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膜性腸炎

偽膜性腸炎

偽膜性腸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是主要發生於結腸的急性黏膜壞死性炎症,並覆有偽膜。此病常見於套用抗生素治療之後,故為醫源性併發症。現已證實是由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difficile)的毒素引起。病情嚴重者可以致死。

基本信息

偽膜性腸炎偽膜性腸炎
偽膜性腸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是主要發生於結腸的急性黏膜壞死性炎症,並覆有偽膜。此病常見於套用抗生素治療之後,故為醫源性併發症。

現已證實是由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difficile)的毒素引起。病情嚴重者可以致死。

病因

偽膜性腸炎偽膜性腸炎
近年證實偽膜性腸炎患者糞中分離出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能產生具細胞毒作用的毒素(toxinB)和腸毒作用的毒素(toxinA),前者是偽膜性腸炎的重要致病因素。這些毒素均可使倉鼠發生致死性回盲腸炎。毒素可造成局部腸黏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組織缺血壞死,並刺激粘液分泌,與炎性細胞等形成偽膜。在健康人群的糞便中,難辨梭狀芽孢桿菌陽性率約5%,住院病人攜帶率約13%,無症狀的克隆病患者約8%。在50%新生兒及15%~40%的嬰兒糞中,雖可分離出此菌,甚至可有毒素產生,但並無致病作用。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為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菌,約6~8×0.5μm,芽孢較大,呈卵圓形,位於菌體頂端。動物實驗中,乳酸桿菌可降低本菌的毒力,另其他梭狀芽孢桿菌可使其毒力加強。

廣譜抗生素套用之後,特別是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氨基苄青黴素、羥氨苄青黴素等的套用,抑制了腸道內的正常菌群,使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得以迅速繁殖並產生毒素而致病。本病也可發生於手術後,特別是胃腸道癌腫手術後,以及其他有嚴重疾病如腸梗阻、惡性腫瘤、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敗血症等患者,這些病例一般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極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療,機體的內環境發生變化,腸道菌群失調,有利於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繁殖而致病。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及其毒素為本病致病因素,但糞中毒素的效價高低與病情的輕重並不平行。由此說明該菌毒素並非影響疾病嚴重程度的唯一因素。

病理

偽膜性腸炎偽膜性腸炎
偽膜性腸炎主要發生在結腸,偶見於小腸等部位。病變腸腔擴張,腔內液體增加。病變腸黏膜的肉眼觀察,可見凝固性壞死,並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點狀黃白色偽膜,從數毫米至30毫米。嚴重者偽膜可融合成片,並可見到偽膜脫落的大、小裸露區。顯微鏡下可見偽膜系由纖維素、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粘蛋白及壞死細胞碎屑組成。黏膜固有層內有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重者腺體破壞斷裂、細胞壞死。黏膜下層因炎性滲出而增厚,伴血管擴張、充血及微血栓形成。壞死一般限於黏膜層,嚴重病例可向黏膜下層伸延,偶有累及腸壁全層導致腸穿孔。

Price和Davies將本病的黏膜病變分為3種:

①早期輕度病變顯示黏膜灶性壞死,固有層中性粒細胞及嗜酸粒細胞浸潤和纖維素滲出。

②較重度病變示有腺體破壞,周圍中性多形核細胞浸潤伴有典型火山樣隆起壞死病變,偽膜形成。以上兩者病變限於黏膜固有層淺表部位,間有正常黏膜。

③最嚴重病變為黏膜結構完全破壞,固有層廣泛波及,覆有厚的融合成片的偽膜。病變癒合後,偽膜脫落,偽膜下癒合的創面發紅,在偽膜脫落後10天左右,內鏡檢查可完全恢復正常。

臨床表現

偽膜性腸炎偽膜性腸炎
本病發病年齡多在50~59歲組,女性稍多於男性。起病大多急驟,病情輕者僅有輕度腹瀉,重者可呈暴髮型,病情進展迅速
偽膜性腸炎偽膜性腸炎
(一)腹瀉是最主要的症狀,多在套用抗生素的4~10天內,或在停藥後的1~2周內,或於手術後5~20天發生。腹瀉程度和次數不一,輕型病例,大便每日2~3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後自愈。重者有大量腹瀉,大便每日可30餘次之多,有時腹瀉可持續4~5周,少數病例可排出斑塊狀偽膜,血糞少見。

(二)腹痛為較多見的症狀。有時很劇烈,可伴腹脹、噁心、嘔吐,以致可被誤診為急腹症、手術吻合口漏等。

(三)毒血症表現包括心動過速、發熱、譫妄,以及定向障礙等表現。重者常發生低血壓、休克、嚴重脫水、電解質失平衡以及代謝性酸中毒、少尿,甚至急性功能不全。

診斷鑑別

偽膜性腸炎偽膜性腸炎
在使用抗生素期間或停用抗生素後短期內,特別是在套用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後,突然出現無紅細胞的粘液腹瀉;或腹部手術後病情反而惡化,並出現腹瀉時,應想到本病。通過乙狀結腸鏡檢查,見到偽膜及糞中細胞毒素測定陽性可迅速獲得診斷。

(一)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增多,多在10,000~20,000/mm3以上,甚至高達40,000/mm3或更高,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糞常規檢查無特異性改變,僅有白細胞,肉眼血便少見。有低白蛋白血症、電解質失平衡或酸鹼平衡失調。糞便細菌特殊條件下培養,多數病例可發現有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生長。糞內細胞毒素檢測有確診價值,將患者糞的濾液稀釋不同的倍數,置組織培養液中,觀察細胞毒作用,1∶100以上有診斷意義。污泥梭狀芽孢桿菌抗毒素中和試驗常陽性。

(二)內鏡檢查在高度懷疑本病時,應及時作內鏡檢查。本病常累及左半結腸,而直腸可無病變。乙狀結腸鏡檢查是重要的診斷手段之一。如病變在右半結腸,則需用纖維結腸鏡檢查。如在初期未發現典型病變者尚需重複進行。內鏡肉眼觀察:在早期或治療及時者,內鏡可無典型表現,腸黏膜可正常,或僅有輕度充血、水腫。嚴重者可見到黏膜脆性增強及明顯潰瘍形成,黏膜表面覆有黃白或黃綠色偽膜。

(三)X線檢查腹部平片可顯示腸麻痹或輕、中度腸擴張。鋇劑灌腸檢查可見腸壁增厚,顯著水腫,結腸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見到腸壁間有氣體,此徵象為部分腸壁壞死,結腸細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見到潰瘍或息肉樣病變表現。上述X線表現缺乏特異性,故診斷價值不大。空氣鋇劑對比灌腸檢查可提高診斷價值,但有腸穿孔的危險,應慎用。

本病應與潰瘍性結腸炎、結腸Crohn病、缺血性腸炎以及愛滋病結腸炎等相鑑別。

治療

偽膜性腸炎偽膜性腸炎

首先應立即中止使用所有抗菌藥物

有脫水、電解質失衡和酸中毒者,應及時靜脈補充足量的液體和鉀鹽等。補液量應根據失水程度決定,或口服葡萄糖鹽水補償氯化鈉的丟失,糾正電解質失衡及代謝性酸中毒。見休克症狀者,應及時補充血容量,可輸入血漿、白蛋白或全血。如有低血壓,可在補充血容量基礎上使用血管活性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短期小量套用,以改善毒血症症狀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對萬古黴素、不吸收的磺胺藥及滅滴靈很敏感。可用萬古黴素125~500mg,口服,每日4次,SG和PST1g口服,每日4次;滅滴靈每日1.2~1.5g,口服也靜脈用藥;或可用桿菌肽等,療程為7~14天。

此外,消膽胺能與毒素結合,減少毒素吸收,促進迴腸末端對膽鹽的吸收,以改善腹瀉症狀。服用方法為每日3次,每次2~4g。輕型病例停用抗生素後可自行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嚴重病例應人工恢復其腸道菌群,可口服乳酸桿菌製劑(如乳酶生)、維生素C、乳糖、蜂蜜、麥芽糖等扶植大腸桿菌;口服葉酸、複合維生素B、谷氨酸及維生素B12,以扶植腸球菌,亦可以健康成人糞濾液保留灌腸,引入正常菌群。

如為暴髮型病例,內科治療無效,而病變主要在結腸,或有顯著的腸梗阻、中毒性巨結腸時,可考慮進行結腸切除或改道性迴腸造口術。

偽膜性腸炎
偽膜性腸炎

中醫治療

1、濕熱下迫:
治法:清熱利濕解肌。
方藥:葛根芩連湯加味。生石膏18克,葛根、金銀花、杭白芍各12克,黃芩、甘草各9克,川黃連4.5克,全蠍、蜈蚣各3克。方中葛根解肌清熱,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藥。可加銀花、木通、車前子等,幫助清熱祛濕,使表里雙解,濕熱分消,泄瀉得止。若濕邪偏重,胃脘痞悶,渴不欲飲,苔膩,宜酌加藿香、佩蘭、厚朴。若熱邪偏重,發熱,口渴喜冷飲,苔黃厚,可選添連翹、梔子、馬齒莧。若伴有噁心嘔吐,可加竹茹、陳皮、半夏。
2、脾虛濕盛:
方藥:參苓白朮湯加味。人參2錢,炒白朮2錢,苡仁5錢,肉豆蔻1錢,炮姜8分,炙甘草5分,茯苓3錢,扁豆3錢(炒),陽春砂8分(沖),桔梗8分。方中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甘溫益氣,健脾養胃;山藥、扁豆、蓮肉補脾;砂仁和胃理氣;薏米理脾滲濕;桔梗載藥上行,宣肺利氣,借肺之布精而養全身。各藥合用,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兩和脾胃,則諸症自除。若濕重舌苔厚膩者,加藿香,厚朴、半夏以燥濕化濁;大便溏稀加肉桂、肉豆蔻以補火燠土。

預防及預後

預防:首先應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濫用抗生素,減少偽膜性腸炎的發病率,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的使用要有明確的目的,在取得預期的療效之後應及時停藥。對老年體弱手術者,尤其是進行腹腔和盆腔大手術後,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症病人,應儘量避免使用易於誘發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的抗生素。對必須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加強警惕,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減少發生嚴重的偽膜性腸炎。
要經常向醫務人員介紹有關偽膜性腸炎的發病動態,防止耐藥菌株的滋長。外源性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可能是醫院內的交叉感染,有人從醫院的地板、盥洗室的用具,以及護理偽膜性腸炎病人的工作人員的手和糞便中檢出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或其芽孢。所以對偽膜性腸炎病例要採取必要的隔離措施和環境消毒,防止通過房間、皮膚、醫療器械造成難辨性梭狀芽孢桿菌的交叉感染。
預後:本病若能得到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恢復,臨床症狀和體徵得到改善及消失,糞便中致病菌轉陰和毒素消失。若延誤診斷,未能較好的控制病因,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合併症則後果嚴重,死亡率可高達20%~30%。

消化系統疾病(二)

消化系統疾病一直是影響人類生存質量的主要疾病,特別是消化系統腫瘤更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醫學統計數據表明,屬於消化系統腫瘤的肝癌和胃癌長年來一直位於我國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消化系統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