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學(上下卷)》

《第一哲學(上下卷)》

《第一哲學(上卷)》和《第一哲學(下卷)》。《第一哲學(套裝全2卷)》的中譯本,是根據《胡塞爾全集》德文版第Ⅶ和第Ⅷ兩卷譯出的,其中略去了兩卷中的“校勘附註”。在德文版兩卷的“編者導言”中,編者對這部著作本身和編輯工作都作了很好的介紹。關於這部著作的重要性,這裡特別提請讀者注意編者所指出的,它構成從1913年《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理念》到1929年《笛卡兒式的沉思》之間胡塞爾思想進程中現象學發展的里程碑和高峰;以及胡塞爾1923年8月31日致茵加登的信中所說的,這是一個在現象學意義上的,並具有“第一哲學沉思”形式的哲學體系之構想,這些沉思作為“開端”,一定會從根本上開啟真正的哲學。

基本信息

組成部分

第一哲學(上下卷)第一哲學(上下卷)
《第一哲學1923/4》由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和下卷《現象學還原的理論》兩卷組成。

內容簡介

胡塞爾在本書中一方面通過的批判將自己的超越論的現象學哲學與歷史上已發生的種種超越論哲學嘗試加以對比,以突出自己的超越論現象學的哲學之特徵與本質;另一方面又通過對自己哲學的方法的詳細闡明突出了自己哲學的最根本的問題。而將自己的哲學作為一門全新的哲學之整體向世人展示出來。由於這兩個部分的這種獨特設計和巧妙配合,為人們正確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導。

作者簡介

胡塞爾(EdmundHusserl)(1859-1938)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伽爾瑪和德希達的出發點都是對胡塞爾哲學的反思。胡塞爾和康德一樣是書齋里的哲學家,一生都在純思想領域做艱辛的探索。他生前發表7部著作,但遺留的手稿比這些著作的份量大得多。胡塞爾是猶太人,晚年遭納粹迫害。死後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轉移至比利時的盧汶大學保存,戰後成立“胡塞爾檔案館”,對胡塞爾用速記法寫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編輯,出版《胡塞爾文集》 ,這項工作至今還沒有完成。我們按照胡塞爾發表的7部著作,把他的思想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對數學和邏輯基礎的研究。胡塞爾是數學博士,1853年隨布倫坦諾學哲學,受其經驗主義影響。胡塞爾1891年發表《算術哲學:心理和邏輯研究》,探討數學、邏輯與心理學的關係,弗雷格對之嚴加批判,認為胡塞爾的觀點受流行的心理主義思潮影響。胡塞爾本人也自覺有不妥之處,遂重新研究邏輯基礎問題。第二階段:創立現象學。以《邏輯研究》(1900-1901)為標誌,第一卷是對心理主義的批判,第二卷建立了“描述心理學方法”,實際上是現象學方法。第三階段:把現象學發展為先驗唯心論。《作為嚴格的哲學》(1910)已包含了方法論向本體論的過渡,《關於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卷於1913年出版,後兩卷死後出版)、《形式的與先驗的邏輯》(1929)、 《笛卡爾的沉思》 (1931)等書提出“現象學還願”和“先驗自我”對世界的構造。第四階段:向生活世界的轉變。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前兩部分於1936年出版)一書中,對自己的唯理智主義傾向做了自我批評,把現象歸結為“生活世界”,而不是自我的創造物。

圖書目錄

第一哲學1923/4上卷批判的理念史編者導言
第一篇:從柏拉圖的哲學理念到它近代在笛卡兒那裡的初步實現
第一章:哲學理念及其歷史起源
第一講:關於賦予現象學以第一哲學發展形態的歷史任務
第二講:柏拉圖的辯證法和哲學的科學之理念
第二章:邏輯學的奠立和形式的一直謂的分析學之限度
第三講:作為推理邏輯或一致性邏輯的亞里士多德一斯多噶學派的傳統邏輯
第四講:補論:作為分析數學的有關一致性的普遍邏輯,形式存在論的相關探討方法,以及有關真理邏輯的問題
第三章:由詭辯論的懷疑所引起的對於進行認識的主觀性之最初思考
第五講:理念認識的發現以及諸哲學的科學、合理的科學之希臘起源
第六講:在柏拉圖的辯證法理念中所包含的對有關認識之理論的要求
第七講:有關作為關於進行認識的和一般而言有所成就的主觀性的科學的邏輯學——真理的邏輯學——的完整理念之系統構想
第四章:歷史上有關主觀性的科學的初步嘗試
第八講:亞里士多德對心理學的創立以及一般心理學的基本問題一
第九講:懷疑論——它在哲學史中“永存”的根本意義。笛卡兒的決定性步驟一
第十講:笛卡兒的沉思
第十一講:對於超越論科學之第一次真正的展望。從笛卡兒的沉思過渡到洛克
第二篇:洛克自我學嘗試的基礎和自我學的永久性難題
第一章:洛克的視界之根本性限制及其原因
第十二講:客觀主義的樸素的獨斷論
第十三講:經驗主義的先入之見——認識論中的心理學主義
第十四講:近代自然科學的典範作用乃是阻礙形成真正直觀主義意識科學的原因
第二章:批判地闡明洛克研究中隱藏的真正的和持久的疑難問題
第十五講:內在性問題和意識中的綜合統一問題
第十六講:意識綜合在其自我對象一兩極化中內在內容的非實在性和關於共主觀性問題。評貝克萊對於洛克的批評
第十七講:關於“外在性”的構成問題:關於事物在知覺中自身給予性之笛卡兒式的自明性
第三章:經驗主義有關抽象的理論,作為其未達到有關純粹意識的本質科學之理念的標誌
第十八講:對於普遍本質在直觀上的自身給予性之錯誤認識
第十九講:直觀理念擴展的必然性
第三篇:通過貝克萊和休謨以及獨斷論的合理主義,現象學之懷疑論式的預備形式的形成
第一章:從洛克到貝克萊的純粹內在哲學之徹底結論
第二十講:洛克及其後繼者所進行的對懷疑論的革新之積極的歷史意義
第二十一講:貝克萊對實在世界構成問題的發現及其自然主義的誤解一·
第二十二講:貝克萊單子論的萌芽;與萊布尼茨比較。向休謨過渡
第二章:休謨的實證主義——懷疑論的完成,同時又是邁向超越論的基礎科學之決定性準備步驟
第二十三講:休謨以唯名論方式將一切觀念還原為印象,以及這一原則中包含的荒謬之處
第二十四講:意識科學之不可缺少的本質學以及在休謨那裡的歸納的一經驗的客觀主義
第二十五講:休謨的構成問題——及其以徹底的懷疑論告終
第三章:近代合理主義和形上學
第二十六講:近代合理主義進行肯定建設的路線之基本特徵及其獨斷論
a)對有關未來真正形上學的由於缺少超越論基礎科學而受到損害的準備工作之概述
b)對於自偶因論以來諸合理主義體系中的回溯方法的批評意見。前進研究的任務
第二十七講:關於形上學與認識論。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和康德的理性批判之意義下卷現象學還原的理論
編者導言
第一篇:對哲學確真的開端之預備性沉思
第一章:導論:對在絕對狀況中開始的哲學家之動機的說明
第二十八講:歷史中的哲學之理念和對開始哲學探討的主觀之動機進行說明的狀況。
第二十九講:正在生成的哲學家之習慣生活形式的建立。
第三十講:純粹的一般文化信念,以及哲學徹底精神的最初形成。
第二章:確真的自明性之理念和開端的難題
第三十一講:自然的自明性和超越論的自明性,確真的自明性和切合的自明性。
第三十二講:諸可能的出發點:“我在”——和“我作為開始的哲學家”;“我在”——“這個世界存在”。
第二篇:對世間經驗的批判。——通向超越論還原的第一條道路
第一章:對世界的知覺和對世界的相信
第三十三講:“世界存在”:這個命題之不可消除的偶然性。
第三十四講:超越論的假象和經驗的假象。關於“反對瘋癲”
第二章:關於“反對瘋癲”的補充和澄清
第三十五講:關於“移情作用”的學說。
第三十六講:超越論的唯我論。對世間經驗之批判的否定結果。
第三章:開闢超越論的經驗之領域。超越論的,現象學的和確真的還原
第三十七講:對世界可能非實存之確真的確信和對主觀性之超越論的生活的揭示。
第三十八講:作為超越論批判之課題的超越論經驗的領域。
第三篇:關於現象學還原的現象學。開闢通向超越論還原的第二條道路
第一章:主觀性的超越論生活流之超越論的時間形式
第三十九講:普遍的超越論的自身經驗之全部內容:超越論的現在,過去和將來。
第四十講:作為自我分裂的反思以及自我在流動著的生動的現在中的同一性。
第二章:關於現象學家的理論態度的理論:懸擱的意義與成就
第四十一講:反思與理論興趣,採取態度行為的自我分裂。
第四十二講:興趣,“態度”,“課題”這些最普遍的概念。
第四十三講:在現象學懸擱和反思中純粹對主觀存在感興趣之可能性。
第三章:自然的自我生活之意識的現實性以及向純粹主觀性的還原
第四十四講:斷定的行為和準~斷定的行為以及它們的還原:懸擱和準一懸擱。
第四十五講:作為行為主觀的自我之自然的世界生活和現象學上純粹的自身思考之非自然東西。關於思想進程。
第四十六講:對現象學方法的重新擬定和深入探討:走向超越論還原的笛卡兒式的道路和心理學家的道路。
第四篇:現象學的心理學,超越論的現象學和現象學的哲學
第一章:現象學一心理學的還原之成就和問題
第四十七講:意向的關聯和意向的重迭。
第四十八講:關於從對當下行為實行心理學的還原向普遍的現象學的懸擱和還原過渡的問題。
第二章:在第二條道路上開闢超越論經驗的領域
第四十九講:生動地流動著的現在之地平線。
第五十講:生活之無限的時間流以及普遍的反思和懸擱之可能性。
第五十一講:向普遍的懸擱和普遍的還原過渡。純粹普遍的生活及其體驗世界。
第三章:超越論的現象學的還原之哲學意義
第五十二講:哲學作為超越論的主觀性根據超越論的自身經驗以系統的超越論的自身理論研究之形式的系統的自身闡明。
第五十三講:共主觀性的問題。
a)純粹現象學之超越論樸素性的可能性以及對於超越論經驗之確真批判的哲學任務。
b)超越論的自我學(“唯我論的現象學”)和向共主觀的還原過渡。
第五十四講:通向超越論唯心主義的現象學還原道路,以及作為超越論單子論的這種超越論唯心主義之現象學的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