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塘村[浙江省德清縣士林鎮轄村]

新塘村[浙江省德清縣士林鎮轄村]

新塘村宋代屬永寧鄉,清康熙年間置新塘鄉。1946年夏,與白彪鄉合併為永凝鄉。1958年成立新市人民公社,屬水北管理區。1961年改為士林公社水北大隊。1983年分設水北、王公郎、章家墩、徐家墩、查介壩5個行政村。1992年1月,徐家墩、章家墩、查家壩3村合併,建立新塘村。下設15個村民小組,有555戶,2366人。水田1887畝,桑地915畝,內塘270畝。是個以種植水稻為主,蠶桑、漁業、畜牧為輔的多種經營地區。

基本信息

新塘村位於湖州市德清縣東部士林鎮南境。東與勾里鄉毗鄰,南和下舍鎮接壤。境內河流成網,塘漾棋布,主要有三角漾、六里漾、荷葉浦漾、西盪港漾等。縱橫交織的水面,割裂出諸多大小不等的墩汀,形成極有特色的江南水鄉村。

聞名一方的"進士村"

新塘村自古以來文化教育發達。明朝初期創建永寧書院。明、清兩代都有私塾。許多老塾師能教授《綱鑑易知錄》、《資治通鑑》、《呂氏春秋》、《左傳》等典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後,辦起初級國小。新塘官宦、良吏、鄉賢之多,聞名全縣。顯著者有梁天監年間(502~519)沈悅;明洪武、永樂年間(1368~1424)舉人孫聰,成化年間(1465~1487)進士徐紹濱及其子孫徐尚勛、徐尚介、徐倬、徐元正、徐以升、徐開原,正德年間(1506~1521)舉人沈文源及天啟七年(1627)舉人沈述裘,以及清乾隆年間(1736~1795)"榜眼"徐天柱等。舊志有新塘徐氏"六世清聲冠鳳池","宇內榮之"的記載。

民國時期,雖然創辦了保國民學校,但由於日本侵略軍侵略,人民生活窮苦,上學人數驟減。

1949年後,人民政府重視教育,採取民辦公助方法,在大力發展國小教育的同時,還舉辦速成識字班和掃盲班。原徐家墩、章家墩、查家壩3個村均有國小,共有師生100多人。1991年,村投資25萬元,新建占地3000平方米,有10間教室,可容納學生350人的新塘村完全國小。經過多年的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全村已為大中專院校輸送了15名學生。這些大中專學生畢業後分別在多條戰線上成為振興科技和發展經濟的骨幹力量。如章慶松,1980年就讀於東北工學院(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在國家計委有色處任副處長,現為國家黃金管理局進出口部副主任。沈建中,1984年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分配至廣東省中山威力集團公司所屬威力塑膠廠任工程師。其他10餘名大中專學生也分別在省市縣公安、科技、文衛等戰線上成為業務骨幹。

正在前進的新農村

新塘村村辦企業逐漸發展壯大。3個村合併前,徐家墩只有1家預製廠,年利潤1萬元左右;章家墩1家鋸板廠,年獲利僅6000多元;查家壩村1家預製廠,年獲利只有6000元。1984年5月,投資40萬元,3個村聯合創辦德清縣士林印染廠。廠區占地面積1895平方米。擁有印花台板240米,一噸鍋爐1台,50千瓦發電機1台,染色、感光、棚框、製漿機各1台,整理車、整箱各1台,水洗、煉白池各3隻。1985年產值370.63萬元,利稅33萬元。1988年12月,章家墩村主任兼廠長章林松(現任新塘村黨總支書記)勇於創新,大膽改革,首次在士林鎮鄉村企業中實行股份制,先後在廠內吸收股東132股,股金總數13.2萬元,增強了職工的凝聚力。同時從外地聘請技術人員15名,加強企業管理,不斷增加投資,使總投資達350萬元。1992年,廠房擴大到8000平方米,擁有印花、煉染、準備、後處理等4個車間12條流水線,職工從1984年的125人增加到320人。生產項目從原來的印花,擴大到真絲煉白、真絲印花、合成纖維膠織印花等項目。1992年產值達3800萬元,創利稅104萬元。自1988~1992年連續5年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1990年被評為市級先進企業。1990~1992年3次被評為浙江省特級信用企業。1992年7月,投資200萬元,興建生化廠,計畫1993年3月底投產。建成後,年生產L蘋果酸食品添加劑300噸。全村有村辦場、廠共9家,1992年工業總產值達3900萬元。

村辦企業的發展,為農業生產增加投入,促進農副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91年以來,農業投入資金14萬元,先後興修了"三面光"渠道2000米,新建排灌機埠5座,架設了農用標準化線路。1992年糧食總產量達145.2萬公斤,油菜籽達5.4萬公斤,蠶繭10.2萬公斤,淡水魚10.15萬公斤。工農業總產值達4424萬元,人均收入1350元。

村黨總支、村委會還引導村民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戶發展第三產業,把農業推向市場。1992年有種植葡萄專業戶21家,有106戶加工糧食,投向市場。其中西王組1戶村民,5個月內收入就達萬元。此外,還有牛蛙養殖戶、養鴨專業戶。90%以上的戶蓋起了新式的二層、三層樓房。村民添置了電視機、洗衣機、錄音機、腳踏車、機車等。

1991年,村投資10萬元,修建了村至各組的水泥路500米,建造橋樑4座。1992年出資5萬元,用於植樹和四旁綠化。1983年起,先後投資15萬元,興建了5座自來水塔,使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對各戶實行了長效還本的家庭財產保險和合作醫療。1986年開始,在與勾里、下舍鄉(鎮)接壤,村民交往頻繁的地段,辟出3000平方米,建立了一個擁有飲食、理髮、縫紉、修理、農資、五金、百貨、副食等門類的30間店面的綜合市場。同時,設立信用服務部、合作醫療保健站和文化分站。在文化分站內,購置、訂閱圖書報刊,添置錄像機、電視機等設備,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村黨支部堅持對村民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路線教育、普法宣傳,認真做好計畫生育工作。全村開展以"尊老愛幼,遵紀守法,團結互助,勤勞致富,和睦家庭"為主要內容的評"三戶"、樹新風活動。現全村已有文明戶11家,五好家庭103家,遵紀守法戶441家。1984年殯葬改革以來,火化率達100%。村區已形成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尊老愛幼、遵紀守法、團結互助等良好風氣。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