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梭菌

艱難梭菌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diff)又稱艱難梭菌,屬厭氧性細菌,一般寄生在人的腸道內。如果過度服用服用某些抗生素,艱難梭菌的菌群生長速度加快,影響腸道中其他細菌,引發炎症。艱難梭菌屬厭氧性細菌。厭氧性細菌是指那些在無氧條件下要比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好的細菌,而人的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艱難梭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生境中,如土壤、乾草、沙、一些大型動物(牛、驢和馬)的糞便,及狗、貓、齧齒動物和人的糞便,除此之外還大量存在於水和動物的腸道中嬰兒的糞便中常含有艱難梭菌,為新生兒腸道中正常菌群,大約50%12月齡嬰兒的腸道中有艱難梭菌,2歲以上兒童的帶菌率大約為3%,但此菌在健康成人中出現頻率較低,無症狀帶菌的成人在瑞典是1.9%,在日本為15.4%。

基本信息

簡介

艱難梭菌艱難梭菌

艱難梭菌屬厭氧性細菌。厭氧性細菌是指那些在無氧條件下要比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好的細菌,而人的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艱難梭菌是梭菌屬的一個成員。梭菌屬成員很多,可分為幾個群,其中有幾個成員對人是致病性的。最著名的有產氣莢膜梭菌、破傷風梭菌和肉毒梭菌。產氣莢膜梭菌可引起傷口氣性壞疽、食物中毒、肌肉壞死、梭菌蜂窩織炎等,破傷風梭菌可引起破傷風,肉毒梭菌可引起肉毒中毒。肉毒中毒的典型臨床特徵是急性弛緩麻痹,先從雙側顱神經阻礙開始,包括面部、頭顱和咽部的肌肉,然後對稱性下降,包括喉部和肢體肌肉。由於舌或咽部肌癱瘓可引起的呼吸困難,隔膜和肋部的癱瘓可能引起死亡。產氣莢膜梭菌是一種常見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

生物學性狀

為革蘭陽性粗長桿菌,有鞭毛,次極端有卵圓形芽胞。芽胞可在外環境存活數周至數月,分離困難,需要特殊培養基。微生物學檢查:由於本菌的分離培養困難,所以在臨床上一般不採用分離培養病原菌的方法,可通過臨床表現及細胞毒素試驗陽性檢測來進行診斷。在CCFA平板上的菌落,黃色,粗糙型,脂酶,卵磷脂酶陰性。在紫外線照射下呈黃綠色螢光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

臨床意義

艱難梭菌艱難梭菌

本菌可產生A、B兩種毒素,毒素A為腸毒素,可使腸壁出現炎症,細胞侵潤,腸壁通透性增加,出血及壞死。毒素B為細胞毒素,損害細胞骨架,致細胞固縮壞死,直接損傷腸壁細胞,因而導致腹瀉及假膜形成。本菌感染與大量使用抗生素有關,如阿莫西林、頭孢菌素和克林黴素等,其中以克林黴素尤為常見。艱難梭菌所致偽膜性腸炎,病人表現為發熱、糞便呈水樣,其中可出現大量白細胞,重症患者的水樣便中可出現地圖樣或斑片狀假膜。這些症狀一般可在使用有關抗生素一周后突然出現。 治療原則及時調整或停止相關抗生素的使用,尤其是那些廣譜抗生素。可以用萬古黴素加甲硝唑進行抗感染治療。

簡述

艱難梭菌艱難梭菌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梭菌屬的一種專性厭氧菌,對

氧十分敏感,很難分離培養,故得名。發現於1935年,但直到1977年發現本菌與臨床長期使用某些抗生素(氨苄青黴素、頭孢黴素、紅黴素、氯林可黴素等)引起的偽膜性腸炎有關,方被重視。

艱難梭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生境中,如土壤、乾草、沙、一些大型動物(牛、驢和馬)的糞便,及狗、貓、齧齒動物和人的糞便,除此之外還大量存在於水和動物的腸道中嬰兒的糞便中常含有艱難梭菌,為新生兒腸道中正常菌群,大約50%12月齡嬰兒的腸道中有艱難梭菌,2歲以上兒童的帶菌率大約為3%,但此菌在健康成人中出現頻率較低,無症狀帶菌的成人在瑞典是1.9%,在日本為15.4%。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染色

粗長桿菌,大小(1.3~1.6)μm*(3.6~6.4)μm,能運動或不能運動,運動性菌株為周毛菌。芽胞為卵圓形,位於菌體次極端,無莢膜,革蘭染色陽性,但培養2天后有轉為革蘭陰性的趨向。

培養特性

本菌為嚴格的專性厭氧菌,用常規的厭氧培養法不易生長。生長溫度為25℃~45℃,而最適溫度為30℃~37℃。在血瓊脂、牛心腦浸液瓊脂及CCFA等平板,經48小時培養後,菌落的直徑3~5mm,圓形,略凸起,白色或淡黃色、不透明、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在血平板上不溶血,在卵黃瓊脂平板上不形成乳濁環。CCFA平板上生長的菌落在紫外線照射下可見黃綠色螢光。本菌經肉湯培養2天以上,菌體有溶融現象。

耐藥性

本菌對氨苄西林、頭孢菌素、林可黴素、克林黴素、紅黴素、四環素耐藥。長期使用這些抗生素,尤其是克林黴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調,使耐藥的艱難梭菌被藥物選擇出後大量繁殖而致病,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引起的疾病

艱難梭菌艱難梭菌

1. 偽膜性腸炎(pseudomenbranous colitis,PMC):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伴有全身中毒症狀,症狀突然開始,並伴隨血壓低,嚴重時能致死。通常還伴有發燒,白細胞增多,之後可導致死亡,是很嚴重的一類疾病。

2.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 在體內的潛伏期為5-10天,之後導致大量的棕色或水狀腹瀉,持續1周左右。

除上述疾病外,艱難梭菌尚可引起腎盂腎炎、腦膜炎、腹腔及陰道感染、菌血症和氣性壞疽等。近年來該菌已成為醫院內感染的病原菌之一,日益被人們所重視。

發病機理

艱難梭菌是由於服用抗生素後,打破了腸內菌群的平衡,從而導致艱難梭菌累計了大量的數量,產生大量的外毒素A和B。外毒素A由腸道毒素和細胞毒素組成。外毒素可綁定黏膜細胞從而導致出血。而外毒素B是一種細胞毒素,在體內外毒素B不能與黏膜細胞直接綁定,因為外毒素B只能與破壞的細胞綁定,導致更大的破壞。大多數艱難梭菌種屬都產生這兩種毒素,從而在不同時期產生不同的作用,在初期外毒素A首先與黏膜細胞綁定,造成初級的破壞,然後外毒素B進而發揮更大的破壞。

傳播途徑

艱難梭菌是主要的院內腹瀉的代表,其中通過手,器材和染菌雜物傳播。其孢子可在環境中倖存幾年。環境的檢測中通常可檢測出艱難梭菌。

感染與抗生素

艱難梭菌往往感染住院病人,並在體內定植。一次研究發現,399個患者入院時檢測不到艱難梭菌,21%在住院期間發生了艱難梭菌腹瀉。所有的抗生素及一些化療藥物與艱難梭菌引起的腹瀉或假膜狀結腸炎有關,最常見的是氨苄青黴素、克林達黴素和頭孢菌素。可見,抗生素使用不當與艱難梭菌腹瀉密切相關,也是住院病人最常見的腸道感染的病因。

診斷

膠乳(凝集)試驗(latex test):

膠乳綁定抗體後,加入過濾後的糞便濾液,觀察起凝集結果。

掃描試驗(screening test):

測試普通抗原後,跟隨其他特定試驗。病人的病史是重要的參考標準。

測試普通抗原可以測定產生毒素的艱難梭菌和不產生毒素的梭菌,也是診斷假膜性腸炎(PMC),抗生素相關腹瀉(AAD) 的方法。確定仍需其他特定的方法。

艱難梭菌艱難梭菌

通常在培養基中加入環絲氨酸,頭孢西丁和果糖,以避免其他厭氧菌的混入和替他細菌的表現,48小時後,觀察其形狀。最大的特點是產生臭氣。 如果培養後的細菌有此特點,則可能是產生毒素的艱難梭菌和不產生毒素的梭菌,也是診斷假膜性腸炎(PMC),抗生素相關腹瀉(AAD) 的方法。確定仍需其他特定的方法。

毒素檢測:

是“金標準”。產毒素培養是檢測艱難梭菌分離菌株的毒素產生情況,並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相當的特異性。但其配套的設備相對昂貴,並且要求細胞培養設備,以及熟練的技能才能得到好的結果。

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

是敏感性極高的鑑定方法,由於其設備昂貴則不作為基礎檢測。優點為敏感和特異性高,得到結果的時間短。

治療

由於艱難梭菌導致的院內腹瀉,如:假膜性腸炎(PMC)和抗生素相關腹瀉(AAD)主要是由於服用的抗生素破環腸內菌群的平衡,使其艱難梭菌大量產生造成。所以撤銷或改變目前服用的抗生素是基本的做法。

美國每年有1.4萬人因感染“艱難梭菌”死亡。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是嘔吐和腹瀉。由於抗生素耐藥問題越發嚴重,這種腸道感染也變得更加難治和容易復發。移植健康人糞便中的腸道菌群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療方法。

防治

預防本病的關鍵在於合理使用抗生素,但不要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抗生素。

避免與病人直接接觸,戴手套,合理的處理病人的糞便以及其他病人使用過的污染物也是必要的預防手段。

艱難梭菌的大多數菌株在體外對許多抗生素敏感,包括青黴素、四環素和喹喏酮類。但對由該菌引起的腸道病通常仍採用口服萬古黴素或滅滴靈治療。對於不能耐受口服抗生素治療的病人可採用腸道注射給藥。

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已經使腸道艱難梭菌具有了的耐藥性。近年來,不斷有報導醫院內暴發艱難梭菌。2005年因感染艱難梭菌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是1997年的兩倍。通常情況下,醫用酒精都不能殺滅艱難梭菌。以前抗生素是艱難梭菌的剋星,但隨著濫用抗生素的日益普遍,艱難梭菌對抗生素也產生了的耐藥性,感染艱難梭菌而導致的死亡率越來越高。研究人員呼籲,人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飯前便後是用肥皂洗手,普通感冒不要亂服抗生素。

六步驟預防感染

1.謹慎套用和使用抗生素。大約50%的抗生素有不需要的、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風險提高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的感染。

2.檢測病人,當正在或幾月內套用抗生素的病人出現腹瀉症狀,應進行艱難梭菌檢測。

3.立即隔離艱難梭菌感染病人。

4.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病人需戴手套和穿防護服,即使是短期訪問。洗手可能是不充分的,洗手液不能殺死艱難梭菌,

5.當治療過艱難梭菌感染病人後,用漂白劑或者其他環保局許可的消毒劑清潔室內表面。

6.當一個艱難梭菌病人轉移,通知新設施。

病人注意事項

1.服用抗生素需由醫生開處方。抗生素可以救命的藥物。

2.告訴你的醫生,如果你使用抗生素,並且腹瀉幾個月。

3.用過盥洗室之後洗手。

4.如果你有腹瀉,嘗試使用一套單獨盥洗室,或者可以肯定是乾淨的,雖然腹瀉病人曾經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