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所屬現代詞,指的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指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離開物質世界、不依賴於個人意識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的學說。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基本信息

概述

概述
客觀唯心主義[英文:ObjectiveIdealism]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中的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或現象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後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就都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客觀唯心主義的所謂客觀精神或原則,實際上是把人的思維或一般概念加以絕對化的結果,是通過抽象思維把它們升華或蒸餾為不僅脫離人頭腦並且脫離或先於物質世界及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同時還進一步把它們神化、偶像化,部分分支陷於神秘主義的創世說和宗教信仰主義。因此,客觀唯心主義同宗教常常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客觀唯心主義的部分分支是宗教的一種比較精緻的形式,而宗教則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一種理想形式。

客觀

客觀唯心主義承認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強調作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體”,是內生於客觀世界自身的,而且這種“精神本體”又都不約而同地帶有“事物規律”的含義,這就使客觀唯心主義常常不自覺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觀。同時,由於“客觀”是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絕非偶然,而應視其為客觀唯心主義之“客觀”所然。

代表人物

中國春秋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他把這種萬物運行的法則稱為“道”;
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前427年—前347年),他把這種“客觀”精神稱為“理念”;
中國南宋唯心主義哲學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理”;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1770年—1831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絕對觀念”或“絕對精神”

柏拉圖

柏拉圖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哲學的創始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概念"論和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哲學體系.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的本體論,也是柏拉圖哲學的基石.他的"回憶說"認為認識就是回憶,堅持了唯心主義先驗論.他的理念論承繼了舊氏族時代的"因襲的觀點和思想方式",帶有許多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義因素。

程朱理學

概括說來,程朱理學討論的問題主要有:
①本體論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理學家雖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認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論哲學,認為觀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為“本”,氣為“具”的學說。
②心性論問題,即人性的來源和心、性、情的關係問題。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和心統性情的學說,認為天地之性來源於太虛之氣。程顥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無內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一起來。程頤則提出性即理的命題,把性說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是未發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發之和;性和情是體用關係,而心是“主宰”。
③認識論問題,即認識的來源和認識方法問題。張載首先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兩種知識,並提倡窮理盡性之學,成為理學家共同討論的問題。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方法。
程朱理學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論題

古希臘的柏拉圖認識感覺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中國宋代的朱熹主張“理在事先”“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在這裡”
德國的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絕對精神(絕對觀念)”的產物d.e.f.
程頤:“有理則有氣”“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
柏拉圖的“理念論”、
黑格爾的“絕對觀念”、
朱熹的“理在事先”、
宗教的神創萬物和支配命運的觀點。
柏拉圖說“美的東西是美使它美的”;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道”就是無;
朱熹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天理則是封建倫理道德,即三綱五常。

正文

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指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離開物質世界、不依賴於個人意識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的學說。(見唯心主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