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又稱假膜性腸炎,主要見於用阿莫西林、克林黴素或第 2、第 3代頭孢菌素治療之後。感染可無明顯危害 ,僅伴有輕度腹瀉 ,有些患者未經治療可自行痊癒。有的也可表現出嚴重臨床症狀 ,伴有發熱、大量腹瀉 ,結果導致體重降低 ,形成偽膜性結腸炎。特別危險的是發生中毒性巨結腸或敗血症。

(圖)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

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又稱假膜性腸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PMC)、手術後腸炎、抗生素腸炎等。該病常發生於大手術後及一引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廣譜抗生素,特別是口服潔黴素後,促使腸道菌群失調,難辨梭狀厭氧芽胞桿菌異常繁殖,產生黴素而引起腸道黏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在壞死的黏膜上形成假膜。該病發病急,有文獻報導,嚴重患者不經適當治療,病死率可達10%~40%。

簡介

疾病名稱: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
其他名稱:假膜性腸炎,手術後腸炎,抗生素腸炎
疾病編碼:ICD-9:008.416 ICD-10:A04.701
所屬部位:腹部,
所屬科室:普通外科,腹部外科,消化內科

疾病概述

過去,由於在本病患者的糞便和假膜中發現凝固酶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曾一度認為本病系廣譜抗生素所造成的腸道菌群失調,是金葡萄性腸炎的一種類型。目前認為,假膜性小腸結腸炎與金葡萄性腸道感染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而在假膜性腸炎中,金葡萄僅是一種伴隨菌,並不起致病作用。近年來,一些學者從本病患者的大便中分離到另一種梭狀芽胞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並證實其能產生一種可使腸黏膜壞死的外黴素,這種黴素可使動物致病,並在污泥梭狀芽胞桿菌的黴素中有交叉反應,故能被它的抗黴素所中和。廣譜抗生素,特別是氯潔黴素等的套用抑制了正常的腸道菌群,不知道什麼原因,抗生素的套用可使梭狀芽胞桿菌沒被抑制,反而促進其裂殖和合成致病;相反,萬古黴素和不吸收的磺胺類藥能有效地抑制梭狀芽胞桿菌。動物實驗套用萬古黴素可預防或治療潔黴素和氯潔黴素所致的假膜性腸炎,這更證明了難辨菌所產生的黴素可能是本病的真正致病因素。
但另一方面,假膜性腸炎還可發生於從未用過抗生素的患者,因機體的免疫-抗病機能低下,如腸道缺血、腸道菌群失調或術後及腸梗阻、白血病糖尿病慢性肺心病的患者,抵抗力下降使細菌易於繁殖生長並產生黴素而致病。也有人認為與腸道局部的Schwartzman反應有關,病變可發生於腸道的任何部位,以結腸和小腸炎主,病變廣泛而嚴重,呈節段性同時受累。由於細菌黴素在腸黏膜上產生局部反應造成小血管內凝血、血栓形成、血管壁壞死,從而導致腸黏膜的缺乏性損害。外黴素還刺激黏膜上皮細胞的CAMP系統而使水鈉分泌增加,加重腹瀉。黴素刺激黏膜分泌增加,混同炎性細胞、黏蛋白及纖維素等形成假膜。
大手術後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時,可能使機體的免疫-抗病機能低下,腸道瘀血或缺血、腸道菌群失調等原因有利於難辨菌的繁殖而致病。手術後發生本病時,腸腔內的氣體還能進入腸壁,而使病變加重。
本病的發病初期,假膜形成前,隱窩表淺上皮首先發生腫脹、變性,少數細胞脫落,間質水腫、嗜酸性液體滲出,可見輕度中性粒細胞浸潤和血管擴張,可有微血栓形成。若病變繼續進展,使更多的上皮細胞變性脫落,其基底膜破壞,病變間質向腸腔滲出纖維素,嗜酸性液體和炎細胞連同脫落的上皮細胞、黏液和壞死細胞碎片,形成初期的假膜,緊覆於隱窩開口處,使黏液和脫落上皮及滲出的炎性細胞不能排出,而導致隱窩擴張。隨著病情的進展,病變範圍擴大,則假膜也增多,大小不一,微有突起,有的呈點狀,有的融合成片狀,嚴重時整個腸段被假膜所覆蓋。假膜呈黃綠色或棕色,質軟而脆,剝離後裸露出潰瘍面。未融合的假膜之間還可見到正常水腫之黏膜,腸腔擴張,腔內液體增多。鏡下見假膜為纖維素、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黏蛋白以及壞死細胞碎片所組成。黏膜固有層內有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腺體因黏液排泄受阻而擴張並充滿黏液,有的甚至破裂。黏膜下層因炎症和黏液出而增厚,伴有血管擴張、充血及血栓形成。壞死一般限於黏膜層,有的向黏膜下伸展,偶有波及腸壁全層而導致腸穿孔。
本病在存活者的病例中所見,腸病變易恢復,其後僅留有小疤痕,罕見有腸萎縮而致腸狹窄者。

臨床表現

發病特點:發病急驟,一般發生在腹部大手術後並套用抗生素的患者。最早可出現在開始用藥後數小時至兩天之內。最晚可於停藥後3周內發病。一般在用藥4~6天出現。
腹痛、腹瀉:腹痛、腹瀉是主要症狀,有時腹痛很劇烈,似急腹症,噁心、腹脹、腹瀉。腹瀉可分兩型:一為大量綠色水樣便,可類似霍亂。另一型為黃綠色黏液便,每天3~4次,多至10餘次,量少,部分有血便。少數排出斑塊狀假膜,即所謂“管型假膜”或“結腸管型假膜”。腹瀉一般在停藥後5~8天即停止,個別可持續2~3周,甚至2個月。
全身症狀:有的患者每天便量在4000~5000ml,致使體液大量丟失,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再由細菌黴素和壞死組織黴素的吸收而致代謝性中毒。患者往往出現休克,此時可有少尿,甚至腎功能不全的表現。可引起毒血症,由於細菌黴素的吸收導致發燒,甚至高燒、心動過速、全身軟弱。部分患者有意識模糊,定向力障礙或嗜睡等。個別病例可發生中毒性休克,甚至產生中毒性巨結腸症、腸麻痹或腸穿孔。

醫技檢查

糞便檢查:糞便在顯微鏡下見膿細胞和白細胞增多,隱血試驗呈陽性。糞便塗片做革蘭染色,可發現陽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陰性桿菌減少。必要時做重複塗片檢查以觀察球、桿菌的比例變化。如有條件,可用雙酶梭狀芽胞桿菌抗黴素中和法測定糞便中有無難辨梭狀芽胞桿菌黴素的存在。不含細胞的糞便濾液在組織培養中產生的細胞黴素作用可由抗黴素來中和,可用以幫助確定診斷。
血液生化檢查:可見電解質紊亂,常有低鉀、低鈉及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要低於3%,細胞計數可高達20×109/L以上,且以中性細胞為主。
組織學檢查:黏膜上附著黏液、纖維素、壞死細胞及多核白細胞組成的假膜。腸黏膜的炎症區有壞死,黏膜深層無破壞,但固有層中有多核白細胞,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血管腔內有血栓形成。
肛門鏡、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直腸乙狀結腸有多發性隆起的斑片或融合為大片的灰綠色褐色假膜覆蓋黏膜面,是本病的主要徵象。嚴重者互相混合。假膜鄰近的黏膜可呈水腫、充血,觸及易出血。也可見散在潰瘍。假膜性病變主要累及左側結腸或全結腸,少數累及回盲部。
X線檢查:腹部X線平片無特殊發現,可顯示腸麻痹或腸曲擴張,可見液平面,由於結腸水腫,可出現拇指樣印跡。偶爾可出現自發性巨結腸。鋇劑X線,在早期或輕型患者無特殊改變,晚期和重病者,可見結腸蠕動增快,黏膜增厚,腸曲痙攣、扭曲、黏膜潰瘍等。鋇劑灌腸常可使病情加重,故一般不主張施行。

治療原則

1.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提高治癒率和降低病死率極為重要。一旦確診,應立即停用原抗生素。
2.支持療法:注意休息。輸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糾正低蛋白血症。近年來,發現對外黴素所致的水瀉,可通過口服葡萄糖鹽水來補充氯化鈉的丟失,同時糾正酸中毒。
3.扶植腸道正常菌群抑制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生長:通常用正常人糞便5~10g,用200ml生理鹽水混勻,過濾後保留灌腸,每日1~2次,連續3~5天。亦可用含乳酸桿菌的牛乳灌腸或口服維生素C與維生素B族、葉酸、乳酶生、谷氨酸等。
4.藥物治療:萬古黴素和不吸收的磺胺類藥物,能有效的治療和預防實驗的田鼠假膜性腸炎和人類的假膜性腸炎,可使糞中難辨梭狀芽胞及其黴素迅速消失。因此,萬古黴素列為首選抗菌藥物。口服每次250~500mg,每日4次。磺胺類藥物如SG和PST,口服,每次1g,每日4支。。滅滴靈也能有效地治療假膜性腸炎,成人劑量每日1.5g,10~15日為1療程。滅滴靈雖然在上消化道迅速被吸收,但口服後仍能有效地對抗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在臨床上有使用價值。
近來有學者採用氣性壞疽梭狀芽胞桿菌多價抗黴素治療難辨梭狀芽胞感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方法:用50000U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中靜滴,1日2次。另外,還有採用高壓氧治療本病。
5.其他治療方法:試用解痙劑。個別報告對重症患者試用激素,必要時可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有的主張試用消膽胺。在腸道內發揮離子交換作用與梭狀芽胞桿菌結合後排出,並可促進迴腸末端對膽鹽的吸收,以改善腹瀉。口服4g,每6小時1次,連服5天。如有頑固性腹瀉伴有低蛋白血症和電解質紊亂或出現中毒性結腸擴張,必要時進行手術減壓,並行橫結腸造口術。忌用止瀉劑,以免誘發中毒性結腸擴張。對手術後嚴重營養不良者,可給予靜脈高營養滴注治療。
6.中醫中藥治療。

預防

大多數患者治療後可獲病痊癒。輕症患者,有的可以自愈。極個別患者經治療有好轉,但可再度發生腹瀉。重症者尤其是高齡腸手術後患者,病死率可達50%~70%。近年來由於及時診斷和治療,病死率已降到30%以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