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論》

《天象論》

亞里士多德著作《天象論》又稱為《天象論·宇宙論》。《天象論》(希臘文περί μετεωρολογικά、拉丁文meteorologica),四卷(貝克爾編號338a-390)。注釋者:亞芙洛第的亞力山大(希臘文)、科爾多瓦的阿威羅伊(阿拉伯文)、托馬斯·阿奎納(拉丁文)。《天象論》包括::亞里士多德《天象論》漢文譯本緒言、《天象論》章節分析、《天象論》正文; 《宇宙論》包括::《宇宙論》漢文譯者序、《宇宙論》章節分析、《宇宙論》正文、《宇宙論》索引等。叢書名: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

《天象論》又稱《天象論·宇宙論》。《天象論》(希臘文περίμετεωρολογικά、拉丁文meteorologica),亞里士多德著作,四卷(貝克爾編號338a-390)。注釋者:亞芙洛第的亞力山大(希臘文)、科爾多瓦的阿威羅伊(阿拉伯文)、托馬斯·阿奎納(拉丁文)。《天象論》包括::亞里士多德《天象論》漢文譯本緒言、《天象論》章節分析、《天象論》正文;《宇宙論》包括::《宇宙論》漢文譯者序、《宇宙論》章節分析、《宇宙論》正文、《宇宙論》索引等。叢書名: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概述

《天象論》是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記述他觀察氣象、地質、天文的經過,以及他對這些現象的描述和分析。他的觀察、描述、分析未免粗淺,但卻是可貴的,自然科學史研究者特別值得仔細研究這兩部著作。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天象論·宇宙論》和《靈魂論及其他》讀者較少,憑近代科學理論為之衡量,亞里士多德的議論有些地方不免於左支右絀,但正像恩格斯所說:“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可以找到現代多種科學?點的胚胎和新芽"。古希臘先賢所留下的這些篇章,包括其原始的術語和各種觀點,常常誘發出許多新興的科學門類,也為人們提供了廣泛的研究課題。

天氣預報

古代天氣預報

許多人的生活受氣象的影響,因此從史前開始人類就試圖預測一天或者一個節氣之後天氣會是怎樣。前650年左右巴比倫人使用的樣子來預測天氣。前34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論》中描寫了不同的天氣狀態。中國人至少在前300年左右有進行天氣預報的紀錄。古代天氣預報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氣現象,比如人們觀察到晚霞之後往往有好天氣。這樣的觀察積累多了形成了天氣諺語。不過許多這些諺語後來被證明是不正確的。從17世紀開始科學家開始使用科學儀器(比如氣壓表)來測量天氣狀態,並使用這些數據來做天氣預報。但很長時間裡人們只能使用當地的氣象數據來做天氣預報,因為當時人們無法快速地將數據傳遞到遠處。1837年電報被發明後人們才能夠使用大面積的氣象數據來做天氣預報。

現代氣象預報

20世紀氣象學發展迅速。人類對大氣過程的了解也越來越明確。1970年代數字天氣預測隨電腦硬體發展出現並且發展迅速,今天成為天氣預報最主要的方式。現代的氣象預報可以幫助避免人身損失天氣預報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今天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濕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由於大氣過程的混亂以及今天科學並沒有最終透徹地了解大氣過程,因此天氣預報總是有一定誤差的。

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點

物理學本質的理論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開創了許多有關物理學本質的理論。這些理論涉及到他所描述的四大元素。他闡明了這些元素間的密切聯繫,它們的動力,它們對地球的影響,以及它們在通常情況下是如何在不知名的力量驅使下相互吸引的。亞里士多德還認為,組成地球的元素與組成天空和外太空的不同。

主要名詞解釋

1.地球中心說:宇宙是一個有限大的圓球體,而地球則處於宇宙的中心。以太普遍存在:空間中所有點都充滿這種物質。相對地,真空不存在。
2.精質(“地球以上”論):地球上方的物體不是由地球物質形成的,而是由第五種元素“以太”(ether)構成的。“以太”是永恆不變且完美的精質。
3.永恆宇宙恆星行星都是正球體,並且永恆不變。
4.四元素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四種主要元素或者說是化合物組成了地球:土、氣、水及火。他還認為天堂以及宇宙中的的所有物質的例子都是又被無質量且永恆的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的。以太又被稱作"精質"或者“第五質”。質量大的物質,比如鐵和其他金屬,主要是由“元素”土以及少量來自其他元素的物質構成。其他小質量和/或密度大的物體被認為是由少量土以及更多的其他元素混合而成。人類是由所有的物質構成的——以太除外。亞里士多德認為,四種元素都會各自尋找與之同類的元素,並與其結合,而這種同類元素間的結合必須被阻止,因此同極的磁鐵會相互排斥,雲與雲聚合會發生降水現象。

月亮以下論

出自《論天》這本著作。在月亮以下的東西都是有生有滅的;自月亮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不生不滅的。在月亮以下的領域裡,一切東西都是由土、水、氣、火四種元素構成的;但天體則是由第五元素所構成的。地上元素的自然運動是直線運動,但第五種元素的自然運動則是圓周運動。因為光滑的球形是已知的最完美的形狀。宇宙是球體的且分為多層天,各層天都是完美的球形,而且越到上層的區域就越比下層的區域來得神聖。恆星和行星行星沿正圓形軌道運行,天體的等速圓周運動乃是由於它們外層所附著的以太在運動的緣故——因為以太是完美的,所以它只會做完美的等速圓周運動。

關於彩虹的說明是觀察的結果

就像看科普圖書一樣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告訴大家的都是很確定的,被他們稱之為真理的事情,無需揣摩。古希臘的聖賢們直截了當地告訴大家:世界是很複雜、很神奇的,而且任何事情,包括我們人類在內,都是客觀存在,和人的主觀意識沒關係。他們用自己細緻的觀察,並在做出儘可能仔細的分析判斷之後,把他們對各種自然現象得出的解釋告訴大家。比如,在觀察方面,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論》里關於彩虹的說明其實就是他觀察的結果,他說:“彩虹永遠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形,它的弧段也不會超出一個半圓。日出和日落時出現彩虹的圓最小,但弧段最大;秋分後晝短,整個白晝都可看見彩虹;夏季,在午時虹是不會出現的。”從這些顯得有點囉嗦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觀察有多么細緻。還有,關於雲的形成他說:“氣有濕乾兩性,兩者結合的大氣會有兩種潛在的性能。當其凝結就成了雲,而雲在很高很遠的地方凝結,集結就會較為濃厚。”這也是經過他的觀察和判斷得到的。他說的大氣的另一種性能其實是風。所以只要是讀過亞里士多德這些書的人,馬上就會對自然現象有一個比較直觀、清楚的了解和認識,就像看科普圖書一樣。現代科學就是沿著這些書上觀察、判斷的思路,啟發後人繼續去觀察,去判斷。

山上有磁石者

中國古代的玩家和古希臘人好奇和關心的事情是一樣的,都是大自然,但是他們卻用了不同的態度和方法。對於指南針的兩種不同態度,似乎正好可以說明中國玩家和西方玩家的差別。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帶有磁性的石頭——磁石。公元前7世紀左右的《管子》里就有關於磁石的記載:“山上有磁石者,山下有銅金。”中國人是最早運用磁石的性質製作出司南也就是指南針。北宋的大學者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里談到了指南針的製作:“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他甚至還指出了磁偏角。除了指南針,中國人還發現磁石和人有關。首先,《山海經》里說:“磁石吸鐵,如慈母招之。”意思是吸鐵的磁石像媽媽的手一樣。無論如何,《山海經》是第一個把磁石和人扯上關係的。磁石和人是否真的有關呢?還真有關,中醫里,磁石是一味藥,可以醫治很多疾病。但磁石為啥指南,啥道理,也就是磁石的物理屬性,卻知之甚少。研究這個似乎不是中國人的強項,連沈括都稀里糊塗:“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

是現代實驗科學的先鋒

但司南被阿拉伯人賣到歐洲以後(也有人說是成吉思汗的騎兵帶到歐洲的,不管怎么樣,是從中國帶過去的),歐洲人對司南的物理特性產生了極大好奇,拿著這個奇怪的司南開始玩開了,這也顯示出歐洲人玩物理的本事。1600年(這一年是中國明朝萬曆28年),英國人吉爾伯特(WilliamGilbert,公元1540~1605年)出版了一本書《磁石論》,這是對磁石第一個科學的解釋。吉爾伯特通過各種試驗,發現磁石的磁性來自地球內部。不僅如此,他還通過實驗發現了磁傾角,從而證明地球確實是個大球球。吉爾伯特是把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第一人,也是現代實驗科學的先鋒。連伽利略都驚呼吉爾伯特“偉大到令人嫉妒的程度”。

淪為算命先生拿來蒙人的說辭

古希臘的學者們讓西方的後代對自然本身更好奇,並且玩出了如今的現代科學。可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思辨和研究就是糟粕嗎?可惜除了中醫理論,似乎很少有人去研究這個問題。對於中國古代聖賢們提出的像天人關係、陰陽五行等學說和思辨,它們背後是否還有更大、更深奧的秘密,自古以來,讀書人沒有去做深入的研究。讀書人幾千年來總是對聖賢們說的話、用的詞出於啥典故爭論不休。因為中國以前的讀書人,讀書的目的是做官,是“學而優則仕”。讀書人是要寫出漂亮的文章和毛筆字,而不是如何看待聖賢們這些思辨。於是天人關係和陰陽五行最終只能淪為算命先生拿來蒙人的說辭,或者是讓人眼花繚亂、不著邊際的玄學。

得到一些啟發

難道中國古代聖賢們的思辨只是算命先生的說辭,或者玄學?當出現在西方的科學走到今天,人們突然發現,科學雖然很偉大,卻因此產生了漫天的二氧化碳、每天都在減少的生物還有也許再也無法恢復的綠色原野。這樣的現代科學缺少的不恰恰就是中國古代聖賢們十分關切的,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係嗎?在這種時候,用一種新的思維,包括科學思維和方法去對待中國古代聖賢們的哲學,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呢?

書評

伽利略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好,但學費還能付得起,加上他爸爸希望自己這個孩子有一天能光宗耀祖,所以伽利略小時候還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爸爸為了伽利略,在他11歲的時候決定舉家搬到佛羅倫斯,目的就是讓伽利略可以在那裡受到最好的教育,先上佛羅倫斯瓦朗布羅修道院學校(這個修道院學校應該相當於現在的中學),然後再上比薩大學去學醫,繼承伽利略曾祖父的事業。伽利略也很爭氣,他聰明好學,在學校里成績優秀,經常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讚揚。而且他也和父親一樣喜歡音樂,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音樂的天賦。這些都讓父親十分高興。可是伽利略也有很多讓老爹氣得要死的毛病,比如,他喜歡幻想,這小子幻想著像鳥一樣在天上自由地飛翔,於是渾身綁上“翅膀”從陽台上跳下來,結果摔了個鼻青臉腫。此外他喜歡問一些讓大人們都摸不著頭腦的問題,還喜歡看星星,一句話,就是愛玩。有一天晚上,他爸爸發現伽利略沒影兒了,急得到處找,結果在院子的角落裡看見縮成一團的伽利略。他爸爸問:“你躲在這兒乾什麼?”“我在觀察天空。”他告訴爸爸他對月亮上的暗影覺得很好奇,可是他問老師那些暗影是什麼,老師說那是上帝創造的,我們人用肉眼是不能分辨的。“可我還是不明白,老師卻不讓我問了,老師把一切都歸結於萬能的上帝。”“你問這些乾什麼?”父親一聽發火了,“你現在最重要的是學好功課,將來去比薩大學學醫。你必須把這些胡思亂想扔得遠遠的!趕快回家去睡覺!”伽利略倒還是聽話,從修道院學校畢業以後就按照老爹的意願來到比薩大學學醫。在修道院學習的時候伽利略已經讀過很多書,其中包括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天象論》、《宇宙論》、《物理學》啥的,尤其是《天象論》、《宇宙論》,讓伽利略興趣十足,他覺得這本書里亞里士多德對宇宙萬物的觀察和思考簡直太有趣、太好玩了。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