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概念》

《心的概念》

《心的概念》之所以已被公認為一本名著,不僅是因為這本書體現了現代分析哲學中的一種獨特方法,而且還因為它運用這種方法對哲學傳統中享有巨大影響的笛卡爾心身二元論進行了一種有史以來非常獨特的大膽抨擊。這本書的意義便在於它在這兩個方面對當代哲學有重大影響。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心的概念
心的概念心的概念

原名:TheConceptofMind
作者:(英)吉爾伯特·賴爾 譯者:徐大建 圖書分類:人文社科
版本:中譯本,掃描版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書號:7100007771 發行時間:1992年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內容截圖內容截圖
《心的概念》一書是英國分析哲學牛津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Ryle,1900-1976)的代表作,也是一本名著。它於1949年出版後不久就受到了分析哲學界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近二十年來在英國發表的最主要最有獨創性的二、三本著作之一”。
《心的概念》之所以已被公認為一本名著,不僅是因為這本書體現了現代分析哲學中的一種獨特方法,而且還因為它運用這種方法對哲學傳統中享有巨大影響的笛卡爾心身二元論進行了一種有史以來非常獨特的大膽抨擊。這本書的意義便在於它在這兩個方面對當代哲學有重大影響。

豆瓣評論

讀賴爾《心的概念》 賴爾的基本觀點在於前面兩章,即從語言學角度指出笛卡爾的範疇錯誤來批判身心二元論。後面的則主要是對於相關辭彙的研究。雖然對分析哲學的研究不多,不過仍然覺得後面這一部分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當然,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其為英美分析哲學提供了好的分析樣本和方法。所以我認為,“在頭腦中”這個短語看來是一個合適的有表達力的比喻,最初被用來表達鮮明生動地想像出來的自我吐露的聲音,此後被用來表達任何想像的聲音,甚至被用來表達各種想像的景象,因為在後面這些情況下,人們比喻性地斷言想像的東西就在近旁而否定它有任何距離,意在被解釋為斷言想像的東西是虛構的。這種比喻性的“近旁”與其說與頭部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本身有關,不如說與它們的開閉器所在的地方有關。在詞語上令人感興趣的地方是,人們有時把“心理的”和“純心理的”等短語用作“想像的”一語的同義詞。(而這裡涉及了視覺、聽覺以及界限和想像,這都是非常具有啟發的)

2005年版

心的概念心的概念

基本信息

作者:(英)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Ryle)徐大建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05-04
ISBN:710004399
版次: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頁數:11,420頁
印張:2
所屬分類:圖書 

背景說明

我館歷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致力於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餘種。我們確信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夠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彙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於研讀查考,又利於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至2000年先後分九輯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餘種。現繼續編印第十輯。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種。今後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仍將陸續以名著版印行。由於採用原紙型,譯文未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別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合時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出好。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