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村[浙江省長興縣長橋鄉下轄村]

白米村[浙江省長興縣長橋鄉下轄村]

白米村姚家為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姚故里。白米坎古名白泥勘,後雅化為白米坎。村委會駐地上泗,上泗原有一座上寺廟,以廟名為村名,因“寺”與“泗”諧音,後別寫為上泗。據清《長興縣誌》載:“上寺村屬尚吳區第十二圖三十五莊,距城十四里。”上泗位於白米村中心,地處交通樞紐。宣杭鐵路、長興港穿村而過,杭蕪公路(318國道)、杭牛鐵路和公路位於村南、北兩側。50年代初,白米村屬夾塘鄉六村;1956年為夾塘鄉第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白米大隊,屬合溪人民公社夾塘鄉管理區;1962年屬長橋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白米村,隸屬長橋鄉。1992年有257戶人家,1190人。

基本信息

農業

白米村村況 白米村村況

白米村屬平原地區,土質大多為汀煞白土,原糧食產量 很低。1956年,全縣大面積改造汀煞白土,白米村1614畝耕地逐步熟化,主要種植水稻、油菜、麥類等農作物,兼營畜牧、蠶桑、漁業。

但在合溪新港、長興港開挖之前,方山之水注入白阜公社諸水系,流經白米村,因白米村地勢低凹常發生水災。時有“五年四倒,討飯無門坎”,“白米村上無白米”之說。

1971年初,中共長興縣委決定開挖合溪新港,縣委書記王耀亭組織全縣32個公社,10萬餘勞力,經兩個多月苦戰,開挖了合溪新港,全長14.25公里,從白米下游的小浦直入太湖,減輕了長興港的流量。

1975年12月,又發動全縣,重新拓寬長興港。這兩條港的開挖,徹底根治了長興縣中部的水患,使白米村成了“魚米之鄉”。糧食畝產每年穩定在1100斤左右,人均用糧900斤。全村水面101畝,年產鮮魚30餘噸。

農業數據

向以種植稻、麥為主。但1949年前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糧食畝產僅300斤上下。1949年後,經過生產關係變革,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旱澇保收面積擴大,產量逐步提高。70年代糧食畝產超500公斤。1992年,有水田1800畝,旱地1100畝,種植糧食作物1500畝,總產862噸,平均畝產566公斤。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在種好糧食作物的同時,大力開展多種經營。

上山開發山坡,栽植竹木、柑桔、茶葉、桃、梅、李,僅1992年開發蛙蟆吊一片荒山500畝,種上杉木和國外松20萬株;下海養殖蟶子、蚶子、泥螺,捕撈蛤蜊、魚蝦、苔菜;池塘養殖鰱魚、鯉魚、鯿魚;旱地種植西瓜、黃瓜、葡萄、蔬菜;家庭養豬、羊、雞、鵝、鴨等,全村經濟獲得全面發展。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西瓜、柑桔為大宗。1 987-1992年,全村投售棉花1860噸、油菜籽240噸,市銷西瓜3927噸、柑桔1500噸、青梅80噸、金塘李80噸、蔬菜150噸、生豬2100頭、雞18000隻、鵝13000隻、鴨6000隻、淡水魚100噸、蟶子80噸,還有部分青蟹、泥螺、河蝦等。1992年,全村農業總產值255.9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90.22萬元,占35%。

發展

白米村石灰廠 白米村石灰廠

1984年6月,白米村依靠交通優勢和小浦、煤山石灰石的資源優勢,籌辦了石灰廠。3年時間創產值262萬元,利稅38萬元。至此,白米工業村初步形成,步入發展階段,工業總產值、利稅分別穩定在300萬元和30萬元。由於村工業經濟發展較快,王國勤被選拔到鄉工業辦公室任經理,後又任長橋鄉鄉長。

挫折

1987年,由於工作上的決策失誤,造成12萬元產品積壓,全村經濟一度陷入低谷。1988~1990年,全村只有石灰廠有點利潤,其餘企業嚴重虧損,瀕臨倒閉,全村共虧損20多萬元。新上任的支部書記周躍連,帶領25名黨員,團結村、企業領導班子,共度難關。穩定石灰廠班子,祖金苟繼續擔任廠長。同時,及時調整耐火廠、化工廠廠長。大膽啟用年僅20歲的大專畢業生(有2年多辦廠經驗)姚紀南,出任耐火廠廠長,選拔孫桂祥任化工廠廠長。新廠長上任後,抓技改,促壓庫產品銷售,把好原料進廠、加料、進倉、銷售4個關,實行責任到人,保證產品質量,從而使企業開始扭虧為盈。1991年,村集體工業產值回升到320萬元,利潤30萬元,全村的工業經濟逐步走出低谷。

工業方面

白米村辦企業始於1978年。任大隊會計的王國勤,村民的支持下,自動辭去會計職務,興辦第一家企業--白米村耐火廠,靠3000元投資開始起步,1979年建成投產後,當年創產值18.3萬元,利潤6.6萬元。1981年耐火廠面臨產值、利潤下降趨勢,及時採取措施:一抓技術改造。各方籌措資金,擴建廠房1300多平方米,擴建3座窯(計108立方米)和1座烘坯房,辦起陶土熟料加工車間,購置300噸壓機1台,5噸汽車1輛。同時不斷開發新產品,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二是起用能人。1981年,廠長王國勤調任村黨支部書記,黨支部及時調整了廠長,聘請供銷員姚學文出任廠長,同時1人送電大學習,8人參加會計、供銷員函授學習,還培養出13名業務熟悉的供銷員,產值、利潤連續3年實現翻番。三是擴大規模,再上新項目。1983年,耐火廠供銷員在蕭山了解到泡化鹼供不應求的市場行情,經充分論證,投資8萬元,辦起了化工廠,當年創利9.7萬元。

新階段

1992年春季,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講話傳達後,村辦企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是年上半年投入80萬元搞技改,下半年又投入50多萬元,新辦一家樹脂廠,1993年竣工投產。1992年底,村辦有白米化工廠、石灰廠、耐火廠3家骨幹企業。集體工業產值達到583萬元,創稅利130萬元,固定資產達到320萬元,形成占地35畝、囊括5個企業的村經濟工業區。全村80%的勞動力從事工業。村民人均收入1709元,比1978年增10倍。80%以上農戶蓋起新樓房,31門程控電話裝進了村民家中。年均投入10萬元,用於修建道路、興修水利、建造學校、改造低壓線路等基本建設。村黨支部先後3次被榮獲“湖州市先進黨支部”稱號,4次被評為“長興縣先進黨支部”。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