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峪村[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下轄村]

桑峪村[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下轄村]
桑峪村[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發現古人類化石的桑峪村位於齋東堂北部,與靈水村毗鄰相望。村子坐落在四面環山的清水河盆地之中,歷史上面積較闊,有“九湖十八峪之說”。公元1271年或稍後一年建立。元末明初時桑峪村以成為當地普遍公認的地域名稱,明朝確定桑峪村為鄉級建制,明代初年已有660戶人家。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桑峪村出現了天主教堂,因信仰不同開始分村而治,即前桑峪和後桑峪。天主教堂就在後桑峪。 天主教堂為北京地區建立最早規模較大的一座教堂,是京西著名的教堂。

基本信息

簡介

教堂每年都有幾次大型的活動,尤其是聖誕節之日,活動很隆重許多記者都在此活動中報導和錄製當時的場景。1902年,“德露聖母山”建於教堂後面的小山上。高聳的白色塔尖在雄偉的大山烘托之下感人而壯觀。

歷史

明代之前,桑峪村曾叫"三遇村"。"三遇村"坐落於山谷之中,因村中有三條溝壑相連,三溝之水相匯為一而得名。明朝後期,桑樹茂密成林,鬱鬱蔥蔥,桑林包圍全村,桑椹成熟時節,紫紅的桑椹遍布村谷,食之不盡,久而久之"三遇村"演變成為"桑峪村"。

桑峪村以前曾有座台子,人稱"成子台",傳說是元代忽必烈專門養馬的"馬城"。又傳說元代張貫老人帶著三個兒子由山西遷到此地,同時張家表兄弟楊奔帶著哥四個也來此地生活,故有"三兄四弟"之說。由此種種說法證明,桑峪建村應在元代之前。

桑峪村 桑峪村

後來,蒙古族占據金國的燕京,勢力至華北,到建立大元國之前,仍沿襲金代的鄉、村地方行政制度。人戶多的村落名鄉,設"里正"管理本鄉事務;人戶少的叫村,設"主首"管事。

元初,桑峪地區生活50多戶居民。元朝至元七年(1271)或稍後一年桑峪社建立。元朝時期的"社"為地方村民互助組織,有別於鄉、村行政區劃。社長的任務為"勸導農桑","專一照管教勸本社之人,勸勤農業,不致惰廢"。但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社的職能和地位卻不可避免地取代鄉村,鄉村的重大事務,都由里正與社長共同磋商決定共同完成。元末明初時,"桑峪社"已成為當地普遍而公認的地域名稱。明朝確定桑峪社為鄉級建制,並實行里、甲編制,稱為桑峪社一圖至六圖。按一圖即一"里",編戶110戶計算,到明代初年,桑峪社已有660戶。

隨著西方宗教的東進,元統二年(1334),後桑峪出現了天主教堂。這也是桑峪村從此有了前後之分的源頭。後來,村民因為信仰不同開始分村而治,即前桑峪村和後桑峪村。1979年,兩村合為一村,統稱為桑峪村。但是人們似乎習慣了過去的稱法,至今還以前後相稱。

1928年民國時期,桑峪鄉隨齋堂全境屬河北省宛平縣第四區,後又改稱八區,區下設鄉,有桑峪鄉。新中國建立後,京西地區行政區劃重新調整。1952年9月1日,桑峪隨河北省宛平縣劃入北京市京西礦區。1958年5月,隨京西礦區改為門頭溝區至今。

20世紀90年代初,地質工作者在門頭溝區清水河流域的前桑峪村內的馬欄台地的地層中發現的一根人類骨化石,經專家鑑定,確認該化石屬晚更新世古人類化石,至今已有11萬年。專家學者們將以此骨為標誌的北京地區古人類定名為"前桑峪人"。由此,我們可以猜想,早在11萬年前,有一支"北京人"離開周口店,經西山峽谷溯永定河而上,向西遷移,進入清水河流域,在現在的桑峪村一帶找到了新的家園,並定居了下來。

"前桑峪人"的發現,解析了"北京人"的歷史蹤跡,見證了桑峪一帶曾經生活過的古人類與"北京人"一脈相傳。因此,桑峪在11萬年前的古老歷史中,便有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桑峪地區由此以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成為孕育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建築

桑峪村原有十二條胡同,兩個過街樓和一個村西邊的"官大門",如今官大門已不復存在,十二條古老的胡同大多已失去了往日的風貌。但一大一小的兩個過街樓和保存較好的幾條村巷仍能展現當年桑峪村的村落建構的格局,訴說昔日的輝煌。

桑峪村 桑峪村

【過街樓】

步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座古建築就是桑峪過街樓。桑峪過街樓為清代建築,民國二十二年(1933)重修,後又幾經修繕。過街樓坐北朝南,磚石結構,高6.5米,寬11.6米,進深7.5米。過街樓下辟有券洞,券洞高6米餘,寬4.6米,券洞上方嵌石額,前額曰"紫芝",後額曰"凝瑞"。城台上置殿堂,面闊3間,進深一間。其頂部已改建成琉璃瓦頂。過街樓的作用是保障安全,裝飾村口,供奉神像,保佑村莊。

【天主教堂】

桑峪村 桑峪村

早在元代的時候,天主教隨蒙古大軍傳至北京。當時,西方天主教士,以行醫為名,到桑峪一帶傳教,元統二年(1334)在後桑峪村修建了教堂,名為"耶穌聖心堂",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座教堂。那個時候,信教者發展到100餘人,屬天主教北京教區。明嘉靖十三年(1534)教堂進行重修,並擴建為五間,大門上方有匾,題額為"萬有真源",下款為"嘉靖十三年修建"。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6),教堂擴建到九間,青磚雕砌,結構精巧,建築精良堅固,教堂內還懸著兩口法國鍾,南牆間辟有尖拱落地大窗。整個建築具有歐洲哥德式建築風格。大門內的屏風門上有匾,上書"博愛為懷",下款為"光緒二十一年重建"。

後桑峪村的天主教堂,歷經擴建,現已從元朝的兩間教堂擴建為二層樓建築,成為京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這座教堂是1988年重建的,仍然保留著原有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去往聖母山的路石砌甬道盤轉曲折,意味著通往天堂之路的艱辛,在甬道上下方的起止點各立有一塊聖訓碑。路上沿途有十四個十字架,象徵著耶穌十四難。

建於1902年的"露德聖母山"到了1993年4月,這個有些破敗的聖母山得到重建。1999年再次重修。

【村中的古井 】

若自來水供水出問題時,此井仍可供水

【桑峪古道】

仍然較完好地保存於村後的崇山峻岭中,從軍響向北,經桑峪,走崖間嶺,上古道,通書字嶺、碣石、珠窩湖等地,多樣的地形造就古道的彌深。據說,這條古道存在於明朝之前,兩端連線著蒙古草原和北京城。這條幹線促使桑峪村的蠶絲遠銷他鄉,過路的軍旅客商帶來了齋堂川的商業繁華,出現了眾多店鋪,經營南來北往的商品。

探訪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遠近分布著30多座古村落。它們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這裡峰巒疊翠,溝谷縱橫,古道蜿蜒,是北京的醅屏障和交通要道;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名山薈萃,古剎錯落,飽含濃郁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