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

《美學》

《美學》是由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所著的書籍。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誌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

基本信息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

《美學》《美學》
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係等。

詞語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

《美學》《美學》
一書的出版標誌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

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和“”,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發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蕩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緻,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

《美學》《美學》
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象,爾後才開始思考、探討,並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探討始於古希臘。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於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於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註等論著中。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鮑姆嘉登(A.G.Baumgarten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嘉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於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後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嘉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於什麼好和什麼不好,儘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麼"。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箇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嘉登看來就屬於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於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康德之後,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美學》《美學》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於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統一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但總的來說有一重要傾向,即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這便是美學史上所說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歷史轉型。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一方面是對傳統形上學的反叛和對經驗實證方法的張揚,另一方面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對人的非理性的張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與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近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德國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英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國杜威的"經驗美學"、義大利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英國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李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接受美學等等。

研究對象

儘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回響。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美學》《美學》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消解。當代的國際美學研究更傾向於藝術研究,甚至將美學稱作藝術哲學,因為對當代的藝術不能進行研究或闡釋,是驗證當代的美學的有效性的標誌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形形色色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美學含義所能定義。“美”已不是當代美學的作核心概念,這是美學需要注意的,否則將有生機的美學研究引向文字遊戲。

與其他學科關係

美學與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係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這是因為: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及其性質取決於它的提問以及提問方式。美學產生於柏拉圖之問:"美是什麼?"這裡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這種把人的注意力從雜然紛陳的感性現象引向統攝一切的抽象的本質,從變動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恆久不變的美本身,顯然是遵循了古希臘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有同時代的哲學印記。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的大美學家幾乎都是大哲學家,而較少是文學家或藝術家。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複雜關係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難以分割的關係。表面看西方現代美學拒斥哲學,但它所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與倫理學: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係是由美與善的關係所決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嚮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從歷史上看,凡是美的對象在倫理學意義上亦是善的,這尤其表現在社會美領域裡。社會美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善。美與善儘管聯繫密切,但並非可以等同,美並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美的事物更側重於人精神的愉悅,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與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聯。
美學與心理學: 

《美學》《美學》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一種永恆的愉快";
美國美學家桑塔耶納說:"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的強調,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美學研究對心理學的依賴。
美學與文藝學:
美學與文藝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文學藝術。因此,它們研究的問題常常會有某些交錯,譬如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一般規律等既是美學又是文藝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但美學相對與文藝學而言,更帶有一般性,它探討文學藝術的本源,為後者提供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而文藝學則更多的關注具體的文學藝術經驗和現象,它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經驗材料。

研究任務

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

《美學》建築《美學》
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鄙陋,從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研究方法

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鑑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

美的本質

美是什麼?
這是來自柏拉圖的發問。正是這一問,開啟了全部美學的歷史,它作為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激勵著歷代美學家、哲學們進行不懈的努力。
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探討:
1.從精神方面探討美的本質
從客觀精神方面的探討:柏拉圖普羅丁、黑格爾
從主觀精神方面的探討:休莫康德、一些現代美學家
2.從物質方面探討美的本質:亞里士多德荷加斯搏克
3.從精神和物質統一方面探討美的本質:狄德羅車爾尼雪夫斯基
中國古代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

《美學》《美學》

中國古代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更多的是通過對“道”、“氣”、“妙”的探討而反映出來,與西方強烈的思辯特性相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更強調宇宙本身的意蘊和人的精神境界。如:“比德說”,即從不同角度聯想和想像自然事物與人之間形狀、習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觀化、自然化。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比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美是自然的一種最大的秘密,我們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種普遍而清楚的意見:它在本質上還屬於未被發現的真理。”
問題:美的本質問題是否是一個問題?是!應如何探討?不是?是否可以取消?

美的特性

一、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美學》《美學》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淒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二、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中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三、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美的特徵

美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真與善的內容同和諧的形式相統一的,豐富獨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悅心情的生活形象。一般說來,美具有下列幾個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特徵:
(一)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形象性與理智性的統一;
(三)真實性與功利性的統一;
(四)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相關詞條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