,便是當地村民平時聚會之處。建築年代大多為清中後期之物。建築風格較之於其它房屋略顯得矮些。最有特色的是,各座屋面用封火牆隔離,一旦發生火災,能起到堵塞火路作用。

3、石建街區曲巷通幽:桂峰村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有路皆石,曲巷通幽。因為桂峰地勢崎嶇,各座建築之間的距離相對窄小,故而要用大量的石材構築護坡,諸如後門山厝的護坡多達14層、高達餘30米,這樣就形成了各條曲徑通幽的小巷。為便於行走,又在各小巷的路面鋪上石板條,形成獨特的街區路面。因每座房屋構建工程浩大,新建擴建相當困難,為保留街區的傳統風貌,奠定了基礎。

古代建築

桂峰村滿目皆古,古道、古街、古樹、古書齋、古碑刻、古畫、古族譜等(見圖),最出色的則是古建築。據統計,清代以前的古建築就有39座。 重點分述如下:

1、蔡氏祖廟

蔡氏祖廟位於村中心,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390平方米,建築面積731平方米,為二進單檐歇山頂木構建築,是蔡氏最早的肇基之地。祖廟背倚青山,面朝綠水,龍脈雄偉,案堂俊秀,地理先生稱之為“飛鳳銜書”。(見照片“肇基祖地”)

原祖廟始建於宋元時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廿二夜,周圍民房失火,殃及祖廟,遂於次年在舊址上重新鼎建,現存建築基本完整。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天井、下堂。正堂為三層建築,迭梁式與穿斗式混合結構。粗梁大柱,翹角飛檐,雕樑畫棟,古樸典雅。面闊五間,明間高大寬敞,廳頭設有神龕,置歷代祖宗之神位,供後裔春秋祭祀。堂上高懸“九峰毓秀”、“進士”、“舉人”、“文魁”、“武魁”、“五代同堂”等匾額。三樓大廳兩側分置兩個圓窗,寓丹鳳之雙眼。沿11級垂帶踏跺而下,便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板鋪砌而成,兩旁設花架、置盆景。左右為廂房,邊走廊各置9級如意踏跺。下堂建築簡單大方,屋面正脊彩繪各種花卉圖案,色彩艷麗,栩栩如生。門廳兩側分置兩個圓形花窗,次間各置兩扇大門。順堂前11級垂帶踏跺而下,是三個前埕,埕前立有照牆。整座建築四周環有石砌走廊,屋後有五層花台,花台溝邊左右各有一口小水井,清泉汩汩,譽為風水的“龍眼”。從建築的風格來看,祖廟並不豪華,但在蔡氏子孫的眼中,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蔡氏 宗祠

蔡氏宗祠位於石印橋上游。系清康熙八年已酉(1669),蔡茂相(名雲鶴)高中進士後,第三年為首主持興建的。據桂峰《蔡氏族譜》記載:當時正值盛世,也是蔡氏家族鼎盛時期,“一時撥幣興工,備極輝煌冠冕”。從此,它成為蔡氏族姓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築之一。(見照片“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為二進制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建築,方向270度。占地面積948平方米,建築面積616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中堂、山門華表。面闊五間,左右次間與明間相通,構成一個寬敞的大廳。地面用石板和石灰三合土鋪就,異常堅固。正堂為祀典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採用減柱法構建,即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故有五爪龍構件。廳中植四柱,寬10米有餘。正楣中設一神龕,龕內豎立“皇清敕授儒林郎翰林院吉士六世祖登瀛蔡公妣徐安人神位”靈牌(見圖之“靈牌神位”)。楣柱懸掛清乾隆宰相、內閣大學士蔡新親筆題寫的“人心知水源木本,廟貌報祖德宗功”的聯筒。額懸“著存”、“進士”、“兄弟舉人”匾,左懸一匾,文曰“欽命內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學院邵享豫為 文魁 同治戊辰年鄉薦中武貢生蔡揚章立”(見圖之古匾)。前左懸今人立“兄妹碩士”匾,前右懸今人立“碩士”匾各一方等。沿垂帶踏跺而下,為天井,左右各置花架。兩側為廂房,成門廳式結構。中堂內昂上懸“父子舉人”匾,正楣柱懸掛“最喜淵源崇元定,尚期家世繼君謨”筒聯,外廊懸掛“宗功垂福澤,祖德衍家聲”筒聯。中堂之前是一個小庭院,院內樹一根石旗桿,旁植奇花異草,可聞陣陣撲鼻芳香。

門樓華表小巧華麗,額書“蔡氏宗祠”,左額畫“鹿竹(祿足)雙慶”,右額畫“鶴壽松齡”;左側牆檐有“鳳朝牡丹、鴛鴦戲水、四喜登梅、孔雀開屏、魚躍龍門”組畫。右側牆檐串畫“福壽平安、花開富貴、梅鵲爭春、傲霜秋菊、喜氣馥沁”組畫。門內柱聯為“蘭水家聲遠,西山世澤長”,門聯上為“繩其祖武唯耕讀”,下為“貽厥孫謀在儉勤”。大門以石材為框,厚重的大門板上繪製尉遲恭、秦叔寶兩位鬥神像,顯得十分威武。值得一提的是,全祠用80根巨大杉木柱子構建,寬枋大梁,不用一釘一鐵,全部用卯榫鑲嵌而成,結構嚴密,富有特色。登斯堂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3、石獅厝

石獅厝為於村部右後側,方向113度,因厝藏一精美的石獅而得名。該厝系蔡氏天房25世加朝公於清嘉慶年間所建。面闊五間,進深3間,占地面積590平方米,建築面積486平方米,為二進穿斗式歇山頂木構建築。

主體結構與文化內涵:

一走進山門(門頭仔),就見一副精雕石刻對聯,文曰“三諫風高勳業在蘇黃以上,九峰派衍淵源從朱李而來。”背額書“紫氣東來”四字。(蘇黃:指蘇東坡、黃庭堅;九峰:指南宋理學家蔡元定;朱李:指朱熹、李侗)。上聯大意是:蔡襄(曾任瑞明殿學士,為我國北宋“四大家”之一)的成就不在蘇東坡和黃庭堅之下;下聯大意是:蔡元定(南宋律學家、理學家,自號“九峰”,是朱熹的首徒)的學問源自於朱熹、李侗。表現了主人立志秉承乃祖的立身處世之道,也顯示了自己的地位不同一般。明清以來,桂峰蔡氏秉承先賢(元定)遺訓,以經史傳家,故科舉入仕者長盛不衰。而學派淵源,可追溯到朱熹和李侗。(見圖之“”)

主體建築為二進制穿斗式歇山頂木結構,斗拱翹角,裝飾的十分華麗。房屋四周依地勢築有圍牆,即能防寒保暖又策安全。正房(中堂)部分分別為明間、次間、梢間,地面為三合土搗築,堅固異常。前方左右分列廂房,中為天井,中砌垂帶踏跺,天井內全部用青石板鋪砌。與廂房相接的為中堂。因南方多杉木,且杉木具有體輕、堅韌、耐腐蝕的特點,故整座建築均為杉木構建。房屋台基全用青石砌築,中為垂帶踏跺,兩旁為如意踏跺。正堂廳中柱穿斗木雕雙龍朝斗,計有六條古龍。昂首雀替中雕雙鶴、左為雙鳳朝陽,右為雙麒麟。前廊明間與次間脊檁用卷棚拱築,中置斗拱,左斗拱上有雙麒麟、空城計、“福”、“禧”人物木雕組合;右斗拱上有獅、馬和“壽”“祿”人物木雕組合,極富地方特色(見圖)。走廊牆裙,左右各有三副木浮雕,右廊牆裙中為鳳朝牡丹、左為博古秋菊、右為博古幽蘭。左廊牆裙中為鳳朝牡丹、左為博古水仙、右為荷花。正房和廂房交接處,因地勢有落差,為防止雨水濺噴,左右各置一道擋濺牆,並在上面浮雕作畫。主要內容有風景、花卉、仕女、流雲及博古圖案等。廂房為單層建築,面闊兩間。兩個檻窗為鏤空木雕,左檻窗中為“福”、“祿”抽象木刻團雕,上首嵌雕二塊“琴、棋”圖案,下為“書、畫”圖案;右檻窗中為“壽”、“禧”抽象木刻團雕,上首為嵌雕“松、梅”圖案,下為“竹、荷”圖案。(見圖)

石雕

是該厝的又一特色:正廳柱礎雕刻內容有“鯉魚躍龍門”、“松鶴延齡”、“麒麟送子”、“鹿竹雙慶”、“馬上封侯”等。最華麗的是中堂正門額枋卷書石刻:中為“愛吾廬”,左為“居仁”、右為“由義”。石門下方浮雕:中圓為太極,外圈為火焰,比喻太陽,左右為雙鳳、雙蝠,邊為祥雲,下方為翻騰波濤。整個畫面構圖,即為“雙鳳朝陽”之意(見圖)。石構門框側為如意,正面各雕刻一身著鎧甲武士,單手撐托上石枋,其右分別浮雕麒麟送子、雙獅戲球和柱杖壽星等。門柱下方浮雕纏枝花卉、松鼠、古龍。在門的兩側各鑲嵌一方形石雕圖案,中為長命鎖,四周框線鐫刻琴棋書畫與暗八仙組合浮雕等。

4、樓坪廳大厝:

該建築位於村部後側,方向170度,占地面積594.6平方米,建築面積520平方米,為二進制穿斗式木構建築。是台胞蔡龍豪先生兒時舊居。因地勢陡峭,於右側另搭一樓板為廳,故曰“樓坪廳”,主體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

主體結構與文化內涵:

樓坪廳大門為石築,與四周圍牆相連。門上方額題“績紹西山”四個大字,左書“丙申仲冬月”(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右落款“黃紹芳拜題”(見圖)。大門兩側繪有壁畫,左圖為身著元代服飾的騎馬官員,前有侍衛,後有華蓋相隨。右圖為一書生,左上側繪有一圓月,內有二人手持桂枝,寓“蟾宮折桂”之意(見圖)。實際上這扇大門即為門樓的大門,折進門廳,中置一道封閉式大門,平常行走往兩旁出入,逢重大喜慶才打開中門。門樓左右與廂房轉角處各設一個拱門錢庫,左額書“彤雲”,右額書“紫氣”。門樓後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鋪砌,沿垂帶踏跺便登上了正堂。

正堂主體

為二層歇山頂建築,廳與走廊的地面均為三合土構築,十分牢固。廳四周昂、枋的兩頭,均有木雕作替,中柱雕刻有古龍雙慶、梅花雀替、荷花撐托等。正廳頭設一神龕,以立祖宗之神位。額上現存兩個鍍金雙鶴木雕匾座,神態逼真。前廊內檐明次間的脊檁上,均有古龍和五蝠木雕(見圖)。前廊左右木牆裙浮雕內容,分別有八卦(太極)瓶菊花、博古吊磬、壽瓶牡丹、古琴寶劍和八仙故事等(見圖)。廊柱礎石刻,左為暗八仙鑲鐫琴棋書畫,右暗八仙鑲鐫菊梅桃牡(見圖)。左廂房邊有一石砌古井,水清清澈見底,入口甘甜如蜜。(見圖)

正堂明間

與廂房交接處屋面置有擋濺牆,主要功用是防止雨水濺噴。在擋濺牆上作畫,是該民居的又一特色。右牆內側浮雕鷓鴣、石榴、幽蘭;外側浮雕風景畫,青松翠綠,百花鬥豔 。畫面構圖似乎就是本座房子大門的外觀,門上對聯:“風調雨順享安樂,國泰民安定太平”。左牆內側浮雕斑鳩、翠荷、秋菊;外側浮雕風景園林等(見圖擋濺牆)。

5、後門山大厝

後門山大厝為獨立建築,始建於明末清初年間。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方向113度。為三進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據記載,本厝出過文武舉人各1名、秀才7名,文化氛圍濃厚,在桂峰村影響較大。(見圖)

主體結構與文化內涵:

據傳,後門山大厝當年耗資一萬三千兩白銀,歷經十餘年所建。整個地基是建在陡峭的山邊上,石砌扶坡從山澗底開始砌築,高達30幾米,多達14層。主體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中堂、下堂、廂房,右側為附厝、左側為附厝、書齋、書樓、洗硯池及崖刻所組成()。四面用土石圍牆圈築。是厝主模仿官家府第結構而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正堂為二層,面闊五間,明間十分寬大,地面為三合土搗築,歷經幾百年仍堅固異常。大廳中植四柱,下墊八角花崗岩柱礎。因大廳寬大,起分散主梁受力作用,有別於其它建築,很有特色。正楣為朱色大門鑲龕,構建獨特。廳正棟柱雕刻五龍,鑲刻五福(蝠);造月梁底托為龍鳳,中柱枋雕有蝙蝠、菊花雀替。廳柱礎底為蓮瓣,鼓腹處鐫刻鴛鴦戲水、梅花鹿竹、荷花鴛鴦、鶴壽延齡等圖案。正廳上懸“國之屏翰”、“文魁”、“武魁”等匾,可惜在“文革”中被毀,只留下匾座。廳前廊邊置兩塊移動式屏風,中間團畫博古山水、八仙過海等畫。前廊牆裙木雕纏枝狀古龍,上窗為鏤空花窗,窗下方木雕雙獅戲球等。正堂與中堂結合處置一擋濺牆,左牆浮雕葫蘆、芭蕉圃扇與松鶴;右牆浮雕松鶴臘梅與書劍琴棋。其餘空間,繪有如意、卷草暈彩畫等。邊廂窗花均為古“壽”字,佐以纏枝花卉,構圖別具一格。

中堂

為厝主接待普通賓客之處,中為客廳,中柱樑架上雕有古龍雀替。廳後邊置設三重門,正門平常關閉,逢重大紅白喜事才能打開,而日常只能從兩旁出入。明間與正堂相對小些,次間、梢間、盡間與廂房相連。下堂形制基本與中堂相符,所不同的是其右為邊廂,左邊為門頭仔,上雕雙菱、纏枝花雀替、錢紋、雙圈紋等木刻。門頭仔之下另設一石門亭,額題與對聯基本毀壞,只發現下聯“四迎送禮”幾字。

書齋

是桂峰明末清初建築的一大特色,幾乎每座古建築都有,並在書齋周圍配有池塘、花圃等,可見當時當地蔡氏家族對文化的重視。後門山的書樓、書齋和崖刻題字位於附厝之左約20米,中間浚有一方約30平方米的洗硯池。環境清幽,適合習文練武。雖然書樓已傾圯,書齋也已傾斜破敗。但濃厚的氛圍仍然依存。洗硯池右後側刻有“活源”,左後鐫有“蒸雲”崖刻(見圖)。書齋正廳壁上貼有很多當時考取功名的捷報,為此地又增添了幾分書香韻味和幾分優雅(見圖“”)。據記載,該厝子孫中考取舉人1名、貢生2名、秀才6名,真可謂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

6、後門嶺民居

位於村部左後側山邊,方向坐丁向巽(45度)。為二進制單檐穿斗式木構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後堂、廂房、二堂、門亭。左右為橫厝,左側建有華表山門。占地面積1026平方米,建築面積893.75平方米。始建年代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

主體建築和文化內涵:

該大厝的特殊之處在於二堂為主廳堂,廳寬近8米。高大宏偉,建築奇特。傳說厝主在建築該房時,聽說蕭公菩薩(保護神)不進有兩層的房屋,但台基已就,也不便再進行更改,放棄了建兩層房的主張。所以,才有該房二堂作為主廳堂之故。二堂正廳設正楣,後為神龕,祀祖宗之靈位,平常兩扇大門關閉,祭祀時開啟。正楣柱懸掛一副筒聯,上聯“大業帷修德”,下聯“敦綸在讀書”(見圖),歷經幾百年,至今仍光亮如新。二堂梁枋雕刻形意古龍,下有各類花卉雀替。

後堂

為雙層木建築,共分明、次、稍、盡間,進深兩間。廊外有橫厝,進深三間。正設垂帶踏跺,有11級落差。最特別之處是象服石往裡凹,深約0.5米,使踏跺的垂帶成懸空狀。天井全部用石板條鋪砌。天井兩側為雙開間廂房。窗花稍成簡單。前廊柱礎陰陽雕刻荷花仙鶴、蟾宮折桂、喜鵲登梅以及左男官女右侍等圖案。天井鑲鋪青石板,邊沿修成弧形,做工十分講究。

下堂

相對矮小,中廳木雕為古龍、蝙蝠及花卉。前右為廂房,左為門亭。左側距離正厝25米處,設一華表山門。額題“功績蘭水”四個行書大字,上書“丁卯年(1747)菊月”,下書“林慈題”。旁佐繪喜鵲登梅、夏荷秋菊等圖案。

7、後門田大厝:

後門田大厝位於村部右側山邊,方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為三進重檐歇山頂木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築以圍牆。始建年代為清鹹豐年間,約1850年左右,厝主蔡鴻釣為鹹豐庚申年例貢,其父為道光辛卯年歲貢生,爺爺為乾隆甲辰年秀才,太爺為乾隆太學,太公為康熙選貢,書香門第。從厝主起,五代行醫,只可惜醫術在建國後無人後繼。據載,因厝主在該房建築後期出現意外變故,地面部分還來不及裝修,迫使工程中斷,故留下一些缺憾。文革期間,懸掛在正廳的鎮宅古畫,用金水書寫的多幅木質對聯,古籍醫書,被燒毀,十分可惜。但是,就其藝術氛圍來說,不失為桂峰現有建築的佼佼者,在本省民居中也是獨樹一幟。特別是木刻藝術,工藝精湛,數量繁多,堪稱尤溪縣各類古建築之最。

主體建築和文化內涵:

正堂為二層木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正廳)寬大氣派,雕刻精美(見圖)。中正棟柱上為如意穿斗,下為五爪古龍,纏枝菊花為枋替。正楣設一神龕,整塊大額枋雕刻“雙壽”、“卷書”、萬蝠流雲等花卉圖案。廳左整塊大額枋雕刻龍捲草、琴書及人物故事;廳右整塊大額枋雕刻“壽”錢、屏風式卷書及人物故事。前廊明間內檐雕刻琴棋書畫和人物故事,出挑雕刻牡丹、壽桃、石榴、書劍等。前廊次間內檐雕刻清“太平通寶”錢幣、“圓壽”,外檐雕刻牡丹、龍紋圖案。左右大額枋和前廊內外檐木雕的內容大體相同。大廳地面與天井尚未進行裝修,稍顯凌亂。

前廊外牆裙

四扇分別雕有博古花瓶、琴棋書畫、八仙福(蝠)壽與飛禽走獸;窗花鏤空雕刻蟹、蝦、花瓶、琴書、博古、暗八仙等(見圖)。兩邊雕刻風格大致相同,內容有所變化。正堂前兩旁是廂房,在廂房走廊的額枋上雕刻是該厝的又一特色(見圖)。左廂房首枋正背雕刻內容為牡丹;二枋正背雕有雙鯉魚;三枋雕刻不老松;轉角昂上雕刻纏枝花卉。右廂房首枋正雕如意牡丹,背雕花籃;二枋正雕三魚戲水,背雕三魚;三枋正背雕刻木錦花;角雕纏枝牡丹。中堂後走廊內檐鏤雕菊花、桃花等。

中堂中設正楣

中楣邊木雕方天畫戟、斗象、箭壺、馬鞍、鐘磬等。中堂正棟柱浮雕如意穿斗、葫蘆寶瓶。中堂通廊內檐磨間為人物、松鶴,次間雕刻花瓶、麒麟等。內廊外枋串雕百花捲草,在桂峰古建築中為僅見,堪稱一絕。正堂的柱礎成鼓形狀,中堂柱礎為瓜瓣形,前廊的柱礎為方斗形。除外,還發現該厝的牆上張貼著的清代厝主蔡兆源等科舉考試的捷報多張。

古今文人達官對桂峰景致贊詠的詩詞繁多,最著名的卻是清文華殿大學士(清制:大學士滿、漢各二人,正一品,兼殿、閣及六部尚書銜)葛山蔡新所作《八景總詠》詩:“桂峰名勝良難數,去天不遠才尺五。金雞璀璨映朝曦,石筍崢嶸為砥柱。雲龍風虎各效靈,驤吼聲雄疇足伍。最愛泉流酒國春,故人清風堪相與。丹桂當秋拂袖香,環橋月色光如許。予游斯地能深憶,八景天然亘萬古”。

桂峰八景

“桂峰八景”(石筍擎天、金雞耀日、玉泉涌蜜、丹桂飄香、印橋皓月、酒座清風、雙際龍吟、三峽虎嘯)清新脫俗,婀娜多姿,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數百篇詩詞歌賦。

相關信息

桂峰村在2002年已被評為“福建歷史文化名村”,京福高速路就在村的山腳下穿過。一條修在半山腰上的蜿蜒起伏的水泥村道,是進入桂峰村的唯一通道。

百度地圖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