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古羅馬最著名的演說家、政治家和散文家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年)在《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書中其三論——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中,他利用自己淵博的知識、雄辯的口才和華麗的筆觸,對社會生活和人生中的一些重要問題,諸如人的道德責任、友誼、老年、死亡、個人與國家的關係、統治者的責任、外交事務中的道德原則等,作了透徹的分析和系統的闡述。

基本信息

簡介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年)是古羅馬最著名的演說家、政治家散文家之一。在《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書中其三論——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中,他利用自己淵博的知識、雄辯的口才和華麗的筆觸,對社會生活和人生中的一些重要問題,諸如人的道德責任、友誼老年死亡、個人與國家的關係、統治者的責任、外交事務中的道德原則等,作了透徹的分析和系統的闡述。“三論”被視為古典時代散文之傑作,至今仍為人們廣為傳誦。

中心思想

西塞羅以為可循四條途徑達到“至善”(honestum):一曰探求真知,二曰維護公正,三曰強健心靈,四曰節制行為。人既追求“至善”,則此四事便成人類當然之責:“自然長育吾輩,非為吾輩求樂不止,乃為吾輩以嚴肅之心成就大業。樂亦可求,然當如睡眠與歇息,穿插於大業追求之間或之後。”他以為“至善”是最值得追求的,亦是唯一值得追求的……

夢回人類開始思考的時代

西塞羅的精神核心

夢回古希臘羅馬,夢回人類開始思考的時代。西塞羅的精神核心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自然”。他認為,世間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這種自然過程嚴格地為自然法則的必然性所決定,並且都以自然手段來達到目的。因而,凡是符合自然的,就是合法和道德的,而違反最高的自然法則的,就是不合法的非道德的。而在具體論述道德問題的時候,西塞羅認為道德是人在內心與“自然”保持一致的力量。在他看來,凡是符合“自然”的生活,都是善的,反之都是惡的。

法自然

西塞羅留給世人最大的影響,莫過於這種“法自然”的精神。在西方的法律和倫理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他的“三論(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則是他的這一精神的對具體問題的展開論述。其獨到的見解,縝密的思路,流暢的文筆成就了他的“三論”在西方文學中的經典地位。後世的許多名家,包括培根、喬叟等人都或多或少從他的作品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能給社會提供許多積極的支持

商務印書局的這個譯本,將西塞羅的三論集成一本。薄薄的一本書之中,可見西塞羅對三個不同而有相通的話題的獨到見解。《論老年》之中,西塞羅以對話體的形式,分別就當時人們對老年的四種消極看法一一駁斥,指出老年人獨特的社會地位,以及老年人應該如何發揮餘熱,福利社群,實現自我。他的一些觀點到現在都還具有很重要的社會意義,特別是普遍面對老年化的當代社會,老年人的福利和作用,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老年人並非局限於身體的衰敗而對無可奈何,相反,他們豐富的閱歷和成熟的氣度能給社會提供許多積極的支持。

友誼只存在於好人之間

《論友誼》是我看得最為仔細的一篇,西塞羅借古羅馬名人之事跡,娓娓道出友誼的性質、來源、好處以及擇友標準等切實的話題。此外,他還對友誼與美德、年齡、性格、愛好等關係作了精闢的論述。“友誼只存在於好人之間”,如何建立和珍惜真摯的友誼。西塞羅的《論友誼》是一部關於友誼問題的人生指南,它可以使我們在處理友誼問題時變得更加理智,並且更好享受友誼所帶來的快樂。然而,西塞羅的“宏大敘事”可能不能遍及友誼問題的各種細節,但是,這並非該作品的致命不足,因為作為一部原則性的指南,還有許多具體而微的東西需要我們自己經歷和體會。

屬於一部倫理學的巨作

《論責任》則屬於一部倫理學的巨作。整部作品分為“道德上的善”、“利”、“義與利的衝突”三個部分。其中所討論的話題,莫不和春秋戰國時代孔孟所研究的“義與利”的問題相類似。什麼時候,什麼情景下,什麼人應該負有什麼樣的責任;怎么做“君子”而求義,同時怎么又如何不損傷自己的“利”?當“義與利”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來面對。“道德上的正直與利攜手同行。”西塞羅始終堅持一種“法自然”的精神來看待“義與利”的問題,既不違背人性,有不違背道德。因為真正的“道德”本身就應該是人性和“自然”的融合。所以,閱讀西方哲人關於“義與利”的問題的探討,了解他們關於責任的看法,突然有一種穿透千年的熱度從簡樸的故紙中滲透出來,令人產生共鳴而感動。如此經典,必須閱讀。

曾幾何時中國一直是一個老人社會

老成謀國

曾幾何時,其實在上個世紀中葉之前,中國一直是一個老人社會,2000年的封建社會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和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將“少年老成”、“老成持重”、“老成謀國”等等許許多多以年長為美的傳統代代傳承。是呀,那時朝代更迭,兵荒馬亂,天災人禍,人們的平均壽命在40歲以下。治理國家需要政策的連續性,世家子弟,官宦人家的子弟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才有可能壽命比較長。

末代皇帝是最明顯的代表

但是世代因襲的封建制度的特性,決定了要等到老一輩離世後,才有可能獲得權力和地位,所以那時,最重要的資本是血統,只要生在侯門,品性不是過於玩劣,不過救藥的年輕人,都可以按照祖輩安排好的階梯一步步上升,當官發財,不愁沒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而從漢代後,獨尊儒術的結果是,要徹底遵循儒家推崇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歷代統治者把年輕的妄動思變之心給捆得牢牢的。可是,富不過三代的定律和奢靡的生活的腐蝕,讓一代代不肖子孫斷送了祖輩的基業,末代皇帝是最明顯的代表,這樣就有了農民起義,一次次的政權更替、輪迴。

西學東漸

中國作為農耕大國的特性決定了不能像西方以海洋文明為特徵的文化——冒險、年輕、活力才會備受推崇。隨著國門洞開,西學東漸,才有了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
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
……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
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
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
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
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

風水輪迴

經過100多年的社會變革,中國經歷了工業化革命,部分大城市進入信息化時代,風水輪迴,以年輕為美,以年輕為時尚的文化不僅與西方接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時間既然無法逆轉,時間的痕跡也要想辦法抹去,化妝品行業、美容業、直至整容業都生機勃勃地開展著;不僅外表要年輕,心態也要調整,流行歌曲最能代表時尚,如果有新的歌曲不知道,或沒有學會,在別人眼裡就是過時的老土。穿衣打扮更是要求新求變,最好的衣服永遠是下一件。電腦、手機、汽車、住宅最好也不斷升級換代,代表了引領時尚,進而年輕的意思。家裡面,孩子成了對購物最有發言權的領導,廠商也打上了小孩子的主意,“要從娃娃抓起”,因為誰掌握了孩子,誰就掌握了未來。麥片廠家、快餐店拚命做廣告,因為孩童時代形成的口味,到了成年也很難改變。

世界末日來臨了

整個社會被“年輕、時尚”的指揮棒揮舞得團團轉,有了30、40多歲還留著披肩發,穿超短裙的時尚女子;有著都50多歲了,還自稱永遠25歲的歌壇老天王;女影星們更是打死也不說年齡;生活中如果隨意問及女士的年齡是極其不禮貌的行為。李碧華的小說《月媚閣的餃子》裡面,富豪太太為了青春留駐,不惜進補嬰兒,而在大擺筵席的時候身上散發出血腥氣。凡是年輕就代表著美麗、時尚、好的意思。凡是年老,就代表著醜陋、過時、壞的意思。所有的人都爭先恐後和時間比賽,希望最好今天20,明天18。年長代表的成熟、理性、負責任正在向年輕代表的相對幼稚、感性、衝動而投降。網上的評論最能體現這一點,對一樁新聞事件的反應,在網路上往往看到的是青春的衝動和宣洩,理性的聲音稀少,即使難得出現,也遭到一卡車的磚頭猛拍。最近常常聽到24、25歲的人哀嘆自己“老了”,我聽了就覺得好笑。每個人年輕時都會對年老心存恐懼,覺得世界末日來臨了,而30歲以後,如果生活狀況不錯,對自己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反而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覺。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他《論老年》中將老年後的種種好處描述出來。而且,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如果年輕時就很注意修身養性,到了老年也依然從容、愉快。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