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堂鎮

齋堂鎮

齋堂鎮為北京市門頭溝區下轄鄉鎮,位於北京郊區-門頭溝區的西部永定河畔,總面積為392.4平方公里,人口17089人。齋堂鎮歷史悠遠、資源豐富,是門頭溝西部山區的發展中心,諸多人類文明在這裡交匯、融合,被稱為“京西歷史文化古鎮”。

基本信息

概況

齋堂鎮齋堂古鎮

齋堂鎮為門頭溝區轄鎮,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西部深山區,鎮政府駐地東齋堂村。該鎮東南距區政府駐地30多公里,東北與雁翅鎮相接,北部與河北省懷來縣毗鄰。西部是清水鎮,南部與房山區大安山鄉接壤,東南部與大台辦事處相連。下轄29個行政村,三個居委會,總面積為392.4平方公里,略呈長方形,共7786戶,1708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08人。

歷史

齋堂古稱“靈桂川”。齋堂村原是唐代古剎靈岳寺,供僧侶和香客吃齋的地方,因而得名齋堂。此地成村及建成後,仍一直沿用此名。

齋堂鎮依山控河,是北京西上塞外的交通要道,古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元代在這裡修建了要塞天津關;明代修建了沿河城和齋堂兩座戊守城池,以及12座敵台和隨山起伏的內長城;清代齊家莊巡檢司遷至齋堂城,沿河城設四品都司駐防,使齋堂鎮成為當時京西山區的政治和軍事中心。

齋堂鎮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象美麗發光的珍珠散布在鎮域內的各個村落。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京西靈水舉人村、東胡林人遺址和眾多文物古蹟讓齋堂具有了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自然地理

齋堂鎮齋堂鎮風景

齋堂鎮是西部地區的中心,地域廣闊,地形複雜,資源豐富,被稱為:“京西重鎮”。永定河、清水河穿境而過,109國道貫穿全境。

全鎮大多是山地淋溶褐土,植被有楊、柳、櫟、榆、桑等林木和荊條、秀線菊等灌叢。人工植被有松、柏、蘋果、核桃、杏等。

氣候屬溫帶季風型,氣溫低而多變,多風沙,夏季最高氣溫在37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75毫米,無霜期170天。

行政區劃

齋堂鎮原轄3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西齋堂居委會、東齋堂居委會、角樓居委會、西齋堂村、東齋堂村、馬欄村、火村、高鋪村、青龍澗村、黃嶺西村、雙石頭村、川底下村、柏峪村、牛站村、白虎頭村、新興村、向陽口村沿河城村王龍口村沿河口村龍門口村林字台村、西胡林村、東胡林村、軍響村、桑峪村、靈水村、法城村、楊家村、張家村、呂家村、楊家峪村)。

經濟狀況

全鎮有鎮辦企業20個,村辦企業56個,煤炭產業曾經是齋堂的主導產業,也促進了齋堂各項事業的發展,隨著國務院關井壓產政策的實施和煤炭資源的枯竭,齋堂鎮及時調整了產業結構,確定了以綜合開發、旅遊為經濟的發展的重點,培養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

齋堂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其中"東胡林人"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寒嶺關城、靈水村龍王廟戲台及“柏抱榆”、“柏抱桑”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唐朝的靈岳寺、明清古居山莊、沿河城敵台、土城門更是遠近聞名。後桑峪天主教堂是北京郊區建立最早,規模較大的一座教堂。

旅遊景區

齋堂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其中“東胡林人”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寒嶺關城、靈水村龍王廟戲台及“柏抱榆”、“柏抱桑”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唐朝的靈岳寺、明清古居山莊、沿河城敵台、土城門更是遠近聞名。後桑峪天主教堂是北京郊區建立最早,規模較大的一座教堂。

生態旅遊

齋堂鎮邊塞風光——黃草梁
1、野三坡: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古有“世外桃源”之稱,主要包括6個景區:百里峽拒馬河佛洞塔、白草畔原始森林、龍門峽金華山景區。 2、黃草梁

黃草梁風景區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北14公里,沿河城西。被譽為古道明珠,是京西古道上一個極好的旅遊驛站,與靈山百花山妙峰山遙遠相望。

3、雙龍峽

雙龍峽自然風景區是京西新開發的一個景區,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火村南2.5公里的青山翠谷中,景區水資源豐富,小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林木繁茂,動植物品種豐富多樣。整個景區植被覆蓋率達到95%。最高峰老龍窩海拔1646米,形成29米以上的大瀑布兩個,幾米以下的小瀑布近百個,天河、水潭、綠谷、紅岩組成一幅幅靚麗的美景。被喻為“小九寨”、“百瀑谷”。 4、靈山靈山自然風景區距京城122公里,其頂峰海拔2302米,是北京的第一峰。西與龍門森林公園毗鄰;東與龍門澗景區相連;南與109國道相通。由於其海拔高度所致,使靈山在方圓25平方公里內形成北京地區集斷層山、褶皺山為一體,奇峰峻俏、花卉無垠的自然風景區。

紅色旅遊

齋堂鎮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1、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座落在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一所普通的兩進四合院內,該館落成於1997年7月7日,是我國第一個農民發起舉辦的村級革命題材陳列館,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市首批命名的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北京市註冊的唯一一個村級博物館。挺進軍司令部是當時平西抗日鬥爭的軍事指揮中心。

2、宛平縣八年抗戰烈士紀念碑

1946年7月7日,宛平縣抗日民主政府為了紀念宛平抗戰烈士,在齋堂村修建了抗戰烈士紀念碑,是北京市最早修建的抗戰紀念碑,她不僅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北京市級德育教育基地。

3、平西抗日根據地齋堂川鬥爭史展館

平西抗日根據地齋堂川鬥爭史展館,設展於門頭溝區齋堂,是門頭溝區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面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而精心設計布置的展覽陳列。是有著光榮革命鬥爭傳統的門頭溝人民向社會奉獻出的珍貴的紅色記憶。是“走抗戰路,游齋堂川”紅色之旅的重點內容之一。

古村旅遊

齋堂鎮爨底下村

1、爨底下村

歷史上,這裡曾是北京通往陝、晉和口外的要塞,是兵家必爭之地,飛揚著八路軍打擊日寇,保衛家鄉的炮火硝煙。經歷了700年滄桑巨變的明清古蹟山莊——爨底下村,在2004年被國家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2、靈水村靈水村自古崇尚文化,追求名祿,更藉此地靈山秀水,人地肥,物產豐富,商貿發達之勢;自中國科舉制度盛行以來,靈水人不斷有人考取功名,據說此村共有22名舉人,2名進士。特別是“名舉”劉增廣、劉懋衡,官職四品,德行雙馨,影響了這方土地,由此產生了靈水村舉世駭俗的舉人文化。而今為旅遊發展的需要,所以冠名於靈水村“北京靈水舉人村”,村前所立影壁上村名就是全國著名的書法家楊再春老先生書寫。 3、“東胡林人”遺址
齋堂鎮靈水村
東胡林人”遺址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西側。該遺址的發現是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也讓世人更加意識到北京地區的遠古時代還有很多可探究的地方。遺址地處更新世馬蘭黃土台地間。

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1萬年,它是在1966年發現的。文化遺址內出土物品有人骨化石,經鑑定屬兩個成年男性和一個少年女性個體。在少女遺骸的頸部位置有用小螺殼串制的項鍊,腕部佩戴有牛脅骨製成的骨鐲。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審美意識已開始萌動,雖然這些在我們看來,都顯得粗糙,但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該處文化遺址,是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舊石器文化遺址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又因為發現於東胡林村,故被命名為“東胡林人”。

田園特產

特產有紅杏、大棗和蘋果。

紅杏

齋堂鎮火村紅杏
京西齋堂鎮火村台上的大紅杏,為光緒年間從山西引進。栽培中灌以山泉水,施以農家肥,科學剪枝,果樹健壯,適量疏果,合理負載。單果重量達35—40克。果形端正,色澤鮮艷,酸甜適宜,屬水果中佳品。

火村紅杏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火村,現已開發紅杏基地1000畝,成熟期在6月中、下旬火村紅杏因原產於門頭溝區齋堂鎮火村而得名。該品種生長旺盛,抗逆性強,栽培容易。杏果圓形,色澤鮮艷。果個整齊,平均單果重32—40克果實肉細多汁,纖維少,酸甜適口,香氣濃郁,風味極佳。紅杏採摘最佳時間在6月20日~7月15日

紅杏基地緊鄰雙龍峽景區,可坐小火車進峽谷,觀爆布(落差30米)、聆聽高山流水、划船垂釣、滑草滑沙、回歸自然放鬆心情。)娛樂項目有:划船、劃草、劃沙、騎馬、騎驢、山地機車等。)

考古發現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2014年4月,門頭溝齋堂鎮九龍頭地區發現了部分石磨棒、陶缽、小石鑿等器物及陶片等古代遺物,經考古專家初步鑑定,可能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000年。這些遺物是門頭溝永定河文化研究會考察小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偶然發現的。他們在齋堂鎮九龍頭村馬蘭黃土台採集到一些石磨棒、陶缽、小石鑿、火燒土、陶片、炭屑、煤屑等疑似古代遺物。其中,陶缽和石磨棒保存得比較完整,說明該地區可能存在古人類活動的跡象。

考察小組對這些古代遺物進行測量,石磨棒質地為灰白色細砂岩,長28cm,寬5.8cm,形狀呈長扁圓形,底面扁平,而且經過了磨製。另外,出土的陶缽內還有土壤、炭屑、灰燼和小石鑿,呈橢圓形,從殘面觀察,陶胎內泛紅色。在挖掘的過程中,考察小組還在陶缽和石磨棒附近發現一些類似陶勺、小石鑿的古代遺物。考古專家初步鑑定指出,這些古代遺物可能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於昌平雪山遺址三期,距今大約4000年。其中,採集的陶片有一部分疑為商周時期遺物,有兩件較小的陶器較為罕見,可能是與其他器物連體的複合陶器。

門頭溝區行政區劃

門頭溝區轄4個街道、1個地區、8個鎮,區政府駐大峪街道。
街道大峪街道 | 城子街道 | 東辛房街道 | 大台街道
地區王平地區
潭柘寺鎮 | 永定鎮 | 龍泉鎮 | 軍莊鎮 | 雁翅鎮 | 齋堂鎮 | 清水鎮 | 妙峰山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