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一書,是費爾巴哈早期的一部重要的哲學史著作,寫於1836年,出版於1837年。費爾巴哈在著述此書時仍未擺脫唯心主義觀點。1847年費爾巴哈在編纂自己的全集時,把這部著作收入《全集》第五卷,並從唯物主義觀點補寫了第二十一和二十二節以及許多注釋。從這裡也可看出費爾巴哈思想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發展。1904年,為紀念費爾巴哈誕生一百周年,費爾巴哈的友人博林和信徒約德爾編輯了《費爾巴哈全集》第二版,把這部著作收入第四卷。

基本信息

簡介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是費爾巴哈的早期著作。寫於1836年,出版於1837年。是作者在廣泛深入地研究了萊布尼茨著作的基礎上寫成的,書中含有豐富的資料,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論點。費爾巴哈在著述此書時仍未擺脫唯心主義觀點。列寧曾給予這部著作以很高的評價。中譯本的出版,不論對研究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還是對研究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都很有參考價值。

綜述

一部重要的哲學史著作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一書,是費爾巴哈早期的一部重要的哲學史著作。費爾巴哈因寫《關於死與不死的問題》一文,反對基督教關於靈魂不死的教義,被愛爾蘭根大學當局辭退。費爾巴哈希望通過撰寫哲學史著作,表現出自己的才能而重返大學講壇,因此於1833年出版了《近代哲學史》(從培根到斯賓諾莎),1837年出版了此書,1838年出版了《比埃爾·培爾》一書。這三部哲學史著作雖然使他在學術界博得很高聲譽,但由於反動勢力的阻撓,他始終未能重返大學講壇。

收入《全集》第五卷

1847年費爾巴哈在編纂自己的全集時,把這部著作收入《全集》第五卷,並從唯物主義觀點補寫了第二十一和二十二節以及許多注釋。從這裡也可看出費爾巴哈思想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發展。1904年,為紀念費爾巴哈誕生一百周年,費爾巴哈的友人博林和信徒約德爾編輯了《費爾巴哈全集》第二版,把這部著作收入第四卷。列寧在1914—15年間根據這個版本閱讀了這部著作,並作了詳細摘錄,寫下許多精闢的評語。列寧的《摘要》對於理解費爾巴哈的這部著作極其重要,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譯著試圖以列寧的評論為指針,對這部著作的基本內容作一簡略介紹。

都是很有價值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一書雖然是費爾巴哈的早期著作,但它是在廣泛深入地研究萊布尼茨著作的基礎上寫成的,包含有豐富的資料,提出許多重要的論點。他在摘錄此書時指出:“在對萊布尼茨的精彩敘述中應當摘下某些特別出色的地方(這是不容易的事,因為第一部分【第1—13節】全都是出色的)……”。因此,此書的翻譯出版,無論對研究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或者對研究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本書根據《費爾巴哈全集》1904年第二版第四卷譯出,譯文旁邊注有原著頁碼,以便核對。由於譯者水平有限,譯文中恐有不少不妥之處,敬希讀者指正。

背景資料

是第五卷的唯一內容

在《費爾巴哈全集》第一版中,《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是第五卷的唯一內容。費爾巴哈只是在前言中、而不是在標題中,把這部關於萊布尼茨的專著稱為他的《近代哲學史》的第二部分。1836年寫的那篇前言中包含有許多關於哲學史的任務和方法的卓越思想,表明費爾巴哈如何理解這些思想以及如何在這部著作中運用這些思想,因此出版者認為應當把它作為一篇重要的導論置於這本書的前面。這篇導論對於理解費爾巴哈的哲學史著作也是饒有趣味的,因為它說明了費爾巴哈為何跳躍式地撰寫他的哲學史著作。如果有人注意到,《比埃爾·培爾》一書(《全集》第五卷)緊接在《對萊布尼茨的敘述、分析和批判》之後出版,那么這十分清楚地表明費爾巴哈有一種建立體系的傾向,這種傾向推動著他去從事哲學史的著述。當然,這種建立體系的傾向是與他後來思想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的。因為,這部深受作者的關懷、甚至幾乎可以說是用作者的心血寫成的論述萊布尼茨哲學的著作,不外是作者給唯心主義所作的辯護,對把精神看作世界上的真正實體這種思想所作的辯護。儘管如此,這並不妨礙哲學和神學的關係問題已在這裡引起費爾巴哈的濃厚興趣,這個問題後來還成為他著述《比埃爾·培爾》一書的動力。

大大推動了他的工作

不過,這種建立體系的傾向不僅沒有妨礙這位哲學史家的工作,而且毋寧說大大推動了他的工作。這部關於萊布尼茨的著作標誌著費爾巴哈從事哲學史工作的頂峰。這部著作建立在對當時所能找到的全部資料進行異常細緻而又極其廣泛的研究的基礎之上,這些資料不止是有關萊布尼茨本人的,而且涉及這位哲學家的整個思想環境,特別是自然科學和神學方面。即使到今天,在這些資料已有了重大的增長,並且經過卓越的研究者和敘述者反覆仔細地加以研究之後,仍然可以把費爾巴哈的這部著作,稱為對萊布尼茨的那個如此獨特的、而且由於其記述方式不連貫而難於理解的精神世界提出的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指南之一。對於它首次發表的那個時代(1837年)來說,這部著作正是一個里程碑(參看本書第25頁上的注釋)。

理解萊布尼茨的一系列基本思想

為了使現今的讀者能看到費爾巴哈的工作方法和他的著作的文獻根據,這裡不僅理所當然地發表了費爾巴哈所寫的注釋,這些注釋仿佛是費爾巴哈自己給他的著作寫了一些連續性的、極有學問的說明,而且發表了萊布尼茨著作的引文彙編,這些引文使讀者不用費勁就能從原著去理解萊布尼茨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出版者認為,為了尊重歷史的本來面目,應當確定這些引文和費爾巴哈所使用的版本、特別是迪唐和拉斯普編輯的版本之間的一般關係。然而,在注釋的編排方面,這裡與原來的版本有所不同似乎是適宜的。只有那些篇幅較大、形成小小的補遺的注釋,才排在這一著作的正文的後面;反之,那些比較簡短的注釋則作為腳註排列在正文的下面,以便讀者查閱。在那些較長的注釋中,只有個別注釋由於其內容特別重要而被挑選出來。它們是原來版本中的第62條注釋(第228—239頁)、第65條注釋(第240—249頁)和第73條注釋(第259—268頁)、前兩條注釋是費爾巴哈在1847年把這部關於萊布尼茨的著作編入他的全集時寫的,當時把它們編入此書的注釋之中。

對萊布尼茨的神學和神正論的評論

它們包含有對萊布尼茨的神學和神正論的評論,以及對萊布尼茨的靈物學的評論。我們從其中可以看出,那個已經寫出《未來哲學原理》並準備作《宗教本質講演錄》的費爾巴哈,是怎樣看待萊布尼茨的唯心主義的。它們對理解費爾巴哈個人思想的發展確是如此重要,以致不能把它們排列在其他注釋之中,而應當排列在第二十節的緊後面,費爾巴哈原來就在這一節里結束他這部從唯心主義觀點對萊布尼茨哲學所作的評論和批評的著作。最後是第73條注釋,費爾巴哈在這條注釋中為斯賓諾莎辯護,反對赫爾巴特對斯賓諾莎的抨擊。這條注釋原來和第二十節有關,但它與這一節聯繫得並不密切。它本身毋寧是一篇簡短的哲學史論著,因此,把它從其他注釋中抽出來,而排列在本書第二部分“關於近代哲學及其歷史”之中,似乎是適宜的。

解讀

宗教批判的需要

使費爾巴哈超出青年黑格爾派,轉到對唯心主義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他認為黑格爾哲學是近代唯心主義的頂峰,包含了一切唯心主義的秘密。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哲學的主要錯誤是它的唯心主義的思維存在同一說。他指出,黑格爾從抽象的存在出發,顛倒了思維和存在的關係,黑格爾的“存在”與思維沒有分別,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只是表示思維與自身的同一”,是虛妄的;黑格爾的“思維”永遠不能超出自身達到現實世界,由精神推出自然等做法是邏輯把戲,他只是在思維範圍內而沒有在實際上揚棄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提出的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矛盾。費爾巴哈對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作出了唯物主義解釋: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思維從存在而來,然而存在並不來自思維;存在的本質就是自然的本質。

唯心主義是對神學的哲學論證

費爾巴哈把黑格爾哲學稱做“思辨神學”、“理性神秘論”等。他認為,黑格爾唯心主義與神學相同,都是把客觀的本質主觀化,把自然的、人的本質看作非自然的、非人的東西,“使人與自己異化”。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是抽象化了的、與人分離的人的理性、精神。他的精神外化為自然的學說,是用理性詞句改裝了的上帝創世說。唯心主義是對神學的哲學論證,而黑格爾哲學是神學的最後避難所和理性支柱。要揚棄神學,就要揚棄黑格爾哲學。費爾巴哈認為,“未來哲學”的任務就是要回到自然、回到人,把神學和思辨哲學轉化為人本學。

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

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費爾巴哈批判黑格爾哲學的歷史功績,指出他巧妙地擬定了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要點,同時,批評他錯誤地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人本學”唯物主義 費爾巴哈繼承人文主義和啟蒙運動關於自然與人的思想,恢復英法唯物主義的哲學傳統,建立了他稱之為“人本學”“或人本主義”的哲學。他認為,人本學就是以人和自然為哲學唯一的最高對象,自然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費爾巴哈認為,人是從自己出發來看待自然的。他說,所謂自然界,就是人拿來當作非人性的東西而同自己區別開來的多種形式的感性事物的總和。它的特徵是有形體的、物質的、可被感知的。他繼承17世紀唯物主義哲學家B.斯賓諾莎的“自因”說,認為自然由自己說明自己,自己產生自己;自然沒有始端和終端,時間和空間是自然的存在形式,一切都在現實的時間空間中,依靠自然的必然性、因果性和規律性而經久不息地運動著。他讚揚康德的天體演化說,肯定有機界起源於無機界、生命起源於自然本身。他批評了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和目的論。費爾巴哈堅持了唯物主義自然觀,但對自然只是作直觀的理解,不懂得社會物質生產已深刻地改變了人類周圍的感性自然界。

從人是自然的產物的觀點出發

費爾巴哈強調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轉化的有意識有理性的實體。人是肉體與靈魂的統一,肉體是基礎,靈魂不能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它們的共同源泉是自然。只有這樣理解人,才能達到思維和存在的真正統一。他指出,宗教和唯心主義都是建立在肉體靈魂二重化的基礎上的。與英法機械唯物主義不同,費爾巴哈認為人不是機器,人是感性的對象,人性、人的本質存在於人同自然和人同人的統一之中。他說,人沒有脫離自然的特殊規定,“人就是他所吃的那種東西”;只有“愛”能證明人的感性存在,並區別和維繫“我”和“你”的關係,人的最內在的本質“表現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題中”;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類”意識,人自己意識到人的本質“就是理性、意志、心”等等。費爾巴哈關於人、人的本質的解釋,在當時對於反對宗教和唯心主義對人的本性的歪曲,有積極意義。但他的觀點脫離了社會歷史發展和社會物質關係,基本上局限在人的自然本性上。他理解的人實際上是抽象的自然的人,而不是具體的社會的人。費爾巴哈恢復和發展了唯物主義感覺論。他的哲學是建立在感覺的真理性上的“感性哲學”。

感性世界的可知性

同割裂客體主體的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相對立,費爾巴哈力圖證明客體和主體的統一性以及感性世界的可知性。他認為,自然、現實是唯一的認識客體,它在作為主體的認識對象時,同主體是不可分割的。人是認識主體,但作為現實的人,它又是主體(自我)和客體(肉體)的統一,與人以外的客體世界同屬於自然。感覺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直接聯繫,它具有直接現實性、可靠性。只要不把主體看作封閉的“絕對主體”,思維就可以達到存在。自然界裡沒有不可被人認識的事物。人類有足夠的感官和能力去發現自然的奧秘。費爾巴哈強調感覺、直觀在認識中的作用。他認為感覺是認識的源泉和起點。客觀事物作用於感官而引起感覺,感覺是主觀的,但它的基礎和原因是客觀的。感覺先于思維,認識活動必須從最簡單、最明晰的感覺出發,然後走到抽象的對象去。沒有感性材料,哲學就會枯竭。費爾巴哈也承認思維在認識中的必要性。他認為感覺只能個別地孤立地感知事物,理性思維才能從感性事物中“分解、尋找、抽出”統一的、一般的規律,從而才能理解對象。費爾巴哈肯定在認知過程中,思維和感覺是相互補充的。思維以感覺為基礎並保留感覺,感覺要溶于思維之中。但他聲稱思維只是“諸感官之作用的總和”,按其內容不能比感覺說明更多東西。他沒有認識到從感覺到思維是質的飛躍,不懂得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費爾巴哈肯定客觀真理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真理的“唯一標準乃是直觀”。他還認為,“類”是真理的尺度,人們共同一致的認識就是真理。他還提出實踐是真理的標準,並據此駁斥唯心主義,然而,費爾巴哈並不懂得社會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理解人的主觀能動性。他所用的“實踐”概念,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的生活交往等。人民民眾的社會實踐活動,完全在他的視野之外。費爾巴哈的認識論是直觀的反映論。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直接理論來源

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比之以前的唯物主義有所前進,反映了對自然辯證觀察的某些成就,肯定人不是機器,論證了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性等。但它仍然沒有超出舊唯物主義的範圍,是直觀的、形上學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費爾巴哈哲學的歷史功績在於,它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利益和要求,有力地批判了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神學和思辨唯心主義,使唯物主義重新恢復應有的權威。它為青年馬克思提供了唯物主義思想武器,促使他從黑格爾哲學影響下迅速擺脫出來,轉向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改造。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直接理論來源。

費爾巴哈的哲學

19世紀40年代以後,費爾巴哈的哲學特別是道德理論成為德國小資產階級流派“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基本信條,被他們用來鼓吹“普遍的愛”和“人道主義變革”,對正在興起的無產階級運動一度產生腐蝕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對這個流派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在19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落後的封建俄國,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為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繼承和發展,成為反對沙皇專制和農奴制度的思想武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西方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開展,費爾巴哈哲學日益受到注意。20世紀50年代以後,除蘇聯東歐國家外,聯邦德國、英、美、法、意等國,都重版和新譯出版了費爾巴哈的著作,發表了一批研究論文和專著。費爾巴哈的某些觀點對存在主義、現象學、法蘭克福學派和科學哲學也有影響。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