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親證》

《人生的親證》

《人生的親證》源於偉大心靈的體驗的有生命的語言,其意義永遠不會被某一邏輯闡釋體系詳盡無遺地闡述清楚,只能通過個別生活的經歷不斷予以說明並在各自新的發現中增加它們的神秘。

基本信息

簡介

《人生的親證》人生的親證

闡明這本書所發表的論文題材,我沒有用哲理性的說教,也沒有以學者觀點加以探討,也許這對我來說更為合適。我生長在一個以奧義書經典作為日常禮拜的家庭,並且在很久以前父親就作出了榜樣。父親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一直保持著與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沒有忽略對世界應盡的責任,也絲毫沒有減少對世俗事務的強烈興趣。因此,我希望這些論文能使西方讀者有機會接觸到印度的古代精神,這種精神曾反映在我們的聖典中而今天仍然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人的一切重要言論不是通過詞句而是通過精神來判斷的——這是在歷史中伴隨著生命的成長而呈現出來的精神。我們懂得基督教的真實含義是在觀察它的當代生活各個方面而得到的——無論如何,它與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

印度偉大的宗教聖典對於西方學者來說似乎只具有懷舊與考古的興趣,但是對我們卻具有生活的重要性,我們不得不認為把人類思想和願望的木乃伊標本,陳列在帶有標記的柜子里時,儘管在博學的外衣下永遠保存起來也會失去它們的重要意義。

源於偉大心靈的體驗的有生命的語言,其意義永遠不會被某一邏輯闡釋體系詳盡無遺地闡述清楚,只能通過個別生活的經歷不斷予以說明並在各自新的發現中增加它們的神秘。對我來說奧義書的詩篇和佛陀的教導永遠是我的精神財富,因此它賦予我無限的生命力,我已經將它們貫徹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言論中,它猶如天性對於我有獨特含義;對於別人同樣也期待著他們的證實。而我自己特殊的證明一定會有它的價值,因為它有個性。

或許我還要補充一點,這些文章用連續的形式彙編起來是為了便於出版。其中一些觀點是從幾篇孟加拉語論文中選出的,在孟加拉波浦爾(bolpur)我的學校中,我習慣於同我的學生們進行討論。我使用的這些譯文是由我的朋友巴布·沙迪什,錢德拉·羅易和巴布·阿吉特·古瑪爾·錢哥羅瓦爾蒂翻譯的。這本文集中的“在行動中親證”這一篇,是由我的侄子巴布·蘇列德拉納特·泰戈爾從孟加拉語論文“業瑜伽”譯出的。

趁此機會我向哈佛大學詹姆斯·h.伍茲教授表示謝意,由於他公正的評價才鼓舞我去完成這本文集並在我去哈佛大學之前閱讀了其中的大部分。我還要感謝歐內斯特·里斯先生的幫助,他熱情地提出建議幫我修訂並審閱校樣。

關於sādhanā的發音,還須要說一句,重音應該放在第一個ā上,這是這個字母的寬音。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一個人和宇宙的關係

古希臘的文明孕育於城牆之內,實際上,一切現代文明都有其磚塊和泥灰砌成的搖籃。

這些壁壘在人們的頭腦中已深深地留下了痕跡,使我們在思想上建立起“分而治之”的原則,以至在我們當中形成了一種習慣,用加固和使之互相分離的辦法來保持我們所獲得的一切,由此把國家與國家,知識與知識,人和自然分開。有了這種習慣便對於這個屏障以外的東西產生了強烈的懷疑,任何事情想得到我們的承認都要經過一番艱難的鬥爭。

最初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時,印度是廣闊的森林地帶,新來的人們很快就利用了這些有利的條件。森林給他們提供了隱蔽所,以躲避驕陽酷暑和熱帶暴風雨的襲擊,並為家畜提供了牧場,供給祭火以燃料,為建築房屋提供了木料。後來不同的雅利安部族及其首領定居於不同的森林地區,這些地區為他們提供特殊的自然保護,以及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這樣,在印度,文明的誕生是始於森林,這種起源和環境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特質。印度的文明被大自然的浩大生命所包圍,由它提供食物和衣服,而且在各方面與大自然保持最密切、最經常的交流。

這樣一種生活,可能會被認為有使人類智力趨於愚鈍的傾向,並且由於降低了生活的標準而阻礙對進步的刺激,但是在古代印度,我們發現這種森林生活的環境並沒有壓抑人的思想,沒有減弱人的活力,而只是賦予人們一種特殊的傾向,使他的思想在與生氣勃勃的大自然產物的不斷接觸中,擺脫了想在他的占有物周圍建起界牆以擴展統治的欲望。他的目的不再是獲得而是去親證,去擴展他的意識,與他周圍的事物契合。他認為真理是包容一切的,沒有絕對孤立的存在,並且認為親證真理的唯一途徑是使我們的生命融匯於一切對象之中。古代印度林棲聖哲們的努力正是為了親證人類精神和宇宙精神之間的這種偉大的和諧

後來當這些原始森林開拓為良田的時候,到處都興起了富裕的城鎮,幾個強有力的王國建立起來了,這些王國與世界上一切強大的勢力有了互相交往,但是,甚至在物質生活繁榮的時代,印度人仍然帶著敬仰的心情回顧狂熱的自我親證的早期理想和遁居森林的單純生活的高尚,並從這智慧的寶庫中汲取最大的鼓舞。

然而西方人似乎將征服自然引以為榮,好像我們是住在一個敵對的世界裡,我們所要的任何東西部必須從不情願的、異已的東西的安排中掠奪過來,這種思想是以城牆習慣訓練頭腦的產物,由於生活在城市,人自然而然地將他的目光集中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這樣就在他和他所寄居的大自然之間造成了人為的分離。

但是印度人的看法是不同的,他們把世界和人一起包括在一個偉大的真理里。印度人強調在個人和宇宙之間的和諧,他們認為如果宇宙對我們來說是絕對無關的東西,那么我們就不能與周圍環境有任何交往了。人對自然的抱怨是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取大多數的需要。是的,不過他的努力不是徒勞的,他每天都在取得成功,這表明在人和宇宙之間有一種合理的聯繫,因為除非真跟我們有聯繫,否則我們永遠也不能把任何東西變成我們自己的。

評論

生活中為什麼存在怒的問題,正像為什麼存在不完美性,或者,換句話說,為什麼存在創造的問題是一樣的。我們當然必須認為它不能是別的,創造一定是不完美的,一定是漸進的,對這個問題,用不著問為什麼。但是我們應該提出的真正問題是:這種不完美性是不是最終的真理?惡是否是絕對的和終極的?河流有其界限,有其岸,但是一條河全都是岸嗎?或者,岸是關於河的最終事實嗎?不是這些障礙物本身令水向前流淌嗎!拖繩緊拴在船上,但是這隻意味著束縛嗎?與此同時,它不是拖著船向前走了嗎?世界的潮流也有其邊界,否則它就不能存在,但是它的目的並不表現在限制它的邊界上,而是表現為趨向完美的運動。奇妙的不是這個世界中應該存在障礙和痛苦,而是應該存在法則與秩序、美與歡樂、善與愛。人的生命中具有的神的觀念更是一切奇蹟中的奇蹟。人類已經感到在他生命的深處所顯示出的不完美正是完美的表現,正如一位會欣賞音樂的人能領悟到一首歌曲的美妙,而事實上,他只是在聆聽一連串的音符。人類已經發現了這個偉大的悖論,即被限制的東西並不被禁錮在它的界限之內,它總是在運動,同時每時每刻都在擺脫它的限制,事實上,不完美並不是完美的一種否定,有限也並不和無限相對立,它們是顯現於各個部分中的整體,是呈現於有限之中的無限。痛苦是我們有限的感覺,並不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固定狀態。如同歡樂一樣,痛苦本身也並不是目的。遭受痛苦就會知道它並不是創造中真正不變的部分,它是存在於我們理智生活中的錯誤。縱觀科學發展的歷史,也就是縱觀在歷史長河的不同時期它所造成的錯誤的迷宮。然而沒有一個人真正相信科學是傳播錯誤的一種最佳方式。在科學史上所記住的重要事情並不是它無數的錯誤,而是對真理的不斷進步的確認。錯誤,就其本質來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不可能與真理並存,就像一位房客,只要他不能付清全部賬款,他就必須搬出寓所。正如在知識中的錯誤一樣,在任何形式的惡中,其本質也是暫時性,因為它不能與整體相吻合,任何時候它都會被事物的整體所修正,並不斷改變它的某一方面。由於我們把惡想像為一成不變,就誇大了它的嚴重性。如果我們能蒐集到在這個地球上每時每刻所發生的大量的死亡和腐敗的統計資料,它們定會把我們嚇住。但惡總是運動的,儘管它是大量的,卻不會有效地阻塞我們的生命之流。而且我們發覺大地、水和空氣都為生命而保持著自己的甘甜和純潔。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