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坊村[吉水縣燕坊村]

燕坊村[吉水縣燕坊村]
燕坊村[吉水縣燕坊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燕坊村,原名鄢家坊,位於吉水縣贛江西岸,距吉安市15公里,距吉水縣城約10公里,為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燕坊村現存明清贛派建築160餘處,包括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等建築。以及古樟、古楓、古井、古池塘等。

地理位置

燕坊村落 燕坊村落

村莊坐落於離贛江約2公里的台地上。滔滔江水自南而北流經燕坊,向西北而去,形成環抱之勢。燕坊村落

景觀 景觀

燕坊村在環抱的台地上,背山面水,與贛江東岸的大東山遙相呼應。她背靠後龍山 ,以抵擋冬季寒冷的西北來風;面朝贛江流水,迎接和煦的夏日涼風,享受舟楫、灌溉和養殖之便;村前開闊的原野,有朝陽之勢,便於獲得充足的日照;緩坡階地,既可避免淹澇之災,又可使村中居民獲得良好的視野,周圍的植樹,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村後約1公里長的樟樹群,形成天然屏障,既能氣,又能聚財,這樣一個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符合我國古代村落選址要求。這種選址,在現實生活中有其生態學價值。燕坊村,就是坐落於這樣一個“山環水抱必有氣”的有機生態環境中,她靜靜地屹立於贛江之濱,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歷史

燕坊古村,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南宋。據燕坊收藏清代光緒二十六年的《重修中本堂族譜序》記載,燕坊村先祖為一世祖榮泰公。“榮泰公來自湖南循州龍潭九典巷,行至吉水之折桂東鄉大北溪,見江山秀麗,水繞山環,是以居之。”榮泰祖生於唐天成丁亥年,歿於宋大中祥符壬子年,為吉水鄢姓基祖。傳至九世孫興達,便遷至本縣中鵠鄉水西五十四都渡頭村居住。有名蒼然公者,為榮泰祖下十一世,“見同都鄢坊江水澄清,遠山聳翠,知後必有昌大,吾門者愛卜居而遷於此,為鄢坊之基社。”於是,十一世孫蒼然成為了燕坊的開基祖。

人口

燕坊村 燕坊村

村莊現有160餘戶人家,600多人,村莊現有16 0餘戶人家,600多人,鄢、饒、王、劉、肖、郭、江、鄧八姓雜居,燕坊村自開基以來,以鄢姓居多。關於鄢姓的來源,《平陽鄢氏族譜序》載:乾隆二十四年,賜進士出身誥授文林郎知福建汀州府清流縣事范堂裴廷洛撰《鄢氏重修族譜序》云:“蓋鄢本軒轅之裔,自召公?]封燕,以國為姓。”又據《重修中本堂支譜序》載:“先世系軒轅後裔,代居涿州,帝胄二十五人中,鄢為其一。”至漢代,其後裔希巽“負奇才,有大志”,平匈奴有功,“封太原將軍,武掠之職於平陽,賜爵鄢陵侯,世守其地,燕之易鄢,實肇於此”。從以上記載得知,燕坊村鄢姓,本以國為姓,是為燕姓,後因功封鄢陵侯遂改姓鄢,燕鄢同音,故燕坊村又稱鄢家坊。

特點

村人極為重視門楣,紅石門楣分別雕飾人物故事、花卉獸禽,還依主人的情趣鏤刻了不同的書法對聯和橫披,橫披如“字水瀠洄”、“三槐第”、“青陽絢彩”、“秀毓山川”、“水繞山環”、“水木清華”等,宛如一座古代門楣展覽館。 一座民居或一座宗祠的門楣是一家或一族人的臉面。燕坊門楣的奢華裝飾,講述著一個村莊不凡的歷史。據載,古代燕坊人依贛水之便,常乘舟下長江至四川湖廣一帶經商,明末清初極盛時,有聞名於長江兩岸的鄢姓力誠經商號、饒姓寶興裕商號、王姓王世太商號。燕坊人在外相互團結,甘苦與共,返鄉則大興土木,竭盡奢華;捐官捐爵,以彰顯門庭。村里許多“大夫第”之類牌匾,便由此而來。

燕坊村在交通便利的贛江岸邊,這裡的村民,依仗水利之便,長期在外經商做生意,湖廣、四川、江浙一帶,經濟發達之地,有他們經商旅行的足跡,燕坊人在外接受了新的文化,然後帶回家鄉,用多年的積蓄,興土木、建宅第,請各地的工匠精雕細琢,建造出一棟棟、一排排造型各異的建築物,表現出濃郁的商業氛圍。這種因經商而致富的村落,沒有官宦之家的大氣,有的是經商之人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獨特個性。可以說,燕坊村是一座帶有商業特徵的古建博物館。

祠堂

基本含義

宗祠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首要的功能是祭祖,祭祖達到敬宗收族的目的,設家塾、修族譜等都是宗族通過宗祠完成的。按《禮記》規定庶民不允許設專門的廟,只能在家中祭祖。直到明朝,宗法制度進一步強化,朝廷才允許庶民建宗祠。到了清代,祠堂大量出現,分布在各地。村民都隸屬於一族或數族的血緣村落都建有宗祠或家廟。如今宗祠仍然有著一定的團結族人共聚議事或組織節日慶典等作用,同姓氏家庭仍然團結如故,不同姓氏之間仍然和睦相處,保持著善良淳樸的民風。

各類宗祠

在燕坊古村,鄢、王、饒三大姓均建有自己家族的祠堂。這些祠堂也成為燕坊最為重要的公共建築。

“三槐第”王氏宗祠 是燕坊規模最大的祠堂,為三進三開間。正門上書“三槐第”,兩側門上書“鸞翔”“鳳翥”,寓意吉祥如意,飛黃騰達。宗祠前有池塘,存蓄風水,池塘前有大照壁一座,長22米,高5米。“三槐第”的來歷有一段傳說。燕坊王氏始祖在山西太原割地為王,生有二子。其中一子痛恨當時官場腐敗,就種下三棵槐樹為誓,永不做官。其後代皆以“三槐第”為榮。在吉水縣葛山、阜田等地均有“三槐第”祠堂。

“大夫第”王氏房祠 原有三進,建築宏偉。牌坊門楣上書“大夫第”三字,遒勁有力。其最大的特色為頂部的蓮花座砌法,頗具佛教特色。

“一本堂”鄢氏宗祠 始建於宋末元初。兩旁為復初書舍和衡公書舍。為鄢氏一族最早興建的總祠。

“中本堂”鄢氏房祠 緊挨“一本堂”而建,為三開間。在正廳前有天井,正廳上題“中本堂”。整座房祠除明代的木柱(以兩頭收分為特徵)和一些清代的梁、枋等構件和木雕外,均為後代重建。

“開遠堂”饒氏宗祠 建築較為簡潔樸實,甚少修飾,其中幾根主要的木柱年代可追溯至元代。在其一側有饒氏的書院。

起源

燕坊古村 燕坊古村

燕坊村自鄢姓開基,並非聚族而居。據清乾隆二十四年《水西鄢坊支譜序》載,自蒼然公一世祖至三世祖鄢凱,生鄢大富,“大富乏嗣,一女適本村饒門之基祖”。從這裡可以看出,燕坊開基傳至第四代,即有外姓進駐,並與外姓饒氏通婚,鄢饒二姓自宋代始至今長期共存。其間,王姓也隨之遷入。從掌握的資料看,燕坊村以鄢姓開基最早。值得注意的是,在贛江流域,甚至中原一帶,我國古代先民一般是一姓一村,聚族而居,偶有外姓來往,因勢力小,而受排斥,最終背井離鄉而去。而燕坊村則不然,該村鄢饒王三姓共居,世代友好,互通婚姻,村民敦善行仁,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用勤勞和智慧建設他們共同的家園,這就使得燕坊有別於其他古村落。其中的奧秘,值得我們今天去研究和探索。

燕坊建村,約有800年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燕坊村民和能工巧匠,創造了精美的建築藝術,儘管今天已少見宋元明諸代建築實物,但現存的清代建築已讓我們流連忘返。燕坊村至今保留著102棟清代建築和13座牌坊。燕坊的建築,風格不一,各具特色,有獨家小院,也有豪門大戶,規模不同,造型各異,正是這種不同的作法,給燕坊的建築藝術增添了 迷人的色彩。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