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自由意志》

《時間與自由意志》

《時間與自由意志》是由商務印書館發行。在這本書里討論了意識狀態的強度。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時間與自由意志》時間與自由意志
我們必得用文字表達自己,通常並用有關空間的字眼進行思想。這就是說,語言要求我們在我們的觀念之間,如同在物質對象之間一樣,樹立種種同樣明晰而準確的區別,產生同樣的無連續性。這樣把思想同化為物體,在實際生活中是有用處的,而且在大多數科學裡又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可以提出來問:我們把不占空間的現象並排地列在空間,這是不是使得某些哲學問題有了各種無法解決的困難呢?又問:我們圍繞一些拙笨象徵進行爭辯,是否把這些象徵取消之後這場混戰就可結束呢?把不占空間的東西非法地變為戰空間的東西,把質量非法地變為數量,這使問題的核心裡發生矛盾;既然這樣,矛盾當然會在答案內重新出現。

作者介紹

亨利·柏格森亨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法國哲學家。1859年10月18日生於巴黎。父親是猶太裔的波蘭人,音樂家,母親是愛爾蘭籍猶太人。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國式教育,對哲學、數學、心理學、生物學有深厚興趣,尤其酷愛文學。1878年進巴黎高等師範學校,1881年獲哲學學士學位,18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97年任高等師範講師,1900年任法蘭西學院教授,1901年當選為倫理政治科學院的研究員,1914年當選為該科學院主席,並被膺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以學者身份步入政界,歷任駐西班牙和美國大使。1919年任法國政府文教最高會議委員,1922年擔任國際聯盟文化合作委員會第一任主席。
柏格森倡導的生命哲學是對現代科學主義文化思潮的反撥。他提倡直覺,貶低理性,認為科學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對的運動和實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絕對的運動和實在本身,只有通過直覺才能體驗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綿延”,那唯一真正本體性的存在。“它使人置身於實在之內,也不是從外部的觀點來觀察實在,它藉助於直覺,而非進行分析。”(《形上學導論》這種體認、領悟實在的方法,在哲學史上叫做直覺主義。在《創造的進化》中,他還提出和論證了生命的衝動。“生命衝動”即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心理體驗,又是創造萬物的宇宙意志。“生命衝動”的本能的向上噴發,產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靈魂等;而“生命衝動”的向下墜落則產生無機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具有強烈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色彩,但它對種種理性主義認識形式的批判和衝擊,對於人類精神解放確有重要意義,因而不僅成為現代派文學藝術的重要哲學基礎,而且對現代科學和哲學也影響很大。同時代的哲學家詹姆斯·懷特海,文學家普魯斯特,畫家莫奈,音樂家德彪西等都對柏格森學說非常稱賞。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時間與自由意志》 (1889)、《物質與記憶:身心關係論》(1896)、《笑的研究》(1900)、《形上學導論》(1903)、《創造的進化》(1907)、《生命與意識》(1911)、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1932)等。他的著作採用的不是哲學界通行的要領法或抽象法,而是在風格上具有孔狄亞克的嚴謹和簡潔,又像柏拉圖和培根的文章那樣,充滿了色彩和比喻,辭藻華麗,文體優美。

書籍目錄

目錄
英譯者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心理狀態的強度
 數量差異適用於大小而不適用於強度
 企圖用客觀原因或原子運動以估計強度
 各種不同強度
 根深的心理狀態:願望、希望、歡樂、悲愁
 審美感:優美,美,音樂,詩歌,藝術
 道德的情感,憐憫
 意識狀態涉及物理朕兆
 肌肉努力
 注意力與肌肉緊張
 強烈情緒:憤怒、恐懼
 情感性感覺:快樂與痛苦,厭惡
 表象性感覺:與外因,音覺,強度,音調,肌肉努力,冷覺熱覺,壓力感覺與重量感覺,光覺,測光實驗,德爾波夫的實驗
 心理物理學:威伯爾與費赫涅,德爾波夫,把感覺當作大小的這個錯誤
 表象性狀態與情感性狀態的強度,強度與眾多性
第二章意識狀態的眾多性關於綿延的觀念
 數目及其單位,數目與相伴隨的空間直覺
 兩種眾多體,物質東西與意識狀態,物質的不可入性,純一的時間與純綿延
 空間及其內容,經驗派的空間學說,對於空虛純一媒介的直覺為人類所獨有,時間作為可還原為空間的純一媒介
 綿延、陸續出現、空間,純綿延
 綿延可測量嗎? 
 運動可測量嗎?
 伊里亞派僻論
 綿延與同時發生
 速度與同時發生
 唯有空間是純一的,綿延與陸續出現則屬於有意識的心靈
 兩種眾多性,性質式的與數量式的,表層心理狀態具有其外因的無連續性,在這些狀態被去掉後真正綿延被感覺為一種性質
 自我的兩方面,表層意識狀態輪廓清楚,深層意識狀態互相滲透並構成一整體,語言對於感覺的凝固化影響,分析歪曲情感,深層意識狀態是我們自己的構成部分
 只有藉助於具體的、活生生的自我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第三章意識狀態的組織自由意志
結論

主要書摘

第一章心理狀態的強度:
§1.意識狀態能有數量上的差異嗎?:
人們通常承認意識狀態、感覺、感情、熱情、努力等能夠有增有減;我們甚至還聽說過,一個感覺可比同類的另一感覺強二、三、四倍。後面這個論點是心理物理學家所主張的,以後將加以討論。但是,說一個感覺比另一感覺強,說一種努力比另一種努力大,因而主張在純內心狀態之間有數量上的差異,則甚至對於反對心理物理學的人們說來,也看不出什麼害處。並且常識在這一點上毫不遲疑地宣布判決。人們說他們感覺很熱或不大熱,很悲傷或不大悲傷,而這種對於多少的分別即使套用於主觀的事實上和不占空間的對象上,也沒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不清楚的地方,牽涉到一個比平常所假定的重要得多的問題。
§2.這樣的差異適用於大小而不適用於強度。:
說一個數目比另一數目大些,或說一件東西比另一件大些,我們很清楚我們指的是什麼。因為在這兩種情形下,我們所指的是兩個不等的空間(這點容後再細述),而我們把容得下另一空間的那個空間稱為較大。可是一個強度較大的感覺有什麼法子容下一個強度較小的感覺呢?難道說,較強的感覺在意義上包涵較弱的感覺嗎?難道說,只有在事先經過同一感覺各較弱階段的條件下,我們才能達到較強的感覺嗎?難道說,這裡所涉及的也是容者和被容者的關係嗎?
……

書籍評述

《時間與自由意志》《時間與自由意志》

看完了《時間與自由意志》 ,覺得收穫蠻大的。柏格森對時間問題、自由問題的思考是相當見功力的,先把幾個要點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談談本書的論述風格。這本書第一章通過批判心理物理學的機械決定論觀點,將心理或意識的強度物理的廣度作了明確的區分,在柏格森看來,之所以會出現心理物理學的思考思路,即把心理狀態的變化還原為肉體或肌肉的變化,由計算肌肉變化的大小來推測心理變化的大小這樣一種思路,原因在於人們沒有看到心理或意識在每一個瞬間都有獨特的性質,它的變化不是量的變化而是性質的變化,既然每一個心理瞬間都是一個獨特的心理事件,它們彼此有別,那么就沒法通過肉體的量的變化來推測心理的變化,也就是說,心理物理學的毛病就在於沒有看到意識或心理是一個不同質的眾多體,不同的心理狀態或心理強度之間不可通約,更沒法還原到肉體或肌肉的量的變化。由此,柏格森引出了意識的不同質的眾多體的概念。第二章對意識的眾多體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重點批判了將時間空間化的思想。在柏格森看來,人們之所以在意識問題上出現上面所提到的錯誤,根源在於人們把事件看成了一種純一的媒介,一種類似於空間那樣的均質化的媒介,而且人們對意識的反思往往是通過對外界物的反思而得來的,將意識對象化,從而將對象內在化,而這做的前提是將時間均質化。只有將時間均質化才能得出時間前後相續的序列,而這種時間的前後相續時間上恰好是把時間呈現於視覺面前,即把時間空間化。為了反對時間的均質化和空間化,柏格森提出了綿延的概念。第三章重點分析了綿延的含義及其與自由問題的關聯。應該說,這本書是典型的採用了理性主義的分析方式,結果卻是發現了理性主義的邊界,找到了一個非理性的神秘之域,這個神秘之域對後來的海德格爾有很深的影響。此書體現了西方非理性主義的典型風格——以理性主義的分析方式得出非理性主義的結論。
柏格森認為只有我們放棄了決定論和自由意志論的爭論,我們才可能真正為自由找到理由。決定論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認為人的行為受人所處的前提條件的決定,人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只能作出相應的反應,不能作出別的反應;另一種決定論認為一個人此前的意識和行為會決定後面的意識和行為。柏格森認為這兩種決定論都忽視了一個共同的前提——人的意識是綿延,即不可通約的異質的相互滲透的意識流,人的前提和意識活動都具有不可重複性。自由意志論者總想為自由下定義,柏格森認為這也是錯誤的。因為一旦我們為自由下了定義,自由就變成了對象化的東西,而對象化就是自由的喪失。所以自由是不可定義的,就像綿延是不可定義的一樣。
人有兩種意義上的自我:本體的自我和現象的自我。作為本體的自我,人是自由的,這需要人保持一種孤獨和寧靜的生活品格,處在非對象化的意識狀態中,也即讓自己的意識停留在綿延里。而作為現象的自我,即是在空間中和社會中的自我,作為在空間中和社會中的一個人成員的自我,這個自我必須遵守空間和社會的法則,因而是不可能自由的。所以決定論和意志自由論都有道理,但又都不對。重要的是你是在什麼領域內談論這個問題。在這一點上,柏格森又回到了康德。
對這種兩重自我的觀點相信現代人體會是很深的。現代人的這種人格的分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普及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在現代社會藝術和宗教顯得格外重要。在沒有私有精神世界的時代更顯出藝術和宗教的可貴。
總之,這本書對時間問題和自由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對我們很有啟發。但是對時間與語言的關係問題探討得並不深入,這一點可以在海德格爾那裡找到答案。另外,此書對時間與歷史的關係也幾乎沒討論,這在伽達默爾那裡能找到滿意的答案。但是,無論是海德格爾還是伽達默爾都是柏格森的受益者。因此,我們可以把柏格森看成是現代時間意識的開創者,就像康德是近代時間意識的開創者一樣。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