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腺鱗癌

外陰腺鱗癌

外陰腺鱗癌有人稱之為假腺鱗癌,為雙向分化的上皮性癌。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可有瘙癢,皮膚破潰占少數,可見潰瘍形成。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拼音 :
wàiyīnxiànlínái
疾病別名:
假腺鱗癌
疾病代碼 :
ICD:C51
疾病分類:
婦產科

疾病描述

外陰腺鱗癌有人稱之為假腺鱗癌,為雙向分化的上皮性癌,電鏡檢查可見到鱗形細胞癌和腺癌成分及中間形成分,其預後似比一般鱗癌差。

症狀體徵

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可有瘙癢,皮膚破潰占少數,可見潰瘍形成。外陰腺鱗癌就診時間較晚。

疾病病因

已發現腺鱗癌內有HPV(人類乳頭瘤病毒)的DNA。提示外陰腺鱗癌與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相關。

病理生理

癌腫含有鱗形細胞癌和腺癌成分,即雙向分化的上皮性癌。它來源於前庭大腺或一穴肛胚胎性組織。鏡下見鱗形上皮癌和腺上皮癌的細胞以及尚處於兩者之間的中間型。鱗形上皮癌細胞可為分化低的梭形細胞。腺上皮細胞含有黏液,PAS和黏液卡紅反應陽性。電鏡下可見部分細胞含糖原;部分有微絨毛的細胞含黏液泡。鏡下除鱗、腺成分外尚有移行細胞成分,後者可以前庭大腺、一穴肛或泌尿生殖竇殘留幼稚組織向泌尿或腸上皮分化來解釋。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體徵及實驗檢查可予以診斷,但診斷確立應依賴活組織病理學檢查。

實驗室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人乳頭瘤病毒的聚合酶鏈反應、腫瘤標誌物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活組織病理檢查。

鑑別診斷

應與外陰濕疹、外陰淺表性潰瘍相鑑別。

治療方案

1.外陰腺鱗癌治療原則  

(1)手術方案的選擇必須個體化:癌有早期和晚期的區別,也有因癌瘤組織的各種生物學行為的不同而病情有區別。有一些病例不必作淋巴結切除術,或是僅需作單側切除,有些病例則必須作雙側淋巴結切除。有關外陰癌的局部情況,有些僅需要作半側外陰切除,或前半外陰或後半外陰切除,而有些又必須做全外陰切除,不應千篇一律地使用傳統的外陰全根治術及淋巴結清掃術。

確定手術方案前,可按與淋巴結轉移有關的高危因素將患者列為高危組或低危組以便採用相應的合理治療方案。

①有下列情況均列入高危組:

A.腹股溝淋巴結局部表現有可疑轉移,即N1或N2。

B.癌灶浸潤深度>5mm。

C.腫瘤分化程度為G3。

D.腫瘤分化程度為G2,但浸潤深度>2mm。

E.淋巴管或血管內有瘤細胞彌散。

②符合下列條件者列入低危組:

A.腹股溝淋巴結局部表現無可疑轉移N0。

B.癌瘤分化程度G1且浸潤深度≤5mm,或分化程度為G2而浸潤深度≤2mm。

C.淋巴管或血管內無瘤細胞彌散。

為了了解以上情況,必須在手術治療前將癌灶做局部切除,以便進行全面詳細的病理組織學檢查作為劃分高危組或低危組的依據。如果癌灶≤4cm,做腫瘤局部切除一般沒有困難。如果腫瘤過大或浸潤過廣,則可考慮在癌灶的多處取大塊活檢。如果癌灶很小,局部切除不但可做診斷,也許可以同時達到治療的目的。

(2)外陰部手術範圍的選擇:外陰癌低危組的病例,手術如果有復發,其復發多局限在原來癌灶部位的附近組織。除非是多發性癌灶,或是多年以後新發生的另一癌灶,否則其復發癌絕大多數是在原發灶的同側。因此,在手術前經多處活檢排除了多灶性癌以後,手術治療不必做全外陰根治術(Radicalvulvectomy),可進行部分外陰根治切除(Radicallocalexcision)。切除範圍包括癌灶外周2~3cm寬的外觀正常的皮膚和皮下脂肪組織。對於內周邊的組織,則在至少切除1cm以上的正常組織的原則下不傷及尿道或肛門。如果癌灶緊臨尿道或肛門,則損傷常不可避免。為此根據具體情況,或是進行更大的手術,切除一部分尿道或肛門,或是選擇手術前及手術後輔助放射療法的綜合治療而縮小對尿道或肛門的切除範圍。對會陰體部位的中線型癌灶,可作部分外陰根治而不包括陰蒂。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儘可能保留陰蒂是一個應當重視的原則。但如果癌灶在陰蒂部位或其附近,當然應該切除陰蒂。

對於高危組的外陰癌,外陰病灶的處理仍以全外陰根治術為宜。但對一些年輕患者,為了照顧外陰的外形及心理影響,或是老年患者,為了避免過大手術造成的併發症,仍可考慮部分外陰根治切除,並附加術前或術後的放射療法。以各種改良的外陰根治術即部分性外陰根治術代替傳統的全外陰根治術是否會影響治療效果,是大家所顧慮的問題。Hoffman在這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即以兩組各45例在腫瘤部位及臨床分期方面很近似的外陰癌進行比較,兩組都不包括浸潤深度<1mm的病例,一組採用傳統的全外陰根治術,另一組則進行部分性外陰根治術。結果部分性外陰根治術的治療效果並不比全外陰根治術差。Ruledge也曾對臨床Ⅰ期、Ⅱ期病例分兩組進行了類似的分析比較,也獲得了同樣的結論。所以,近年來,以部分性外陰根治術取代全外陰根治術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以部分外陰根治術代替全外陰根治術,必須保證局部的病灶切除很徹底。不能因為縮小了範圍而殘留下少量癌灶,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切下的外陰標本,包括皮膚及皮下深層組織,必須在邊緣多做切片,進行細緻的病理檢查。如果發現有殘留的癌細胞,則應再次手術或放射治療。

(3)淋巴結切除範圍的選擇:

①免行淋巴結切除術:雖然已有臨床實踐證明大量腫瘤浸潤深度≥1mm但<5mm的低危組病例中,極少淋巴結轉移,所以,可以免行淋巴結切除的手術。 ②單側腹股溝淋巴結切除:腫瘤浸潤深度>1mm但<5mm的低危病例,若有淋巴結轉移,多發生在同側,所以,可以行同側的單側腹股溝淋巴結切除。早在1979年,DiSaia就提出先切除淺腹溝淋巴結,送病理冰凍切片檢查,如若(-),則可免去深層淋巴結切除。如若(+),再作深腹股溝及對側淋巴結切除。1997年DiSaia再一次報導了他20年的經驗,他套用這種處理方案,已治療了超過100例的患者,沒有一例在腹股溝出現淋巴結復發。這種先行淺層單側切除,再決定是否行深層及對側切除的方案,在套用時,要注意病人的選擇,必須是屬於低危組病例,而且,病灶部位是在大陰唇,因為小陰唇以及其他中線型癌灶的淋巴引流是通向雙側。淺層淋巴結是否有轉移,還必須有冰凍切片檢查的證明。可是,淺層淋巴結有多達4~25個(平均8個),而據Sedlsi112例淺表外陰癌有腹股溝淋巴結轉移者,在50%的患者,轉移累及一個淋巴結,如果手術時的冰凍切片檢查不細緻,會有遺漏(+)淋巴結的可能。因此,近年來,又有些有關區域淋巴引流的前哨崗(sentinelnode)淋巴結的研究,即以手術中isosulfan藍色染料注射或核素淋巴掃描技術檢測出前哨崗淋巴結,即區域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結。將前哨崗淋巴結送病理冰凍切片檢查,可以減少(+)淋巴結的遺漏,對淋巴結切除範圍的改進有很大助益。

③完全性腹股溝淋巴結切除:完全性腹股溝淋巴結切除,即淺腹股溝淋巴結及深腹股溝淋巴結同時切除。一般稱為鼠鼷股淋巴結切除,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將寬筋膜表面的淺腹股溝淋巴結切除以後,繼之須要切除一部分寬筋膜,暴露游離股動脈及股靜脈,並剝除二者之間及其附近的脂肪組織和淋巴結。創面較大,甚至形成一空腔,因皮膚血運不好,或皮下有無效腔和積液,影響傷口癒合,故術後傷口裂開的併發症多,晚期尚有下肢水腫的困擾,造成患者極大負擔。自從Borgno根據屍檢腹股溝淋巴結的解剖結果,提出僅僅在股靜脈內側有深腹股溝淋巴結的看法以後,不少作者縮小了深層淋巴結切除時的手術解剖範圍,即僅僅暴露股靜脈而剝除其內側的淋巴結,這樣,不但手術範圍小,也減少術後傷口裂開及晚期下肢淋巴水腫的併發症。

如果術後保留大隱靜脈不與結紮,也可大大減少術後近期或遠期併發症,如蜂窩組織炎及下肢淋巴水腫等。

④盆腔內淋巴結的處理,近年來已有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腹股溝淋巴結轉移陰性者很少有盆腔內淋巴結轉移。而腹股溝淋巴結轉移陽性者經手術後附加放射治療,其存活率與進行盆腔淋巴結清掃手術比較相差無幾。所以盆腔內淋巴結清掃術對患者並無助益。近年來的傾向認為不再作為手術範圍選擇之列。(4)放射療法的套用:近年來,由於放射設備及治療技術的改進,放射治療對其治療也受到重視。對外陰部的原發灶,放療一般不作為根治性治療方法,而只用作與手術綜合治療的一種手段。對病變較大、浸潤較深、病變累及尿道口或肛門口及其鄰近組織,施以術前放療,可使病變縮小,增加病變邊緣部位手術的徹底性,並有可能保留尿道及肛門。術前放療一般採用60Co2或加速器對準病灶垂直照射,對病灶外突較大者亦可採用切線照射,套用此技術時,照射擺位時應將腫瘤基底切入,並注意不要包括太多的外陰組織,以減少外陰放射反應。劑量一般給予30Gy/3~4周。照射期間應注意外陰清潔、乾燥,減少局部感染,反應明顯即暫停治療。完成治療後休息兩周再行手術。對手術邊緣未切淨或腫瘤切緣離切口太近,可行術後照射,局部仍可予20~30Gy/3~4周。對疑有尿道口腫瘤侵犯而未行切除病例,術後可用180~220kVX線體腔管治療,管直徑為2~3cm,直接對準尿道口部治療。局部劑量可先給40Gy/4周,此時病人會感到尿道口疼痛,可休息2周,症狀好轉後再行照射,部分病例可繼續增加20Gy/2周,總劑量能達60Gy。治療可每周5次,或3次,亦可採用加速器治療,但也往往無法<4×4cm2,因而包括部分外陰皮膚,治療時視局部反應調整上述劑量。對於陰道受累的病例,可採用陰道圓柱形容器(陰道塞子)進行後裝治療,塞子直徑一般1.5~2.5cm,陰道受累部基底術前、術後均可給20Gy,分3次照射,2周內完成。

外陰部腫瘤的直接組織間插植,無疑有優點,雖然國內有的單位已開始採用此法,但尚需積累經驗。

關於淋巴引流區的放射治療,自60Co用於臨床,也受到注意。對於一些不作淋巴清掃的病例,可以在進行活檢之後,做淋巴引流區照射。照射採用左右二個腹股溝野,野中軸相當於腹股溝韌帶。上下界平行於該韌帶,內側達恥骨結節,野大小(8~12)cm×(12~14)cm,採用60Co照射時,可予60Gy/6周,採用加速器照射,則先採用高能X線束照射,完成40Gy/4周后,再改用B線照射,B線給予20Gy/2周。對需要照射盆腔淋巴區的病例,可將上野邊緣適當上調,並在完成腹股溝照射之後,利用盆腔二個矩形後野追加照射,野為(6~8)cm×(14~15)cm,盆腔中點劑量10Gy/2周。對於行淋巴清掃而又有淋巴轉移者,再行放療似乎沒有多大好處,某些併發症如下肢循環障礙所造成的水腫肯定會增加。

(5)放療、化療綜合治療:對晚期外陰癌同時採用放療與化療的綜合治療,近年來已有多篇報導,少數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多數是作為手術前的治療,都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緩解率90%~94%,完全緩解率42%~78%。外陰腺鱗癌對抗癌藥物敏感性差,採用順鉑(DDP)、博萊黴素和達卡巴嗪(氮烯咪胺)有一定療效,可作為手術的輔助療法。當盆腔淋巴結已有轉移時,可做動脈化療。

有些病例在綜合治療後進行手術,手術切下的標本,已無殘存癌。所以,放療化療綜合治療已經不僅僅是起到一些暫時緩解的姑息作用,而是對於手術治療可以起到積極的效果。放療腫瘤量40~65Gy,在放療開始的第1周或第2周就開始用化療,化療所用藥物大多數都是用氟尿嘧啶(5-Fu)和順鉑聯合化療,4天為1個療程,共用2個療程相隔28天。氟尿嘧啶(5-Fu):1g(㎡?24hrs)持續靜脈點滴4天或5天。順鉑:100mg/㎡靜脈注射第1天或第2天[或50mg/(m2?d)第1天及第2天]。

2.復發癌的治療  

(1)2年以內復發者預後較差,超過2年復發者預後較好,且復發灶多在外陰部位。

(2)復發部位是影響預後的最主要的因素,單純外陰部位復發者,經治療後的存活率為62%~79%。腹股溝或外陰以外的其他部位復發者的存活率僅為0%~12%。

(3)單純外陰部位復發者,經大塊局部切除有較好的存活率,可達51%~60%左右,而其他部位(腹股溝、盆腔內或肺等)的復發,雖經各種治療,預後仍很差。

併發症

潰瘍形成後易並發感染、腹股溝淋巴結轉移率高。

預後及預防

預後:外陰腺鱗癌的預後較單一性的鱗形細胞癌差,腹股溝淋巴結轉移率高,5年生存率低。

預防:按照腫瘤的叄級預防做好防治工作。

流行病學

外陰腺鱗癌少見,僅占外陰癌的13%。Lasser等發現30%外陰癌患者存在局灶性腺樣改變,然而僅4%的病人主要為腺樣癌。

特別提示

按照腫瘤的叄級預防做好防治工作。

醫學疾病任務——婦科

婦科是醫療機構的一個診療科目,是婦產科的一個分支專業,是以診療女性婦科病為診療的專業科室。女性生殖系統所患的疾病才叫婦科疾病。婦科疾病的種類可分很多種,本任務包含大多數婦科疾病。
卵巢兩性母細胞瘤
走哺
子宮切除術後會陰疝
陰部鮑恩樣丘疹病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乳房神經纖維瘤
經行失眠
早期乳腺癌
結核性宮頸炎
小兒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
乳腺脂肪肉瘤
女性性高潮障礙
避孕後閉經綜合徵
乳腺錯構瘤
右心房與下腔靜脈平滑肌瘤
無排卵性不孕症
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圍絕經期前後的外陰白色病變
外陰腫瘤合併妊娠
輸卵管自身扭轉
女性尖銳濕疣
女性膀胱頸梗阻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
尿道旁腺癌
卵巢重度水腫
絕經後子宮頸癌
產後痙症
乳房外濕疹樣癌
卵巢泡膜細胞瘤
陰道壁息肉
外陰表皮樣囊腫
回乳
卵巢功能異常綜合徵
月勞病
黃體功能不全性不孕
陰道鱗狀上皮癌
陰道粒細胞肉瘤
陰道黑色素瘤
宮頸復發癌
陰道惡性苗勒管混合瘤
走黃
多乳房
子宮肥大
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
肛裂三聯症
原發性陰道惡性淋巴瘤
尿道肉阜
尿道黏膜脫垂
妊娠合併宮頸癌
乳溢
陰道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陰道血管肉瘤
妊娠熱病
陰道平滑肌肉瘤
陰道內胚竇瘤
乳腺纖維肉瘤
泌尿生殖系支原體感染
老年性外陰萎縮
陰瘡
炎性乳腺癌
血熱崩漏
毛滴蟲病
厥陰頭痛
乳癆
絕經期尿路感染
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
外陰中腎管囊腫
外陰脂肪肉瘤
外陰脂肪瘤
外陰早期浸潤性鱗癌
外陰疣狀癌
外陰尤因肉瘤
外陰血管外皮細胞瘤
外陰血管瘤
外陰象皮腫
外陰腺泡狀軟組織肉瘤
外陰腺鱗癌
外陰纖維肉瘤
盆腔炎症性不孕症
外陰神經纖維瘤
外陰神經鞘瘤
外陰上皮樣肉瘤
外陰色素痣
外陰軟纖維瘤
慢性附屬檔案炎
外陰平滑肌肉瘤
宮頸浸潤癌
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外陰梅克爾細胞癌
外陰卵黃囊瘤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外陰淋巴管瘤
外陰顆粒性肌母細胞瘤
外陰假上皮瘤樣增生
宮頸微小型浸潤癌
外陰滑膜肉瘤
外陰橫紋肌肉瘤
外陰黑色素瘤
外陰汗腺腺癌
外陰汗管瘤
外陰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外陰惡性神經鞘瘤
外陰惡性淋巴瘤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
外陰惡性橫紋肌樣瘤
外陰大汗腺瘤
外陰表皮內瘤變
雙胎輸血綜合徵
輸卵管阻塞性不孕
乳發
月經周期性精神病
原發性輸卵管癌
卵巢破裂
妊娠期心臟病
經行頭痛
陰道腺病
阿米巴性宮頸炎
前庭大腺癌
陰道白斑
性交昏厥
小兒卵巢腫瘤
小兒46-XY單純性腺
先天性無陰道
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
外陰纖維瘤
外陰乳頭狀瘤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
外陰佩吉特病
外陰基底細胞癌
盆腔炎性腫塊
繼發性女陰過度角化
盆腔腹膜炎
滴蟲性陰道炎
乳頭內陷
乳頭皸裂
女性尿道癌
急性女陰潰瘍
乳管內乳頭狀瘤
宮頸外翻
乳房纖維腺瘤
不孕不育
乾血癆
乳房缺少症
福克斯-阜太斯病
阿米巴性陰道炎
成人型女性乳房肥大症
原發性乳腺淋巴瘤
幼女性外陰陰道炎
陰挺
陰道惡性腫瘤
產褥感染
外陰平滑肌瘤
輸卵管炎
失血性休克
生殖道腫瘤
乳腺纖維腺瘤
乳泣
乳癧
乳房豬囊尾蚴病
乳房絲蟲病
乳房濕疹
乳房結核
乳房棘球蚴病
妊娠性急性闌尾炎
青少年及小兒陰道透明細胞瘤
青少年及小兒卵巢腫瘤
盆腔膿腫
女性尿瘺
黴菌性外陰炎
慢性輸卵管炎
慢性乳腺炎
卵泡腺細胞增殖綜合徵
卵泡囊腫
卵巢硬化性間質瘤
假麥格綜合徵
急性乳腺炎
宮頸白斑
非淋菌性尿道炎
惡性葡萄胎
滴蟲性外陰炎
子宮內膜結核
陰道前壁脫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