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學》

《自然哲學》

《自然哲學》是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G.W.F.黑格爾的重要哲學著作之一。本書中譯本由梁志學等譯,商務印書館於1980年出版。

《自然哲學》

正文

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G.W.F.黑格爾的重要哲學著作之一。是他哲學體系的第二個組成部分,研究異在或外在化的理念。原為《哲學全書》第二部,在米希勒編《黑格爾全集》時增補了大量“附釋”,列為第 7卷第1 分冊。本書中譯本由梁志學等譯,商務印書館於1980年出版。
本書包括“導論”、第一篇“力學”、第二篇“物理學”和第三篇“有機學”。“導論”構成黑格爾自然觀的綱要。在如何看待自然的問題上,他作為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自然是自我異化精神,把自然現象當作精神的外殼;作為辯證法家,他認為自然是由各個發展階段組成的體系,其中一個階段是從另一個階段必然產生的,引導它們向前發展的辯證法是它們內在的東西,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包含著進化和退化這兩個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序列。在如何考察自然的問題上,他主張把認識自然的理論活動與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統一起來,既批評了從感性知識出發,一味靜觀默想,不發揮能動性的片面理論態度,也批評了從利己欲望出發,無視客觀規律,肆意砍伐自然的片面實踐態度,不過他把這種統一的活動理解為單純的精神活動。在如何劃分自然的問題上,他認為劃分的目的在於表明精神在自然中自己規定自己,是提高完善程度的過程。他把這個過程劃分為力學領域、物理學領域和有機學領域,它們作為系統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整個宇宙精神,它們的完善程度由反映的程度來衡量。
第一篇考察的是空間與時間物質與運動以及天體運動。黑格爾認為空間總是充實的,現實事物的歷程構成時間,空間與時間依賴於運動著的物質。他肯定了物質與運動的不可分離性,說明了就象沒有無物質的運動一樣,也沒有無運動的物質。然而他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卻是把物質視為運動的謂語,因為在他看來運動是真正的世界靈魂,他對天體運動的考察局限於太陽系,只用泛邏輯主義觀點闡明吸引與排斥是促使行星運動的力量,忽視了I.康德關於宇宙起源的假設。

《自然哲學》《自然哲學》
第二篇考察的是物理天體、物理元素和氣象過程組成的“普遍個體性”,比重、內聚性、聲音和熱組成的“特殊個體性”以及磁、電和化學過程組成的“總體個體性”。他用客觀唯心主義解釋物理學領域,說在這裡占支配地位的是表現為必然性紐帶的隱蔽概念;他用辯證法分析這個領域,認為這裡的一切對象都是在差別和對立中相互映現的個體性。
第三篇考察的是生命,即地質有機體、植物有機體和動物有機體。黑格爾把生命視為辯證法在自然界裡的充分體現。按照當時的生物學地質觀,地質有機體被描述為生命過程的屍骸或自我異化了的生命。他認為,植物有機體是正在開始的生命,它作為主體是在與他物的相互關係中保持自己的,但它的各個部分往往可以單獨生殖,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有機系統。只有動物有機體才是臻於完善的生命,它把自己的各個部分組成真正的有機系統。動物發展的階梯被解釋為精神自我運動的外化表現,而是這一發展過程的最高階段,因而也是精神在自然界中最完善的表現。他認為,生命自身有死亡的內在可能性,通過死亡,精神解脫了物質外殼,復歸於精神世界。
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是在19世紀初形成的。在這個時斯的德國,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已經逐漸拋棄了思辨哲學,轉為注重經驗與實驗,因此,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思想遭到了越來越多的奚落,在自然科學界並沒有產生過什麼有益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建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時,對黑格爾的《自然哲學》作過全面分析,一方面批判了它的唯心主義糟粕,另一方面肯定了它的辯證法精華,給予科學的解釋。20世紀的一系列偉大的自然科學發現開始改變了自然科學家過去對待黑格爾的那種經驗主義態度。有些自然科學家不僅看到黑格爾用思辨代替實驗的錯誤,而且也談到他對某些現代物理學成就的預見,認為他考察自然的方式對於克服當前自然科學理論難題可能有所幫助。

配圖

相關連線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