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體系》

《倫理學體系》

《倫理學體系》是費希特編著的哲學類作品,由商務印書館在2010年10月1日出版。本書1889年柏林初版,以後多次修訂再版,是包爾生作為倫理學家的代表作,也是曾經在德國及歐美發生過廣泛影響,至今仍不失其傳統倫理學經典意義的一部著作。

基本信息

介紹

作者在本書中倡導一種自我實現的倫理觀,其思想源流仍屬康德主義倫理學,然而在許多問題上已轉向目的論觀點,並對康德倫理學提出了許多批評,這使本書在許多方面具有調和傳統倫理學史義務論與目的論的矛盾的傾向。本書是在德國哲學和古典文化的氛圍下使倫理學體系化的一個嘗試,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亦不乏許多獨到深刻的見解。同時,因其成於新舊世紀之交,其中也深刻反映著傳統倫理學與新的倫理思想的抗爭。

作者簡介

包爾生(FriedrichPaulsen,1846-1908,亦譯為保爾遜,泡爾生等),德國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家,1878年起任柏林大學教授直至去世,思想上屬康德派,是當時所謂"形上學泛心論"的代表,主要著作有《哲學導論》,影響甚大,到1929年已出至第42版(1892年,列寧在其《哲學筆記》中對此書有專門的摘錄和評論),包爾生的重要著作還有《教育學》、《教育史》、《哲學史》、《康德傳》等以及《倫理學體系》。

書籍簡介

《倫理學體系》圖片《倫理學體系》圖片

《倫理學體系》1889年柏林初版,以後多次修訂再版,是包爾生作為倫理學家的代表作,也是曾經在德國及歐美發生過廣泛影響,至今仍不失其傳統倫理學經典意義的一部著作。

該書兼顧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全書共分三編。

第一編為人生觀道德哲學概述,下含六章:一、古希臘道德哲學與人生觀;二、基督教人生觀;三、舊世界到基督教的轉換;四、中世紀人生觀;五、現代人生觀;六、中世紀與現代道德哲學。

第二編論述了倫理學體系的基本概念原則,下含九章:一、善惡:目的論與形式論;二、至善:快樂主義與自我實現論;三、悲觀主義;四、惡、禍和護神論;五、義務與良心;六、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七、德行與幸福;八、道德與宗教之聯繫;九、意志的自由。

第三編為德性義務論,下含十一章:一、德行概論;二、意志教育和情感訓練,或自製;三、肉體生活;四、經濟生活;五、精神生活與文化;六、榮譽;七、自殺;八、同情與仁慈;九、正義、十、友鄰之愛;十一、誠實。

第四編為國家為社會理論綱要,主要闡述了他的社會學和政治學觀點和他對合理的社會生活形式的看法(因全書篇幅很大,前三編即已逾五十萬字,我們的中譯本和英譯本均未譯此編)。

這本書的第一編可以說極具分量,在不長的篇幅里勾勒了西方人的實際道德與人生觀念的歷史演變,而尤其是注意到那些根本的轉折,顯示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和概括力。在後面的兩編中,包爾生倡導一種源於亞里士多德自我實現論的倫理觀,或者說是一種"精力論",其思想源流仍屬康德的義務倫理學,然而在一些問題上已轉向了目的論,所以在許多方面具有調和義務論與目的論的傾向。它也是在德國哲學和古典文化的氛圍中使倫理學體系化的一種嘗試,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亦不乏作者獨特而深刻的見解,實可作為那種倫理學體系化嘗試的一個可資借鑑的歷史標本。另外,此書成於新舊世紀之交,作者接受了叔本華唯意志論的某些影響,對尼采的某些思想則憂心忡忡,亦可作為反映傳統倫理學與新的倫理思想抗爭的一面鏡子。

此外,由於該書第二編在1909年即由蔡元培先生根據日譯本(日本的蟹江義丸又是根據梯利的英譯本譯成日文)用文言文譯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多次重印,所以它也在舊中國發生過廣泛影響(直至1979年,台灣仍在重印此譯本)。楊昌濟在湖南第一師範教倫理學時就是以蔡譯本為教科書,而青年毛澤東在1917-1918年期間閱讀這本不到十萬字的書時曾作有一萬一千餘字的批語。所以,完整地重譯這本書,觀察毛澤東以及國人對其中思想的所取所棄,對於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及青年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也是有意義的。

包爾生說他不願意忽視時代的問題,不願在書頁中充斥邏輯詭辯或無休止的歷史批判,該書的英譯者梯利也說,這本書不是為哲學專家寫的,而是為所有那些對實踐哲學問題感興趣,並在解決這類問題時需要某種指導的人寫的。它討論了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而且是以一種對讀者富有吸引力、鼓勵他反省道德事件的方式討論的。我們在閱讀此書時將不難看到,全書表現了作者一種清明的見解和健全的判斷,這些見解判斷屬於那種最能夠經久不衰的實踐智慧。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